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张店镇
张店 图

1.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张店镇乡镇简介张店镇地处江淮分水岭,位于六安市金安区东南方,大别山余脉绵延境内,素有“大别山门户”之称,与金安区东河口镇、孙岗镇、施桥镇、中店乡、先生店乡、横塘岗乡接址,是舒(舒城县)、金(金安区)、霍(霍山县)三和县道六毛路穿镇而过,杭淠干渠贯通全镇东西南北,交通便捷。

历史沿革张店镇是一个较为古老的集镇,相传明清时,张姓人家选择这块群山环抱、双水交流(丰乐河东西环绕镇区),交通便利的“宝地”开店做生意,这往客人便称之为“张家店”,后发展成集镇。建国初期设张店乡,1958年成立张店公社,1968年张店、双庙、左大桥、凤凰台、横塘岗五个公社合并称张店公社,1984年体改时设立张店镇。1992年春撤区并乡,将原太平桥、左大桥、白塔寺三乡并入,仍称张店镇。张店镇因刘邓大军著名的“张家店战役”而名闻遐迩,镇区中心现建有陈锡联上将亲笔题词的“张家店战斗胜利暨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六安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张店镇还是我省著名的革命教育家胡苏明的故乡,镇内现建有纪念胡公百年诞辰的“苏明楼”。

发展优势张店镇因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特殊的政治中心优势,先后于1996年度被列为六安地区综合改革试点镇、1997年度被列入省江淮分水岭重点治理乡镇、1998年列入六安市创建现代化中等城市区域卫星城镇、1999年列为六安地区科技示范乡镇、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和省级中心建制镇、2000年被新设立的六安市金安区誉为“金安区东南方区域中心领头镇”。张店镇农业基础雄厚,农副产丰富。是六安市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周边乡镇农副产口贸易交流的集散地,农副产品种多,数量大,独具特色,如白鹅(张店四季鹅)、茶叶(六太黄)、山货、水产养殖等(我镇是省政府“111”工程水产科技示范乡镇的达标单位)。张店镇中心集镇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同时镇域内较为均匀地分布有六个小集镇(太平桥、柽树庵、白塔寺、左大桥、六十铺、双庙),初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六个小集镇为骨干,二十九个中心村为依托的三级发展格局。

经济基础全镇辖3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44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12757户,耕地57000亩,中心城镇建成区面积62095ha,常住人口10000人,1999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35亿元,财政收入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2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6万元,银行居民存款余额达6000万元,年市场贸易总额1亿余元。乡镇企业干稳发展,企业总数已达1172家,基中第三产业770家,目前,以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运输、服务等行业已成为我镇经济的重要支柱。集镇功能较为完善,全镇现有小学32所,初中4所,幼儿园、完中、中医院、计生服务所、法律服务所各一所,其他如广播电视站、科技协会、影剧院、商业街、农贸市场、金融服务、35KV变电所、自来水厂、敬老院、停车场以及综合性服务和专业性贸易市场等设施俱全,现有38个镇直(驻镇)单位,驻镇单位的国税、地税、交通、农机、公路、邮电、电信、公安、工商、供电、法庭、农业、信用社等14家单位在我镇设立了中心管理机构,其职能范围涉及二乡五镇。[1]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3]总人口

44471

22511

21960

家庭户户数

12631

家庭户总人口(总)

44114

家庭户男

22295

家庭户女

21819

0-14岁(总)

11562

0-14岁男

6202

0-14岁女

5360

15-64岁(总)

29365

15-64岁男

14641

15-64岁女

14724

65岁及以上(总)

3544

65岁及以上男

1668

65岁及以上女

187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43801

2.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张店镇张店镇位于唐河、新野、宛城三县区结合部,河南油田腹地。全镇总面积162.4平方公里,耕地15.9万亩,辖张店村、牛庄村、北马庄村、曾庄村、乔庄村、桃元寨村、马坡村、胡集村、黑龙庙村、吴宅村、牛园村、秦刘庄村、马店村、后岗村、同堂村、同乐村、王营村、陈岗村、韩赵湾村、乔岗村、白秋村、杨营村、岗村、付岗村、南马庄村、孙店村、李宅村、宋庄村、牛三门村、牛二门村、牛五门村等31个行政村,190个自然村,8.4万人。省道豫53线、大(朱岗)瓦(店)路、桐(河)苍(台)路及宁西铁路穿境而过,东距312国道12.5公里,西临河南油田7公里,现有张店、白秋、胡集、胡岗四个自然集镇。镇域经济发达,5000门光缆程控电话直通海内外,电脑信息网络连接全国各地;劳动力资源充裕,有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水源充足,白桐灌渠纵贯全镇,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南阳黄牛、小辣椒、脱毒土豆、无籽西瓜、草莓、张店火腿等久负盛名,誉满海内外。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对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依托条件。张店镇先后被国家、省命名为“中国乡镇之星”、“河南十佳乡镇”、“中州名镇”、“河南省综合改革与发展试点镇”;被市评为“南阳市城镇建设明星镇”、“二星级小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乡镇”。

3.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店镇乡镇简介平陆县张店镇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城北约14公里处,距运城市18公里,距河南三门峡29公里,北与盐湖区、夏县相邻,南接圣人涧镇与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整个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边系沿山地带,三面环山,呈“簸箕”形,中部为塬面。境内“运三”高速和209国道纵贯南北,县级油路南侯路与圣人涧镇晴岚、南村片相连接,村级油路更是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出晋入豫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平陆北大门之称。

全镇国土总面积94.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多米,昼夜温差大,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感觉,现辖张店村、古城村、令乔村、农场村、前滩村、后滩村、侯王村、安沟村、枣元村、横尖村、张郭村、风口村、凹里村、陈张村、西牛村等15个行政村,95个居民组,4681户,17208人,其中农业人口16920人,农村劳动力8854个,是优质晚熟桃“红不软”的发源地和原产地,耕地面积51000亩,其中果桃面积19925亩,粮食面积25000亩;林地面积22000亩,主要分布在东西沿山地带。

张店镇是平陆县原“三大老镇”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相传春秋时期有一张姓人家在此开设店铺,为运输盐商贾服务,故称张店,张店镇也因此得名。虞坂古盐道位于张店镇坪头铺,向下山至运城盐湖,据说这条饱经风雨的古盐道是夏禹开凿的,它的使命就是将河东池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大地。虞坂古盐道的始凿时间,至迟从夏代初年算起,距今已超过4000年了,作为古代兵防要地,五代时,这里就建有锁阳关。东面附近是四州山,因盛夏时节空气清新凉爽,古时此处也称清凉山、箕山,春秋时的虞国国都位于今平陆张店镇古城。历史上著名的伯乐相马、按图索骥、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等典故均发生在此,古虞城遗址和枣元汉代墓群妇孺皆知。

当地著名特色小吃有:张店羊肉泡、火烧馍、农家饭

行政辖村张店村

[4]古城村

令乔村

农场村

前滩村

后滩村

侯王村

安沟村

枣元村

横尖村

张郭村

风口村

凹里村

陈张村

西牛村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5]总人口

18196

9340

8856

家庭户户数

47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17992

家庭户男

9156

家庭户女

8836

0-14岁(总)

4818

0-14岁男

2489

0-14岁女

2329

15-64岁(总)

11887

15-64岁男

6113

15-64岁女

5774

65岁及以上(总)

1491

65岁及以上男

738

65岁及以上女

75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7983

4.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张店镇【概况】 张店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69个村民小组,8591户,3.6万人,耕地面积5.3万亩。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280万元;规模工业总产值5834万元,农业总产值12009万元,畜牧业达7000万元;财政收入6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

【地理与资源优势】 张店镇位于灌南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是灌南县北大门。盐河、义泽河、龙沟河交错其中,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该镇具有丰富的劳力和耕地资源,尤其是沂河淌1.2万亩耕地,由数年淤沙形成,土质肥沃,且无污染,适且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

【特色与品牌产品】 张店镇素有“绒绣”与“苗猪繁育”之乡之美誉,绒绣系列产品直销海内外,年创经济收入近亿元;优质苗猪年产量30万头,畅销河南、山东等省区;锣鼓牌西瓜畅销南京城。

【农业】 张店镇有耕地面积6万亩,充分利用省交通厅帮扶机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5万余亩耕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年产优质稻、麦4.5万吨,全年销售优质畜、禽80万头(只)。2006年新增时令蔬菜种植面积500亩,新建林经基地600亩,发展种养加大户32户。

【招商引资】 新一届党委、政府在原先无一个进园区项目的情况下,于2005年先后成功引进“泰力”、“润普”、“天平化工”三个进县园区项目,投入分别达1.2亿、8000万元、6000万元人民币,并按期投产达效。还成功引进宏丽纺织助剂和三个乳猪加工厂落户张店镇,且均投产达效。

【财政收入】 2005年财政总收入610.5万元,其中国税378.8万元,地税234.2万元,财政97.5万元,按可比口径,财政收入较去年增长近一倍。2006年财政总收入1700万元,其中国税1339万元,地税264万元,财政97万元,按可比口径,财政收入较2005年增长近二倍。

【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86万元新、改建13个村(居)部。投入130万元新建了中学宿舍楼和小学教学楼。投入180万元新铺了6公里村庄水泥路和完成张陈路70万方积土。投入205万元新、改建了8座电灌站,新建14千米防渗渠,疏竣大中渠沟28千米。投入1400万元建设小城镇。[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