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

世界名画
【画作名称】《仲夏夜》
【创作者】爱德华·蒙克(挪威)
【创作年代】1899年
【类别】画布油画
【风格】印象主义
【题材】风俗
【规格】101x91cm
【材质】 布 油彩
【现存藏处】墨西哥西蒙基金会藏
作品赏析爱德华•蒙克作品最常见的主题都是与人类的悲剧情怀相关的,例如孤独、忧伤、痛苦、死亡等等,蒙克的大部分作品充斥着上述情感的原因是源自他的疾病和幼年家庭的悲剧,给人的感觉是灰暗和悲观。这种思维特性构成了他的艺术天分的基础。大家公认这位挪威画家和多产的雕塑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同时还是北欧最杰出的画家,与高更和梵高齐名。
在这幅蒙克旅德期间绘制的作品中,集中了画家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夜晚和亲吻。他执拗地多次在作品中以它们为题进行创作。通过基本色调的搭配,他把天空的夜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其它人物画一样,这幅作品又刻画了人生的周期性。他把四对看不见面孔和相拥着几乎溶为一体的恋人,放在路上供人欣赏。他们看上去,与其说像是沉溺于爱情的恋人,倒不如说更像是夜色下的幽灵。
名词解释仲夏夜:
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五月。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皋,同高。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午月(见一月“寅月”)、建午(见一月“建寅”)、仲夏(见一月“孟春”)、中夏(即仲夏。中,读如仲。再见一月“首春”)、蒲节(见“蒲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午,通五)、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蕤宾(见一月“太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