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泽
马依泽公(921~1005),即生于勒比阿立数勿月(回历三月)二十日,卒于景德二年五月初十。【注:“马依泽”乃阿拉伯语Mu‘izz的音译名,义为“给……增光的,尊敬……的,给予荣誉的”】,西域鲁穆国(位于小亚细亚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宋代称“卢眉国”,今归属土耳其)人。
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来华,历任司农少卿并判司天事、司天少监,撰《后周广顺明元历》一卷、《太一青虎甲寅经》一卷,在公元962~963年间编制新法《应天历》,时年四旬,宋太祖御制序,颁行。《应天历》分六卷,分别为《历经》、《算经》、《五更中星历成》、《晨昏分立成》、《昼夜日出入立成》和《晷影立成》,此法在中国历法中首先引进星期制度(见《宋史》第68卷宋律历志)。
马依泽名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赵匡胤遂以马授姓,并赐号渔叟。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旌表天文略部,授光禄大夫、右柱国兼钦天监,世袭侯爵,定居陕西泾阳,成为回族马依泽氏在华始祖。马依泽长子马额曾于宋太宗赵光义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袭侯爵,任司天监监正,次子马怀亦于宋真宗赵恒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奉旨授承德郎、司天监监副。
据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创谱的《河北青县马氏门谱》创谱序及水子立所著《中国历代回教先贤事略汇编》中都有相似的记载。1968年,台湾民族史学家、广东兴宁人罗香林在北美洲考察期间,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发现了《怀宁马氏宗谱》,之后撰写论文公之于世。
据专家考证,马依泽把伊斯兰数理天文学译介到中国,应包括阿尔·白塔尼(Abū Abdallāh al-Battānī [Latin: Albategni or Albatenius],公元858~929年)的《天文星表》(Kitāb al-Zīj [Al-Battani sive Albatenii Opus astronomicum],公元880年)、《萨比天文历数表》(Al-Zīj al-sābī [The Sabian Tables,书中首次公布了对太阳远地点(apogee)自托勒密以来进动的数据])和多部《数理占星学》(包括Kitāb Matāli al-Burūj [On the Ascensions of the Signs of the Zodiac]和Kitāb Aqdār al-Ittisālāt [On the Quantities of the Astrological Applications])的书籍,这些天文书籍后来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文。在同时期的也门地区也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占星和地理学家阿尔·哈丹尼(Al-Hamdānī,公元900~9950年,着有《星表》[Zīj]、《数理占星学》[Kitāb Sarāir al-hikm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