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周
(1891~1976)
邵逸周,安徽休宁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毕业于武昌博文学堂,1908年毕业于安徽高等学堂。1909年赴英国伦敦,先后在帝国科学工程学院、英国皇家矿务学校学习。1914年回国,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大冶铁矿工程师,后转赴缅甸任工程师。1931年任国立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兼教授,1939年12月兼任武大总务长。1942年调任甘肃玉门油矿局协理。1945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东北特派员沈阳办事处处长兼代特派员。1946年任鞍山钢铁公司总经理。1948年到台湾后从政。晚年致力于矿业与金属冶炼技术开发。
武大工学院始建于1929年,只设有土木工程系。邵接任院长后,除讲授地质、冶金、矿物构造材料等课程外,还致力于学科发展,聘请丁人锟、余炽昌、戴远伦、陈季丹、王进展等知名教授任教;1933年成立机械工程系,1935年成立电机工程系,1938年成立矿冶工程系;同时兴建实验室、研究所及土木、机械、锻造、铸造实习工厂。数年时间使工学院发展成为师资雄厚、学科齐全、规模宏大的工科基地。抗日战争爆发,邵提议学校西迁并早作准备,学校委以迁校委员会委员,与迁校委员会杨端六委员长率先入川勘定乐山校址及校舍,使迁校工作有计划进行,将损失减至最小。1938年7月学校西迁完毕业1939年12月兼任总务长及工程委员会委员长。时为武大最困难的时期,经费、物资奇缺,仍因陋就简修理校舍30多栋,新建校舍22栋,使教学、科研工作得以开展。
1976年10月8日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终年86岁。同年冬,台湾武大校友会募捐设立“邵逸周纪念奖学金”以纪念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