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含英

人物简介张含英是中国久负盛名的水利专家,中国近代水利的开拓者之一。1900年生于山东菏泽市,1918年至1921年先后在北洋大学、北京大学求学,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当年回国后,即投身治水实践,曾先后担任青岛大学、北洋工学院、南京中央大学与北洋大学教授、校长,黄河水利委员会秘书长、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9年参加革命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1950年后,长期担任水利部和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兼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等职。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退休。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张含英于2002年12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身世背景张含英,字华甫,1900年5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其父张建基思想比较开明,家境虽然并不富裕,但很重视对子女的培养。因此,张含英从小就被送入学校受正规教育。张含英青少年时期,正值清末民初,政治腐败,国势衰微。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威胁强烈震撼着他的心。所以他很早就萌发了救国救民之志,并抱定决心要走“科学救国”之路。
人生经历1918年,他考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次年,由于参加“五四”运动而被校方开除,而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1年,考取山东省官费留学备取生,于当年夏天赴美国入伊利诺大学土木系,半工半读,3年结业,获荣誉结业证和土木工程学士学位。接着又到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一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5年学成回国。
1925—1933年,张含英先后在菏泽中学、青岛大学、山东省建设厅、葫芦岛港务局、山东教育厅、华北水利委员会等单位任职。1933—1938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总工程师。在3年任期内,他配合李仪祉先生倡导科学治河,为传统经验与近代科学相结合开创了新路。 抗日战争期间,张含英辗转于四川、广西、陕西之间。1941—1943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5年率团赴美考察水利。1946年率领黄河治本团一行7人,考察黄河河南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

1948—1949年,张含英出任北洋大学校长。任职期间,他按照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保持和发扬了北洋大学严格治校的传统。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他认为学生是未来的工程师,而工程师必须是“能根据科学的理论,运用技术的手腕,依照经济的法则,以完成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因此必须学好理论,受科学的洗礼,并要把握现实,理论和实际结合。他以“德、才、学、识、量”五个字作为一个人成功所需的条件,来鼓励学生。
1950—1979年,张含英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并兼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30年,直接参与了全国水利的各项重大决策。此外,还担任了多种社会职务,先后当选为原平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
个人作品在长达70多年的水利生涯中,张含英同志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术上卓有成就,

先后著有《治河论丛》,《黄河志-水文与工程》、《水力学》、《历代治河方略述要》、《黄河治理纲要》、《防洪工程学》、《水利概论》、《工程与水利》、《明清治河概论》等著作。1994年退出领导岗位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水利的改革和发展,坚持不懈,辛勤耕耘,潜心水利研究和写作,出版水利水电专著20余部。上世纪90年代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的编撰工作。
历史评价1925-1933年,张含英先后在菏泽中学、青岛大学、山东省建设厅、葫芦岛港务局、山东教育厅、华北水利委员会等单位任职。1933-1938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期间,张含英辗转于四川、广西、陕西之间。1941-1943年出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45年率团赴美考察水利。1946年率领黄河治本团一行7人,考察黄河河南孟津至青海贵德河段。1948-1949年,张含英出任北洋大学校长。任职期间,他按照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保持和发扬了北洋大学严格治校的传统。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他以“德、才、学、识、量”五个字作为一个人成功所需的条件,来鼓励学生。1950-1979年,张含英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并兼任部技术委员会主任30年,直接参与了全国水利的各项重大决策。此外,还担任了多种社会职务,先后当选为原平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第三、四届名誉理事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他贯彻上中下游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为治黄事业,从传统经验转向现代科学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