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官手记
根据一个英国随军翻译的记载:在八里桥激战时,“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指僧格林沁)的旗手。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长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中国军队下达着命令……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直到一枚"霰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德里松伯爵《翻译官手记》第283~284页,见《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294页)。
法国有个翻译官叫德里松,在《翻译官手记》里面,它记述了英法侵越军抢掠圆明园德情景:
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蛹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互相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来,诅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向四面八方跑去。
英法侵越军到德胜门的时候只有一辆车,装着他们将军的一些东西,到他们撤退的时候,车队摆着有几里路长。里面装的都是中华民族的珍贵国宝。英法侵越军的暴行,引起了各国进步舆论的谴责。1861年11月25日,法国大文学家雨果在谈到圆明园时说:
“我们教堂的说有财富加起来也无法和这一东方巨大的且又漂亮的博物馆相比较。”
他又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放火焚烧。”
雨果痛斥到:“一个胜利者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到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这是法国文学家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