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花红
简介来安花红学名“林檎”,也称“沙果”,是我国最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原产地安徽省来安县,安徽省来安县盛产花红质地最佳。“花红”果皮薄而肉脆,汁多渣少,生食酸甜爽口,满口生香,很受人们喜爱。谚语云:桃饱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只有花红最养人。除供鲜食外,花红还可泡茶、酿酒,并具有解渴、防暑、消食健胃、生津祛火、防痢止泻等作用,是人们健身防病上好营养果品。[2]
据《来安县志》记载,来安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花红栽培。古人称之为林檎。从林檎到花红,有个“皇封贡果”的故事。清嘉庆年间,来安城林檎种植大户吴球,进京看望在朝中任东台御史(三品文官)的叔父吴棠时,带了自家所产的林檎送给叔父,以表孝心。吴棠食后,觉得此果甚佳。翌日早朝时,呈献给嘉庆皇帝。适逢嘉庆帝胃口不佳,心情烦躁,见臣奉献果品顿觉快慰。视其色泽艳若红花,食其味如桂花清香,龙颜大悦,脱口而出:“花红也!”因系来安产,随封为“来安花红”,并诏令每年进贡。来安花红品种优良,小巧玲珑,皮薄肉脆,汁多渣少,味甜爽口,香味浓厚,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丰富。
花红:学名“林檎”,是我国最古老的水果品种之一。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香浓渣少。安徽省来安县盛产花红质地最佳。这里的鲜花红果子不仅好吃,而且还能开胃解暑,泡酒止泻治痢疾,是人们健身防病的上好营养果品。
传说,明朝嘉庆年间,来安境内出了一个三品官、东台御史吴棠。他把老母接到京城去住,谁知却忽然得了痢疾。请遍了京都名医都治不好母亲的病。吴大人忧心如焚,不得不将愿意老死故土的母亲送回了来安。临时找了个名叫花红的村姑在病榻旁照看老母。花红姑娘心地善良,尽心尽力服侍吴老太太,见老人不吃不喝,便到集上买回新上市的新鲜林檎,让吴老太吃点儿开胃。哪知吴老太只觉酸甜适口,越吃越爱吃。一连几天吃林檎,病也治好了,饭菜也觉得香了。吴家上下皆大欢喜。不久,吴棠之子带了七十多斤林檎进京,将林檎进献仁宗皇帝。仁宗不知何物,只闻到桂花似的清香、红红鲜亮,脱口说出:“花红、花红。”吴棠感念花红姑娘,急忙附和:“此果就叫花红。”仁宗皇帝大悦,当朝赐名此果为“来安花红”。
植物花红简介:
植物名:林檎
林檎的花
学名:Malus asiatica Nakai.
别名:花红、花红果、沙果、频婆果、文林郎果、
科属:蔷薇科Rosaceae、苹果属Malus
国内分布:产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新 疆。适宜生长山坡阳处、平原砂地,海拔50—2800米。
性状:
本品梨果扁球形,直径2.5-4cm,表面黄色至深红色,有点状黄色皮孔。顶端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底部深陷。气清香,味微甜、酸。
原形态:
小乔木,高4-6cm。小枝粗壮,幼时密生柔毛,老时暗紫褐色,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5-5cm,有短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11cm,宽4-5.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上面有短柔毛,逐渐脱落,下面密被短柔毛。花两性;伞房花序,具花4-7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5-2cm,密被柔毛;花直径3-4cm;萼筒钟状,外面密被柔毛;萼片5,三角披针形,长4-5mm,先端渐尖,全缘,内外两面密被柔毛,萼片比萼筒稍长;花瓣5,倒卵形或长圆倒卵形,长8-13mm,宽4-7mm,基部有短爪,淡粉红色,雄蕊17-20,花丝长短不等,比花瓣短;花柱4(5),基部具长颈毛,比雄蕊稍长。梨果卵形或近球形,直径4-5cm,黄色或红色,宿存萼肥厚隆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药用价值林檎
【出处】《千令•食物》
【拼音名】 Lín Qín
【别名】来禽(《王右军帖》),文林果、朱柰、五色林檎、联珠果(《治闻记》),花红果(《滇南本草》),花红、沙果(《品汇精要》),林禽(宁原《食鉴本草》),蜜果(《群芳谱》),五色柰(《医神纂要》)。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林檎Malus asiaticaNakai.的果实。
【原形态】小乔木。枝常上伸如灌木状,小枝疏生有绒毛。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2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幼叶密生白毛,长成后下面(尤其脉上)仍留有短柔毛;叶柄线形,长1.5~5厘米。伞形总状花序,花淡红色,径4~5厘米;花梗长2~3厘米;萼有细毛;子房下位,花柱5。梨果扁球形,径2.5~4厘米,果顶凹而有竖起的残存萼片,果底深陷,果面黄色,染浓红色,散点黄色皮日。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向阳处、平原沙地。我国长江流域及黄河一带昔遍栽培。
【化学成份】果实含叶酸。
【性味】
酸甘,平。
①《千金•食治》:"酸苦涩,平,无毒。"
②《本草拾遗》:"味甘,无毒。"
③《开宝本草》:"味酸甘,温。"
④《医林纂要》:"甘酸咸,温。"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止渴,化滞,涩精。治消渴,泻痢,遗精。
①《千金•食治》:"止渴。"
②《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③《本草拾遗》:"主水痢,去烦热。"
④《日华子本草》:"下气,治霍乱肚痛,消痰。"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
⑥《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生食、捣汁。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①《千金•食治》:"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②《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疮疖,脉闭不行。"
【附方】
①治水痢:林檎半熟者十枚。以水二开,煎取一升,和林檎空心食。(《食医心镜》)
②治小儿痢:林檎、构子。杵取汁服。(《子母秘录》)
③治小儿闪癖,头发竖黄,瘰疬羸瘦:杵林檎末,以和醋敷上。(《子母秘录》)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林檎,虽不伤脾,多食令人发热,以其味涩性温也。病人每好食此,多致复发,或生痰涎而为咳逆,壅闭气道使然。其核食之烦心,助火可知。"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产品价值据江苏省农科院鉴定,来安花红鲜果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蛋白质0.639%,磷0.031%,还原糖5.35%,可溶总糖6.57%,有机酸0.56%。
来安花红除供鲜食外,还可泡茶、酿酒,并具有解渴、防暑、消食健胃、生津祛火、防痢止泻等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