曾良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曾良

佛山石湾雕塑“鹰王”---曾良

曾良

广东顺德人(1925-200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市美术协会会员,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抗战期间辍学,开始从事商业广告设计,1949年12月,参加四野两纵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1952年转业到广州人民美术社,参加筹建石湾雕塑工场,并师从动物陶塑名家区乾习艺,后任美陶厂副厂长兼创作室主任,1984年退休随即受聘为湾江艺陶厂艺术顾问。

建国初期,为继承发展石湾传统陶艺,曾良被指派师从动物陶塑名家区乾,专攻陶塑动物创作,其作品以写实见长,并突出典型个性,善于运用泥釉火的变化,细腻生动,题材丰富,意境深远,早期作品多以小熊猫、小狗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经过数年探索,20世纪60年代以后,曾良确定了以鹰隼作为他主攻的创作题材。他把鹰视作“人世间英雄的化身”、“引以为精神之侣”。通过塑鹰寄托自己“博击长空”、“展翅九万里”的情怀。为此,曾良一方面认真吸收石湾近代黄炳、霍津、区乾等动物陶瓷名师生动传神的精髓及“胎毛技法”等表现形式,一方面长年累月地到动物园和野外观摩体察,有时甚至不惜与鹰为邻,同时大量参阅中外有关鹰的资料图片,将鹰的雄姿倩影熟记于心,以至创作时得心应手。

曾良塑鹰,力求“捕态、抓神、赋格”,作品形神俱备,栩栩如生、开创了石湾陶艺的新领域,被誉为“南国鹰王”。 早期的作品充满温驯稚趣,后期则雄浑苍劲,意态淋漓,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嵌镶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堂内的子母鹰《护雏》,深得人们的好评。作品不拘一格,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开创了石湾陶艺的新领域。作品先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省博物馆、民间工艺博物馆和海外一些博物馆以及国内外机关、团体、收藏家收藏。出版有《曾良陶艺作品集》。

曾良热情关怀陶艺新秀的成长,言传身教,孜孜不倦。1992年他曾应“中华文化中心”邀请主持陶艺班并作示范创作。

曾良

内江师范学院教授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简阳人,教授。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教学名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现任内江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1982年毕业于内江师专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留校任中文系政治辅导员,教中国古代文学课。

1987年在辽宁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助教进修班结业。

1997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作黄霖教授的访问学者。

2002年四川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

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8年晋升为教授。

1993年6月至2000年8月任内江师专中文系副主任。

2000年8月至2002年8月任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

1999年被聘为四川省教育厅第二届人文社科成果奖评审委员。

2000年起被聘为四川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2年8月-2008年10月任内江师范学院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分管教学、科研、图书馆工作;2003年6月起兼任内江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主编。

2008年10月至今任内江师范学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除授《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外,先后开设了《明清小说研究》、《历史演义小说研究》、《<东周列国志>与<三国演义>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等课程。2002年获内江师范学院首届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08年9月获内江师院教学名师奖、四川省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明清小说,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已出版专著3部(其中1部为省社科重点项目);参加新闻出版署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明代小说辑刊》,校点出版明刊小说2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0篇,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新教材”《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编写;参加《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多部书的撰写。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内江市人民政府哲社研究成果一等奖。牵头筹办了“96明清小说研讨会”、“全国高校第四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学术会”、“纪念赵贞吉诞辰5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