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礼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陶礼天

陶礼天:

男,1962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秘书长。 1984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士学位;1987年为安徽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中国古代文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师从祖保泉先生,1990年7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五年;1995年考入北京大学,师从张少康先生,为古代文学专业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方向博士生,1998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8年迄今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担任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主要致力于《文心雕龙》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的研究,侧重从诗、书、画、乐等各门古代艺术论的整体发展和中国古代哲学、文化传统角度,对古代文论进行研究。

1989年开始发表中国古代诗学、古代美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迄今发表论文20余篇(近30万字),其中代表论文《文学与地理——中国文学地理学略说》、《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略论佛学与南朝诗风的演进关系》、《刘勰〈灭惑论〉创作诸问题考论》、《僧祐〈释迦谱〉考论——兼论佛学与〈文心雕龙〉方法论之关系》等,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出版有《北“风”与南“骚”》(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等,参与和独立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支助项目多项。

[科研成绩]

一) 论文:

1、《虚静:艺术直觉的动态心理形式》,《安徽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2、《严羽悖论:艺术直觉的运思特征》,《学术论坛》1989年第6期

3、《视觉审美意象论》,《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

4、《鼻观说:嗅觉审美鉴赏论》,《文艺研究》1991年第1期

5、《中国古代美学自然本体论的逻辑发展》,载《学术界》1992年第2期

6、《乐感:听觉审美意象生成表现论》,载《文艺研究》1994年第6期

7、《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载《中国文化研究》1995第1期(春之卷)

8、《〈诗家一指〉与〈二十诗品〉作者问题》(与祖保泉先生合作), 载《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9、《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略论佛学与南朝诗风的演进关系》, 载《福建论坛》1995年第3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1995年第10期)

10、《〈文心雕龙〉与六朝思想文化及文学艺术发展的关系》,载《安徽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11、《〈文心雕龙〉与经今古文学述略》,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3期(秋之卷)

12、《刘勰“风骨”论新探》,载《文心雕龙研究》第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文心雕龙〉与六朝审美心物观》,载《文艺研究》1995年第4期

14、刘勰《灭惑论》创作诸问题考论,载《文心雕龙研究》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刘勰之文质观与佛经翻译之文质论》,载《文艺研究》1999年增刊

16、《〈文心雕龙〉审美心物观的理论渊源》,载《原学》第六辑(1998年版)

17、《文学与地理——中国文学地理学略说》(本文为笔者《北“风”与南“骚”》一书的第一章全文),载《北大中文研究》创刊号(1998年版)

18、《僧祐〈释迦谱〉考论——兼论佛学与〈文心雕龙〉方法论之关系》,《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2期

19.《〈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20.《〈文心雕龙·序志篇〉“范注之六”商兑》,《人民政协报》1999年10月20日。

21.试论《文心雕龙》“折中”精神的主要体现,发表于《文心雕龙》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选,(又载于《镇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转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7期)

22.儒道释之尚“中”论与刘勰的“执中”精神,载《文心雕龙研究》第五辑。

二)著作:

《北“风”与南“骚”》(16万字),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三) 承担和参加课题:

1.独立承担:北京市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基金资助项目(北京市科技局)

课题名称:六朝文艺思想方法论研究

成果形式:专著和论文

资金资助:人民币一万元。

2.参加项目:国家95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文心雕龙》研究史;

立项和主持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少康教授

笔者承担约1余万字撰写任务。

3.首都师大中文系211课题:《中国诗学与审美感官理论研究》(自报,预计2000年2月底完稿,约15万字专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