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missile warfare)指利用空地导弹,地空导弹,空空导弹攻击目标,发动大规模袭击,中东战争、两伊战争、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和美国空袭利比亚等战 争中都曾实施过导弹战。第四次中东战争 中,叙利亚的萨姆一6导弹击落了以色列 28架作战飞机;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 列运用了电子战手段,仅6分钟就摧毁了 叙利亚部署在贝卡谷地的19个萨姆一6导 弹连和29架飞机。两伊战争后期,交战双 方用导弹向对方城市进行袭击,是导弹袭 城战中最典型的战例。双方共发射各种地 地导弹240余枚,其中伊拉克向伊朗发射 “飞毛腿”导弹1 8 9枚,用导弹威慑对 方,为提前结束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4月2日~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 之间在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爆发了一 场海空大战。这场战争历时7 4天,交战 中,双方频繁使用导弹武器攻击对方的作 战目标。5月4~25日,阿空军用一黾鱼” 导弹先后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导 弹驱逐舰和“热心”号、“羚羊”号护卫舰。 英军也分别使用“海标枪”、“海狼”、“海 猫”、“欧管”、“海上大鸥”和反辐射导弹 等空空、地空、空地、舰空和空舰导弹武 器,袭击阿方的飞机、舰艇、港口、雷达 站等日标,发射的导弹类型多达12种。其 中,使用导弹击落阿军飞机60多架,约占 阿军被击落飞机总数的63%。在1991年的 海湾战争中,导弹战全面展开,在空袭的 38天中,美国共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2 8 8枚和空射巡航导弹3 5枚;伊拉克用 “飞毛腿一B”型导弹进行了还击,先后 发射8 1枚。导弹武器的使用从品种到数 量,从样式到规模均超过以往历次战争, 达到了空前水平。导弹战所产生的软硬毁 伤效果也更为明显。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中,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军事 集团共发射巡航导弹238枚,攻击了南斯 拉夫联盟的军事、经济目标;南联盟用萨 姆一6、萨姆一7、萨姆一9、萨姆一l 3等 地对空导弹进行了拦截,先后击落巡航导 弹28枚。 地位与作用 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 部战争中,导弹战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主 要表现为:①导弹战是战争初期实施战争 和战役突击的熏要手段和方式。在战争初 期使用导弹实施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突击, 可使敌被迫在极不利的条件下应战。导弹 突击可以重创敌人,摧毁其意志,瓦解其 军队,改变军事力量对比,夺取战略战役 作战主动权。②导弹战是打击敌战略战役 重心的有效手段和方式。运用导弹武器的 远战能力和成力,攻击敌方的战略重心、 战役目标,能在较大程度上剥夺其行动自 由,减弱其攻击锐势,从根本上改变战场 态势。③导弹战是支持空、海军夺取制空 权、制海权的有力手段和方式。高技术战 争中,使用导弹打击敌机场、港仁l、防空 系统,使其瘫痪或暂时失去作用,可有力 配合、支持空、海军作战,为其夺取制空 权和制海权创造有利条件。④导弹战是达 成整体纵深合同作战的突击力量。导弹武 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战武器之一,战 时,可以对敌方的纵深同标发起突然、猛 烈的突击,可以实现诸军种、兵种间机动 兵力与火力的互补,大大增强火力突击效 果。⑤导弹战对交战双方政治上、心理上 将产生重大影响。不论是核导弹作战还是 常规导弹作战,均具有很强的威慑作用, 凭藉其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可以达成控制 战争规模、遏止战争升级、制约对方的战 略目的。 特点 由于导弹具有射程远、威力 大、精度高、速度快的特征,使导弹战呈 现出以下特点:①战场空间广。导弹武器 的射程远,从几十千米至上万千米的目标 都在其火力控制范围之内,可以实现远程 打击和纵深打击。特别是洲际导弹,能够 覆盖全球曰标,实施全方位打击,战场空 间空前增大,使传统的前后方概念的明显 “爱国者”PAc 3型导弹发射 “爱国者”PAc一3型导弹命中并击毁目标 区别趋于淡化。②作战节奏快。导弹武器 飞行速度快,大多为超音速飞行。作战行 动往往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内结 束。在使用战略导弹的情况下,可以集中 火力直接突击敌重要战略目标,从而大大 加速战争的进程,使战争的持续时问缩 短,更易速战速决,达成有限的政治目 的。③隐蔽、机动、灵活、突然。导弹均 采取分散、隐蔽部署,或部署干战略腹地 的导弹地下发射井内,或隐藏在深…、密 林、峡谷之中,或游弋于江、河、湖、 海,深藏于水下,便于隐蔽机动,作战方 式灵活多样;导弹发射操作自动化,反应 速度快,火力机动能力强,可以快速形成 火力密度,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发 动攻击,达成更大的突然性。④系统性和 协同性强,受制约因素多。导弹武器的作 战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多方的l办 作、保障和参与,各作战要素互为条件, 必须大力协同,密切配合,不允许任何部 分和环节出现问题和失误,以形成整体战 斗力,保证导弹作战任务的完成。在实施 导弹作战过程中,往往要受战场条件、地 理条件、气象条件、民众条件和高技术条 件的制约。特别是要使导弹武器充分发挥 作战效能,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侦察、预 警、导肮、通信、指挥与控制系统。照相 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卫星、预警卫星、通信卫星等天基系 统在导弹战中发挥着支柱作用。⑤打击重 点月标,战局影响面广。导弹武器通常打 击对战局影响大的重点闩标。如作战指挥 系统、空军基地、海军基地、重兵集团集 结地域和导弹基地等。特别是对C。I系统具 有较高的作战价值,一旦使用高精度导弹 武器对其突击成功,就会给敌方造成难以 估量的损失,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将产生 重要影响。 基本原则 ①隐蔽伪装,防敌侦测。 尽可能利用山体、房屋、山林等天然条件 使大型装备隐形或减少暴露征候;采用制 式迷彩织网遮障,对特种武器装备进行变 形设计,也可搭配制造的部分变形器材, 使装备变形;对装备器材合理编组、分散 配置;消除目标活动的暴露征候,如烟 尘、痕迹等。②全面防护与重点防护相结 合,突出重点防护。常规导弹武器自身防 护能力较弱,重要技术环节占用流程时间 较长,辅助检查测试设备笨重,因此必须 daodan.zhan 导弹战(I]ll‘SSl‘1e warfare,? 以导弹武器 为主要攻防手段的作战行动。是现代陆战、 海战和空战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按导弹 武器性质,分为核导弹战、常规导弹战;按 导弹攻击类型,分为地地导弹战、地空导弹 战。空空导弹战、空地导弹战、空舰导弹战、 空潜导弹战、岸舰导弹战、舰空导弹战、潜 地导弹战、舰舰导弹战;按攻击目标,分为 反坦克导弹战、反雷达导弹战和反卫星导 弹战等;按作战方式,分为导弹袭城战、导 弹破袭战、导弹突击战、导弹防空战、导弹 地空导弹攻击目标示意图 压制战、导掸威慑战、导弹袭船战、导弹警 告战和导弹游击战等。导弹战的目的是通 过袭击,破坏和摧毁敌方的交通枢纽、机 场、港口、输油管线、通信指挥中枢、T程 设施等,给敌方的行动、联络、补给与保障 等造成困难;消灭敌有生力量,剥夺敌赖 以继续进行战争的能力;为己方地面部队 和空、海军作战提供火力支持,夺取战争主 动权,影响战争进程及结局;对敌方进攻 性导弹进行拦截;利用导弹武器的巨大杀 伤破坏力,给敌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战 争潜力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动摇其军心 民心,瘫痪其经济和社会功能,从根本上 动摇其赖以进行战争的基础,慑服和制胜 对方。 简史导弹战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 德国对英国的导弹袭击。1 944年6月1 3 日,A.希特勒为了挽回战争败局,命令 德军动用“秘密武器”V—l导弹,向英国 首都伦敦进行袭击,在24小时之内,共发 射200枚V一1导弹,其中有77枚命中伦敦 市区。同年9月8日傍晚,希特勒命令德军 利用隐蔽部署在荷兰海牙郊区丛林中的新 犁“秘密武器”V一2导弹,向英国再次发 空空导弹攻击目标示意图 ③用 !方向 的兵 弹部 r各种 .假藏 种舆 划的 方。 田各研 胜对 身寸准 乘机 时突 ,导 化和 现出 战的 各个 战提 能的 战反 争的 取决 宾) 在全面防护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防护。 佯示形,以假乱真。灵活选择机动守 和路线,合理确定担任佯动性机剥 力、规模和编成,逼真地显示常规辱 队机动的暴露征候,显示一个梯队臼 车辆类型和外形要素,以假代真,〔 真。④舆论造势,震慑对方。利用湛 论、传媒,多途径、多渠道进行有t 舆论造势,造成敌心理压力,震慑牙 ⑤精心运筹,以谋制胜。要注重博 究,善于运用非对称作战的形式,却 方。⑥充分准备,先机制敌。做好丢 备,待发导弹在各点位间随机行动, 选点发射,抓住战机,先机于敌,刀 击,不失时机地打击敌人。 发展趋势在未来高技术战争!J 弹战隐蔽化、机动化、精确化、可打 空间化的鲜明特点,将愈加充分地氢 来。空间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与导鸦 广泛运用,将使未来战争波及地球配 角落。高技术常规武器装备为现代科 供了反应灵敏的作战指挥系统,高郊 快速反应的机动运输能力,将使导弦 应时间大大缩短。电子战将贯穿于昌 全过程,导弹战的胜利将很大程度士 于制信息权的获得。

......

--------------------------------------------------------------------------------

--------------------------------------------------------------------------------

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CNKI系列数据库编辑出版及版权所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中国知网技术服务及网站系统软件版权所有: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其它数据库版权所有:各数据库编辑出版单位(见各库版权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