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勾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铜勾鑃

铜勾鑃是古吴越乐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以长江下游,吴越地区出土较多。在今天安徽、江苏、浙江、湖北都有零星出土,个别刻有自己的名字“勾鑃”。南越王墓出土的是8件为一套,形体厚重,器身扁圆,表面没有装饰花纹,两铣稍内敛,柄为扁方形实体。句鑃的柄虽然和甬钟的一样,但是却不像甬钟那样悬挂在木架上。而是要倒插在木架座上,口部朝上。每件钲部均刻阴刻篆书“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分两行,每行四字,书体端正,刀工刚劲。铭文下方由大到小分别刻序号“第一”至“第八”。大小和重量依次递减,最大的“第一”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的“第八”通高37厘米,重10.75公斤,八件共重191公斤。

“文帝九年 乐俯工造”为墓主赵眜继位后第九年(即前129年)南越国乐府所铸。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