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叶草

拉丁名 Circaeaster agristis Maxim
中文名 星叶草
拉丁科名 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 毛茛科
保护级别 2
分布 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
现状 稀有种。星叶草为单种属植物,星散分布于我国西北部至西南部。由于森林砍伐,破坏了星叶草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使分布范围日趋缩小。
海拔下限(米) 1100
海拔上限(米) 4800
形态特征
一年生小草本,茎细弱,高3一10厘米,根直伸,支根纤细。宿存的之于叶和叶簇生于茎顶;子叶线形或披针状线形,长4一11毫米,宽0.6一2毫米,无毛;叶纸质,菱状倒卵形、匙形或楔形,长3.5一23毫米,宽1一11毫米,边缘上部有小齿,齿端有刺状短尖,下面粉绿色;叶脉二叉状分枝。花小,两性,单生于叶腋;菩片之一3,狭卵形,先端急尖,宿存;花瓣缺;雄蕊1-2(一3),与粤片互生,高出于萼片,花丝线形,花药之室,内向;心皮13分离;子房上位,长圆形,稍偏斜,l室,有1下垂胚珠,无花柱,柱头近椭圆球形。瘦果近纺锤形或狭长圆形,长2.5一3.8毫米,通常具钩状毛;种子含丰富胚乳。
特性
星叶草喜阴湿,要求散射光和潮湿的生境,凡阳光直接照射处,不见其分布,这种特殊生境一旦被破坏,即难生长。因它分泌一种特殊气味,影响其周围植物的生长,故在林下或局部小环境中往往形成单优群落。有时,一些湿生植物,如黄水枝、细弱荨麻.和橐吾等也可与其伴生。花期5---6月,果期7--9月。
保护价值
星叶草具有独特的性状,其叶脉为开放式的二叉状分枝脉序,特别是远轴盲脉末端的形态结构特征,使其明显地有别于毛茛科的其他属,故有人主张将其另立为星叶草科。因此,保护好星叶草,对进一步研究被子植物系统演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在其分布范围内已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段,应采取保护星叶草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其自然繁殖。对保护区以外地区的星叶草,也要及时施加保护,并上报当地的动植物保护部门。
栽培要点
可试用种子繁殖,并研究发芽特性及人工培育方法。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一年生无毛小草本,胚轴伸长成茎,两枚条形子叶在其下部宿存,在茎顶叶子簇生,顶部边缘有齿,具开放式二歧分枝的脉序。花簇生于叶丛中央,很小。萼片2~3,宿存。无花瓣。雄蕊1~3,与萼片互生。心皮1~3,离生 , 子房上位有1颗下垂的胚珠,受精后形成具钩状毛的瘦果。种子有丰富胚乳。仅1属1种(星叶草)分布于中国西藏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 、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西部。
星叶草自1881年被发现以来,对其系统位置颇多争论 ,曾被认为应属于金粟兰科、毛莨科或小檗科,或接近三白草科 。但星叶草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 ,如2枚子叶宿存,萼片2~3,雄蕊1~3,果实有钩状毛,花粉管通过胚珠中部进入胚囊,种子有细胞型的胚乳等,而与毛茛科等科有明显的区别。J.哈钦森于1926年在其《有花植物分类》一书中建立了星叶草科,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他将星叶草科放在小檗目中。美国学者A.C.福斯特则认为把这科放在广义的毛茛目中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