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曲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方心曲领

至迟从汉代开始,官员为了使朝服更加熨贴,在外

衣领内衬上一个圆形护领,名为“曲领”,也称“拘领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中写“曲领在内,所以禁

中衣领上横壅颈,其状曲也。”意为免得内衣衣领拥起

。《隋书·礼仪志七》中“曲领”说:“七品以上有内

单者则服之,从省服及八品以下皆无。”省服系指便服

《唐六典》卷二十六、《新唐书·舆服志》出现“

方心曲领”词,并已戴在衣外。《宋史·舆服志三》在

写天子时,明确写出“白罗方心曲领”。明王圻《三才

图会》上更有图样标明后面为两条垂带。从出土绘画、

陶俑、石雕、木刻等文物来看,官员佩方心曲领的作法

至明末才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