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都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仙都镇
仙都乡野风光

仙都镇位于福建省华安县东北部,世界文化遗产──“二宜楼”所在地,素有“闽南侨乡”之称,是漳州重点(卫星)城镇和首个“贷款信用镇”。全镇土地面积140.5平方公里,辖市后、岭埔、云山、下林、招山、上苑、招坑、中圳、大地、仙都、先锋、送坑、高村13个行政村,总人口2.81万人,其中有高山族14户35人,是福建省高山族聚居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此外,还有旅居海外的“三胞”1万多人,是华安有名的侨乡。

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8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08亿元,农业产值1.80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64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2008年,全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加到10.35亿元,其中工业厂址7.3亿元,农业产值3.0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10253元,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1]仙都镇人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有着优良的传统。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70年建成)的圆土楼民居建筑──“二宜楼”闻名遐尔,是我国民居古建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土楼之王”之美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在农村合作化时期,先锋村运用“四对比、五算帐”的方法进行整社,毛主席于1955年写下了《一个整社的好经验》一文光辉按语。

仙都镇
仙都镇土楼群

改革开放给仙都经济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个私经济、乡镇企业逢勃发展,商贸繁荣。茶叶、食用菌、竹凉席、养殖业、电力、建筑建材业等是仙都的支柱产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已初步形成,出现了“家家无闲人,户户有能人”可喜现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9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逐步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茶叶、瓷业、草席等产业是仙都传统产业,至今仍方兴未艾。仙都素有“茶乡”之称,是华安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共有茶园8000亩。茶叶品种丰富,有铁观音、肉桂、八仙、白叶单枞、黄金桂等优质品种,年产干茶1000多吨。计划近年形成万亩优质茶生产基地。仙都茶叶制作工艺精细,质量上乘,包装精美。现已拥有经国家注册的“二宜楼”、“芸外飘”、“香馨”等三种品牌,30多种精包装。在1998年华安县首届秋季乌龙茶品质鉴评会上,仙都市后村包揽了“铁观音王”、“肉桂王”、“黄金桂王”三种“茶王”称号。在2008年,华仙茶都在此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是全省继安溪中国茶都之后第二大茶叶交易市场,它将为华安县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全镇现有12家瓷品厂,有各种压、磨、球、炼泥机泵、垅窑、烤花窑等设备,能生产杯、盘、碗、汤匙、瓷凉席、瓷座垫等日用瓷品。市后村的“市上席”美名远扬。竹凉席、食用菌是仙都镇近年新兴的重点产业。全镇现有竹凉席厂300多家,竹凉席生产设备厂10多家,是全国有名的“竹凉席城”,年产竹凉席100多万床,产品有国家注册的“二宜楼”商标。全镇已形成上苑、大地、送坑等三个“香菇生产专业村”,每年栽培香菇500万袋以上,近年内可望形成1000万袋香菇生产基地。红酒产业正在起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重点企业“正强酒厂”开发的“上正”牌“逍遥红”系列红酒已投放市场,产品畅销。

仙都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1)便利的交通网:省道围禾线贯穿全镇,东通泉州、厦门、福州,南与九龙江沿江公路相接直通漳州70多公里,西距县城23公里连接鹰厦铁路和华安至漳平的闽中通道。100%行政村通公路。镇道已全部实现水泥路化,总长12公里,可通三片区10个行政村。 (2)齐备的运输车队:全镇拥有大中型客运车辆16部,货运车辆160多部,满足了客、货运输的需要。 (3)充足的电力:全镇水电总装机容量已达4000千瓦,年发电量2000多万度,设有变电站和供电所,并与全县电网联网。 (4)现代化的通讯:光缆程控电话已扩容至2000门,已安装1850多门,全镇平均每4户就有一部电话,村村通电话,有5个村电话上百部。已建成三个无线通讯基站,信号覆及全镇各片区。全镇现有移动电话600多部。通讯系统传输数字化自动化。有线电视实现与县台联网。 (5)配套的投资软环境:外商投资除可享有国家、省、市、县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可享受本镇赋予的在报批、资金、用地、税费等方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提供高效、周到、优质的招商引资工作服务。镇区内有农业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所、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