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府志

顺德府志
邢台市明、清两代称顺德府。由邢台古代地方官员主持编写的《顺德府志》堪称“府宝”。今《顺德府志》保留下来的有明代成化年间《顺德府志》珍本、明万历《顺德府志》万历卷一、万历卷二;清代乾隆版《顺德府志》,光绪版《顺德府志》 等。
顺德府志嘉靖版顺德府志三十五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孙锦修,高纂。锦字元朴,绥德籍,宿州人,嘉靖五年进士,十二年以评事御史任顺德知府。江都县人,嘉靖十四年任顺德府通判。按本志序谓:“成化间郡守林恭修志十卷,是郡志之始焉。”此志乃锦典郡时嘱通判高为之,其书体例总分八类。后修郡志称其义严而不渎,体辨而不赘。但观其书全例,则细目分条,多重冗复沓,不免失之简。按沿革顺德为古大陆广阿之地,商祖乙迁于邢,谓即此地,周时为邢国,秦汉为巨鹿郡地;隋置邢州,元改为顺德路,洽于邢台县,明改路为府。其叙沿革上溯三代,而于旁引佐证,殊犹不足。考顺德府志,见于著录者,于明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四志,毁于崇祯末际兵燹,惟此志独存。于清顺治、乾隆二度修志,于此志均未引载采撷。而乾隆府志凡例谓:“顺治年间所纂,已失其旧志矣。”幸天一阁有藏,犹得保存。
重印《顺德府志》序邢台市政府市长 姜德果
邢台历史悠久,商代祖乙迁于邢,在此定都。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为邢侯,建邢国。此后邢地多称邢州,元代改邢州为顺德路,明改为顺德府直至清末,前后凡647年,古之太平盛世重编史修志,邢台亦然。而较完备之志则为明弘治年间至清乾隆年间之七部《顺德府志》。明弘治年间刻本系长安人林恭任顺德知府时主修,公元1487年完成;明嘉靖年间刻本系时任知府孙锦和节判高迁共同主修,公元1536年完成;明万历年间刻本两部由时任知府王守城修,张延庭主修,分别于公元1583年和公元1590年完成;清顺治重刻本系济南人李盛枝任知府时主修,公元1651年完成;清康熙增刻本系知府殷作霖主修,公元1680年完成;清乾隆进御本系知府徐景曾主修,公元1750年完成。上述七部《顺德府志》乃邢台之珍贵遗产,承载邢台之悠久历史,延续邢台之传统文明,可谓“市宝”。惜由年代久远等诸多原因,或散落民间,或流失国外,或毁于天灾人祸。方志办诸君历时数载,多方搜求,终觅得明弘治、万历刻本两部,清乾隆进御本计四部,而嘉靖刻本、顺治重刻本、康熙增刻本仍不知所踪。因乾隆进御本已于1985年重印,故重印该二部以方便有志有兴有用者存阅。或望有知其他刻本下落者提供线索。倘能寻获重印,功莫大焉。
韩愈过岭,先借韶州图经;朱熹下车,便问南康郡志。古人为官一方,赴任先查史志,以解自然地理、方物故事、风土人情,否则难以立足治平;现在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国内外交流广泛,则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也不论本地外来,都须通古鉴今,知彼知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顺乎民情,合乎民意,欲达此目的,则从方志中所获信息多矣。故重印该府志供各方备览。自乾隆进御本付梓至今二百五十余年,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也已五十余年,而这五十余年邢台山川河流、天地人文、生态环境、风俗民情变化之大远胜过去百千万年,新生固可喜,逝去亦惋惜,但愿祖宗所遗青山秀水、肥田沃土、淳朴民风勿污毁丧失于我辈,盼方志办诸君续修近代邢台志。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