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芝乡
基本情况
芦芝乡位于漳平市区以东4公里处,东与华安、安溪县接壤,历史悠久,古有“十八乡”之称。现有八个村(居)委会,面积133平方公里,人口1.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0.95万人。
地理位置
芦芝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九龙江、溪南河穿境而过,曾是水路交通要道。鹰厦、漳泉铁路、漳华公路贯穿全境,全乡现有6个村(居)委会通四级以上公路,通市重点矿区—大深的涵深公路正在建设中,到乡重点林区—月山的公路已完成测设。境内通讯设备齐全,村村通了程控电话,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芦芝乡境内均设有基站,信号覆盖率达98%。
资源开发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有:铁矿石850万吨,平均品位53%,石灰石5000万吨,煤炭30万吨,高岭土50万吨,辉绿岩1亿立方米。铝锰、铅锌等有色金属矿有待进一步勘探。
工业发展作为漳平市重点工业乡镇,目前,芦芝乡境内有省、地、市属企业8家,乡属企业1家,外资企业3家,个私企业20家。主要产品有电能、硫酸、硫酸铝、氮肥、磷肥、白炭黑、氟制品、木制品、铸件、水泥、铁矿石、铁精粉、煤炭、硫矿、重钙、高岭土等。
自然特征
芦芝乡地处九龙江畔,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农业气候的交接地,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0.4℃,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2℃,年平均降雨量1750mm。山林面积101平方公里,木材储量56万立方米,毛竹面积15000亩,江河两岸绿竹苍翠,水果面积7533亩,铁观音茶叶面积1500亩。盛产柑桔、香蕉、绿笋、香菇、毛木耳、冬春笋、甘蔗、杉、松、原木、松脂、桂花柚、柿子、茶叶等农特产品及深度加工竹木成品,产品畅销省内外。
经济概况
山川形胜,交通便利,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芦芝乡的基本乡情,它为加快芦芝乡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5年,全乡实现社会总产值28408万元,比2002年增长42.31%。工农业总产值25073万元,比2002年增长67.86%;地方级财政收入651.6万元,比2002年增长127.5%,农民人均纯收入3786元,比2002年增长22.68%。
发展目标
芦芝乡的工作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西讲话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切入点,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加快融入漳平市区建设步伐,努力构建芦芝特色经济框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群众富庶。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全面改善,人民安居乐业。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563元,年均递增8%。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富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居住条件等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广大农民普遍得到更多实惠,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逐步提高。
建设强乡。经济总量增加,财政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位列全市上游水平,建成城郊工业重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全镇经济总量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工业总产值达5.043亿,年均递增15%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三项产业结构从23.6∶65.9∶10.5调整为14.9:72.3:12.8;财政收入达1050万元,年均递增10%以上。
协调发展。三大基本国策得到有效落实,全乡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协调发展。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芦芝乡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措施是:一是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坚持结构调整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三是坚持融入城区建设,增强区域优势。四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五是坚持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益。
人口数据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1])
总人口
13133
男
7081
女
6052
家庭户户数
390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2521
家庭户男
6533
家庭户女
5988
0-14岁(总)
2807
0-14岁男
1487
0-14岁女
1320
15-64岁(总)
9663
15-64岁男
5272
15-64岁女
4391
65岁及以上(总)
663
65岁及以上男
322
65岁及以上女
34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