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定律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亨利定律Henry's law

物理化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是英国的W.亨利在1803年研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规律时发现的,可表述为:“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与液面上该气体的平衡压力成正比。”实验表明,只有当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不很高时该定律才是正确的,此时的气体实际上是稀溶液中的挥发性溶质,气体压力则是溶质的蒸气压。所以亨利定律还可表述为:在一定温度下,稀薄溶液中溶质的蒸气分压与溶液浓度成正比:

pB=kxB

式中pB是稀薄溶液中溶质的蒸气分压[1];xB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分数; k为亨利常数,其值与温度、压力以及溶质和溶剂的本性有关。由于在稀薄溶液中各种浓度成正比,所以上式中的xB还可以是mB(质量摩尔浓度)或cB(物质的量浓度)等,此时的k值将随之变化。

只有溶质在气相中和液相中的分子状态相同时,亨利定律才能适用。若溶质分子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等,则上式中的xB(或mB、cB等)应是指与气相中分子状态相同的那一部分的含量;在总压力不大时,若多种气体同时溶于同一个液体中,亨利定律可分别适用于其中的任一种气体;一般来说,溶液越稀,亨利定律愈准确,在xB→0时溶质能严格服从定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