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三大文妖”
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三大文妖”,这三人是:编纂《性史》的张竞生,主张在美术课堂中公开使用人体模特儿的刘海粟,以及谱写“靡靡之音”《毛毛雨》的黎锦晖。
张竞生张竞生(1888-1970),字公室,广东省饶平县浮滨镇人,1888年诞生于浮滨镇一个青山怀抱、绿水横流的大榕铺村。他是中国第一个公开讲述人体除了疾病以外的另一课程——性学的大学教授。他一生充满传奇,其贡献不仅仅是开启中国现代性学之门,更是以此启发国民心智,以脱掉肉身上的沉重负担的思想。张竞生其实是一位革命者,他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南北和议时,他是孙中山指派的民国代表团的秘书。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本来有官职可享,却以为出国留洋更为重要。1912年10月,张竞生与宋子文、杨杏佛、任鸿等人以官费生出国,在法国先后读完学士、硕士,1919年获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的张竞生,满脑都是西方理念, 这位法国里昂大学毕业的哲学博士公开声称:“性快乐也是人生快乐之一种。”
这种主张在当时称得上惊世骇俗。张竞生33岁时受蔡元培之邀到北大任哲学教授,专门开设性心理和爱情问题讲座,他的讲义《美的人生观》被印成册在北大广为流传。周作人曾在《晨报副刊》撰文称赞:“张竞生的著作上所最可佩服的是他的大胆,在中国这病理的道学社会里高揭美的衣食住以至娱乐的旗帜,大声叱咤,这是何等痛快的事。”
他先受聘在潮州的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任校长,在学校内推行招收女生、提倡游泳等观念,又向军阀陈炯明上书建议推行“节制生育”。陈炯明多子女,怀疑其有嘲讽之意,他的教育改革被认为“不合国情”,被迫辞职。1921年10月,他受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并任北大风俗调查委员会主任。任教之余,开设讲座,讲性心理和爱情问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被北京《晨报》副刊聘请美国著名学者格山夫人来北大做关于《为什么要节育》的报告,报告全文刊于《晨报》副刊。他在北大任教5年,著作颇丰,一些作品曾轰动一时。后因著作《性史》,为封建传统观念所不容。时张竞生发出性史征文启事,收到稿件300余篇,这是对中国封建婚姻制度和性禁锢、性盲发起的一场勇敢挑战,但却招来声誉扫地。一些无赖假冒张竞生之名,滥制污秽、淫荡的所谓性史文章,由某些大人物支持,把祸水倒在他头上。他向国民政府当局上书,要求澄清事实,却石沉大海。1926年,张竞生离任赴沪,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开办"美的书店",出版"美的丛书"。但率遭查抄罚款,不久被英租界警方封闭。在此期间,1924年与他情投意合已结了婚的褚松雪女士,因经不起社会重压而与他分手。1927~1928年间译性心理学创始人蔼理斯所著的《性心理丛书》一套共6卷。1929年初到杭州讲学,被浙江当局诬以"性宣传"罪名拘留并驱逐出境。后由同学陈铭枢赞助于1929年再度赴欧洲研究社会学及美学,并从事译著,把卢梭《忏悔录》一书翻译介绍到中国,影响很大。
《性史》出版于1926年,是张竞生通过在报纸上做广告,征集的十数人自述的性经历编辑而成。林语堂阅读了该书的第一版,并描述过当时《性史》发行的盛况:“出版之初,光华书局两个伙计,专事顾客购买《性史》,收钱、找钱、包书,忙个不停。第一、二日,日销千余本,书局铺面不大,挤满了人,马路上看热闹的人尤多。巡捕(租界警察)用皮带灌水冲散人群,以维交通。”老报人郁慕侠在《上海鳞爪》一书中也记载了《性史》出版一事,说法略有不同:“封面刊着‘北京优种社’出版,书底不刊版权,连头带尾共只十篇文字,用三十二开纸印刷,不过六十张而已,定价一元,实售八角。出版不多时,竟能轰动一时,购书人不以为价昂。叠次再版,共印了五万多册,一概卖完。后来要买《性史》的人,居然有钱没处买,竟至辗转访求,或者登报征觅的也很多,其吸引力的伟大,可想而知了。”郁先生用了“伟大”一词来形容这本书的吸引力,可见其时影响之大。
刘海粟其时,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于1920年起,陆续为人体写生课聘请女模特,在上海不仅引起轩然大波。
刘海粟(1896-1994)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武进人。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 擅长油画、国画、美术教育。自幼酷爱书画,十四岁到上海入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0年在乡里办图画传习所,1912年11月与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1920年7月20日,刘海粟聘到女模陈晓君,裸体少女第一次出现在画室。然而,世俗的议论却令刘海粟伤心,更严重的是他听说江苏省教育会要禁止模特儿写生,1925年8月22日他给江苏省教育会写了公开信,为模特儿申辩。上海市议员姜怀素读了刘海粟的信后,在《申报》上写了呈请当局严惩刘海粟的文章,刘海粟立即写文章反驳。不料,上海总商会会长兼正俗社董事长朱葆三又向他发难了,在报纸上发表了给刘海粟的公开信,骂刘海粟“禽兽不如”。刘海粟毫无畏惧,挥笔复信回击。紧接着,上任不久的上海县县长危道丰在报纸上登出了禁止人体写生的命令,刘海粟见禁令愤怒了,于是给五省联军统帅孙传芳写信,请他斥责危道丰。
1931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讲授中国绘画"六法论",举办"刘氏国画展览会"。后又在巴黎克莱蒙画堂举办旅美画展,作品《卢森堡之雪》为法国亦特巴姆国家美术馆收藏。回国後,在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后又先后应邀在德国、英国、印尼、新加坡等国举办画展。1938年应中华书局之约,写成八十万言的巨著《海粟丛书》六卷。1940年主持中国 现代名画筹赈展览会,并在雅加达、吉隆玻 等 地展出。1947年在上海"中国艺苑"举行个展。1949年後历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一级教授。1952年任华东艺专校长。1957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油画国画展览会",1979年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刘海粟美术作品展览"。1981年意大利 国家艺术学院聘任为院士,并颁赠金质奖章。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刘海粟十上黄山画展"。
另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七十馀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勇於探索,不断创新。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刘海粟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教授, 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 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出版有《刘海粟画集》、《刘海粟油画选集》、《 刘海粟国画》、《学画真诠》等。
黎锦晖黎锦晖(1891-1967)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在20年代,上海像样的唱片公司都以在入口放他的大幅照片为荣,这位音乐人是“金嗓子”周璇的领路师傅,大上海许多靡靡之音均出自他手。黎锦晖于1921年来到上海的时候,满腹都是革命理想,所想的是推广白话文与平民音乐,后来不想却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驱,今天听《毛毛雨》,大概想不到这首曲子是当时批评的“黄色歌曲”之首。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是的,就是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小兔子乖乖》,它的词曲作者就是黎锦晖先生。这首儿歌也已经流行了80年。黎锦晖还被称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1927年,有个叫王庶熙的湖南“细妹”来到上海,跟一位老师学习歌舞,这位老师先把她送上舞台,后把她送上银幕,几年后,一部《渔光曲》让她走向世界,老师还送给她一个漂亮的艺名:王人美。1930年,一个18岁的小伙子抱着一把小提琴来到上海,他也跟这位老师学习,学的是作曲。五年后他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从此聂耳的名字无人不知。黎锦晖这个名字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陌生的,但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
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他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继承、发展民族乐舞的传统,秉承“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进俗乐、创造平民音乐”的主旨,以新颖、实用、快速为舞蹈教学的准则,聘请当时颇富声望与造诣的中外教师授课,教育方法与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这种教学法使学员在短短三个月便可上台演出,学校也因此为中国新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演员。正是这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这被视为中国近现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歌舞社成立后不久,即创造了惊人业迹。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块大洋的资助下,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其实,人们对黎锦晖作评价时,往往忽视了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面。抗战期间,他出版《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爱国歌曲数十首,其中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影响。由于当时的红军队伍中也流行黎锦晖的歌,陈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后因故终未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年“四一二”后,田汉把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钱蓁蓁托付给黎锦晖,黎锦晖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一定会照顾好他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钱蓁蓁的歌舞表演潜质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并称歌舞社的“四大天王”。并认黎锦晖为义父,取名黎莉莉。后黎锦晖应邀创作彩色歌舞剧有声电影《芭蕉叶上诗》,让黎莉莉、王人美主演,从此把黎、王二人领上银幕。后来黎莉莉能成为三四十年代当红影星,黎锦晖具有重要影响。年过九旬至今健在的黎莉莉,谈起当年的引路人,仍深深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