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乡

基本概况
木瓜乡位于府谷县中部偏东,驻地在县城西北22公里的木瓜川北岸。东与清水乡、海则庙乡接壤,南与府谷镇、孤山镇毗连,西与庙沟门镇交界,北与赵五家湾乡为邻。全乡总面积173.7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59200亩,其中水浇地3800亩,共辖1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自然村,2456户,1194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6人。该乡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全乡以农业为主,境内无任何工矿企业,主产糜子、谷子、玉米、黄豆、马铃薯等,其中尤以糜子、马铃薯最为出名。境西地下有精煤。
建设发展
2007年,全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试点工作;切实加强以道路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生活,关注弱势群体,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努力推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收入
木瓜乡2007年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150亩,其中种植玉米4000亩、糜黍11000亩、谷子3000亩、豆类20000亩、马铃薯11000亩。粮食产量达3800吨,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畜牧业是该乡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全乡大牲畜存栏1100头、生猪存栏2500头、羊子存栏6000只、家禽存栏3900只。今年主要是以舍饲养羊为重点,着力推广改良品种,努力提高养殖效益。通过“双百”工程扶持,正在修建东梁村一养殖厂。
引导扶持
引导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当前改变农民生存条件、增加收入的最有效的途径。木瓜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思路,大力开展劳务输出,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外出转移,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进行培育,将其作为一个富民强乡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乡村干部主动上门进行宣传动员,最大限度地引导农民把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兴办企业,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乡政府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组织培训,共组织培训4次400余人,分别是海红果种植培训、籽瓜种植培训、沼气工程建设培训、子种购买及果品储藏培训等。设法寻找就业渠道,促使大量的劳动力向非农业方面转化。全乡农业人口11714人,外出人口5391人(其中常年外出4065人,农闲临时外出1326人)。今年通过政府引导外出打工人数较去年增1500多人,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给农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整种构
通过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以提高单产为目标,把加大农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作为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2007年在全乡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建成全县的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共种植脱毒马铃薯6000亩,向其它乡镇调出原种150万斤。与此同时,大面积推广地膜覆盖绿豆优良品种示范田、地膜玉米、无公害绿色糜子新品种示范田等,推广金银花200亩、黄芩500亩、“沁州黄”谷子500亩、籽瓜种植500亩、海红果基地150亩。争取省、市、县资金35万元用于购买农业机具,主要购买了饲草加工机械139台、玉米脱粒机125台、碾米机18台、薯类分离机35台、平型铡草机41台,投放于王家峁、常塔、东梁、大柳树墕等村。通过“双百”工程中企业扶持,在前梁建小杂粮加工厂,发挥了项目带动作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旅游资源
由于木瓜、尧洼坡两村交通便利,古文化资源丰富,集贸市场历史悠久,该乡决定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建设新农村。从去年开始,两村成立了古文物管理委员会,立足本乡古文化资源优势,聘请西安城乡设计院结合古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修复,对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制订了合理的规划。目前,已投入资金132万元,有效整合古文化旅游资源,恢复了4个古文化旅游景点。逐步规划建设木瓜特色的“一日游”旅游观光景点,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此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村容村貌也发生了极大改观。
道路建设
“公路通,百业兴”,木瓜乡一直把本乡道路建设作为每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争取下,2007年府木公路已列入市、县计划,征、砍、拆等前期工作已全部就绪,路基已开始动工建设,2008年年底有望建成通车。2007年,该乡通达工程共计51公里,分15个标段实施,目前所有标段均已基本完工,正准备验收。人畜饮水工程在双墩、郝家梁、杜里梁、小沟则、安家峁、柳沟畔、关地梁七个自然村已安装到户。
能源工程
大力加强能源沼气工程建设力度,2007年在前梁、芦梁、王家峁、常塔、台问、大柳树墕六村实施260户,现已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