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读
破读
古代汉语中用同一个字表示的词,有时由于意义和词性的变化而使读音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词,如同是“王”字,在《左传•齐桓公伐楚》“王祭不共,无以缩酒”中,用作名词,读平声;而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王矣”中,用作动词,则要读去声,一般为名词作动词。这在古书里叫做“破读”。
所谓破读,就是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用王念孙的话来说,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读以本字。”(见王引之《经义述闻•序》)经传中声同声近的字往往假借,这给读古书造成很大障碍。因此指出假借字的本字,成了古注解词的内容之一。古注破读,常用语为“读如”、“读为”、“读曰”,有时也用“读若”。
例如:
《左传•昭公三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以乐慆忧。”杜注:“慆,藏也。”孔疏:“杜以慆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
《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汉书•李广传》:“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
《楚辞•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上面例一杜注把“慆”解释为“藏”,孔疏指出依杜注的解释,则“慆”应该是“韬”的假借字。例二、三、四的“泮”、“卒”、“霾”,本义分别是泮宫,差役所穿衣,大风刮带尘土而下,在句中分别当涯岸、突然和埋讲,与其本义或引申义毫无关系,只能分别看作是“畔”、“猝”、“埋”的假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