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庆

1.中国科学院院士(1900-1977)【图】中国内燃机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0年8月10日生于上海宝山,1977年10月卒于北京。1921~1923年在交通大学学习,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解放初,因领导并参与以白煤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的研究工作,获上海市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25~1926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进修,获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曾在美国西屋公司实习,获电气工程师证书。后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实习电机电器与电讯工程。曾任上海兵工厂工程师兼炮弹厂主任,戚墅堰电厂工程师,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汽车公司的上海公司、株洲厂、香港厂、良丰厂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兼军政部特种车辆修造总厂代理工程师,中央汽车配件厂总工程师,上海公交公司工程师兼修造厂厂长,上海德士古煤油公司工程师。1949年后历任一机部汽车拖拉机实验室主任与汽车研究所所长,《柴油机设计手册》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可燃矿物综合利用组副组长、内燃机组副组长和石油炼制组组长等职。主要贡献有:设计制造了第五式综合白煤炉,为人民交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被评为上海公交公司的特等功臣、上海市特等劳动模范。研制成功代用润滑油,可用于汽车与机床等。在内燃机节能、代用燃料、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提出过不少见解。
1929年回国。曾任上海兵工厂工程师,浙江大学、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工程师兼机务处处长。1952年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拖拉机实验室主任、汽车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上海解放后汽油紧缺,曾研制成功汽车白煤煤气炉,解决了汽车燃料问题。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邮电先进生产者(1920~1962)【图】济南人。1948年参加工作。历任济南电信局机务员、技师。1955年负责维护的设备,未发生任何机械和人为障碍。改进包机质量,使之适应季节变化,这套办法一直为后来包机人员沿用。与技术员一同研制成功1十1C单路载波机。[1]山东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1956年出席全国邮电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6、1958年两次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省先进生产者称号。

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政协委员。现任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1976年起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历任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2006年,张德庆被评为“感动朝阳十大新闻人物”。在2006年11月召开的“张德庆校长办学理念研讨会”上,他的“三个个性化”办学思想得到了北京市普教系统及外省市同行的广泛认同。张德庆现为北京朝阳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