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简介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是由解放前的内政部卫生署内江公路卫生站历经十易其名而来。血雨腥风的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甜城内江也两次遭到日机轰炸。国民政府根据“抗战以来,公路沿线难民流徙,劳工巨增,传染病窃发,病死人数甚众”的实际,在主要公路线设立了卫生站,实施就地急救、诊疗、预防接种等工作。内江公路卫生站即于1939年3月28日在内江南门外沱江路成立,全站仅23人,医师郁维兼任主任,担负起了抗战救民之责任。抗战胜利后,交给地方更名为内江县卫生院,但当时条件艰苦、设备简陋、资金和人员极度匮乏,发展十分缓慢。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新中国成立使医院如凤凰涅磐般地获得了新生,更名为内江专区医院、内江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得到了发展,医院的规模、管理、业务技术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和提高。医院在承担医疗工作的同时,曾先后承担了原四川医学院、重庆医学院临床教学及生产实习任务,为重庆医学院教学基地,十年文革浩劫后,春雷响处驱阴霾,随着文化大革命地结束,医院医疗教学工作也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废待兴一院迎来了快速发展地大好时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院在改革开放的盛世阳光下,医院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985年,更名为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一直沿用至今。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院先后建立了内江市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心,内江市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诊治中心、内江市口腔疾病诊治中心、内江市眼科诊治中心、内江市儿麻矫治中心、内江市临床检验中心、内江市急救中心,并与华西医科大学应用研究所建立科研协作中心。
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占地面积43580.2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46.63㎡,其中业务用房64662.15㎡,职工住房44184.48㎡。总资产3.02亿元,固定资产2.02亿元,医疗设备资产8450万元,占固定资产的34.76%。拥有职工1328人,其中在岗员工965人,高级职称人员186人,研究生40人;开放床位875张,设有行政职能科室16个,门诊、临床、医技科室41个。医院先后购进了大型X光机、全身CT、超声影像、自动生化、血气分析、1250m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ECT、螺旋CT等现代化大中型医疗设备500多台(件),增加了疾病诊疗的技术手段,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
近年来,医院以创“三甲”为契机,以“医院管理年活动”及“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医院改革,狠抓内涵建设,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坚持开展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质量讲评,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和“细微服务、用心服务、悟性服务”等活动,保障了医疗安全,规范了医院管理,提高了全员素质,提升了医院形象。获得了四川省卫生厅“三甲”医院评审专家和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检查专家的高度评价。
人才乃立院之本,广开门路招贤纳士与不断培养造就人才相结合,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是近年来领导班子带领全院职工用丹心铸成的又一硕果。一院每年投入教学科研经费百万元以上;每年为学术交流和科研教学提供的费用50余万元;每年主办、协办、承办学术交流活动在20次以上。医院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内江市科技拔尖人才5人,内江市学科带头人25人,省级专委会成员24人,全国专委会委员2人。引进、培养了研究生40人,培养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业人员200余人。获省、市级科研成果20多项,开展新技术100多项,在中华医学系列及各级医疗刊物发表论文近1000余篇。
“握灵蛇之珠,抱金山之玉”。引进培养的这些技术骨干,极大地提高了全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极大地提高了疑难疾病诊治、危重症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也是医院营造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才使他们成功地开展了科研及新技术引进,完成了“三甲”医院应开展的诊疗技术项目,成为医院的中坚技术力量。
多项并举促发展,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实现医院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奋进,医院形成了“为民、勤学、敬业”的优良院训,医院长期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培养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凝聚力,构建协作发展团队,打造和谐型医院,2007年医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七十年寒暑踏歌去,千百载春秋起舞来。写不完一医院建设发展的业绩,道不尽一院人开拓创新的精神。创建三甲喜获成功,它标志着医院发展又跨入一个新的里程,一院人正在以李兴华院长、赵居春书记等新一届班子领导下,借力“三甲”雄风,助推辉煌再现。一院的明天,必将在新内江的上空呈现出更加多姿多彩,更加令人陶醉的壮丽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