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昆曲六百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昆曲六百年【内容简介】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它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中国人的音乐韵律、舞蹈精髓、文学诗性和心灵境界,尽在昆曲之中?

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以再现、记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本片共八集,单集片长为三十八分钟。

项目介绍: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19个文化社区和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昆曲(Kunqu Opera of China)赫然在列。作为中国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昆曲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流布广远,被称作“百戏之祖”。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和有识之士为昆曲的振兴多有作为,但和很多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一样,昆曲几乎成为遗忘在博物馆的“活化石”。纵向上看,昆曲曾经拥有的长达两百年的全民性痴狂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尘埃一页,已有的辉煌被湮灭;横向上说,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像昆曲这样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艺术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认同。

清末民初的戏曲大师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开篇即说,乐府亡而词兴,词亡而曲兴。戏曲一脉贯承中国文学传统,是中国文化中已经深入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昆曲则在600年间上承宋金院本,下启今日各地剧种,是中国戏曲艺术最高的典范。600年来,昆曲在音乐和文学上的成就早有前人总结,而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兴起,近世学者更是关注她所形成的东方表演体系。这种表演体系是独特的,也是博大精深的,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去了解、去赞叹、去骄傲,也足以让我们拿起摄影机去纪录、去表现、去宣传。在某种程度上,昆曲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戏剧史,对昆曲的纪录,就是对中国戏曲的纪录。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用电视手法来全面而又细致地表现中国的昆曲艺术,使中国文化中最精致最高雅也最独特的一部分传诸广远。电视之为工具,不仅在宣传一时,也应为文化的薪火作历史的传递。在昆曲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的时间里,已经有昆曲大师相继凋零,随之而去的,除了他们经历和见证的历史,更有他们身上几十出戏。舞台的灯光还在,但传来的已是隔世之声。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用胶片或磁带进行纪录,恐怕我们的后来者所能纪录的会更少,而到了我们的后代,舞台也许会更空旷。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展示昆曲600年的历史以及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和卓越的艺术魅力,更有现实最新发生的事情涉及国内、港台以及海外等地,内容涉及历史和当代。在节目形式上力求丰富并有所突破,具体形态体现为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等等。这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展现昆曲的古今全貌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力求以影像的记录与呈现去探寻一个民族的艺术精神,恢复中国人“对于传统美学的自信”。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是在昆曲最为衰微的时候昆曲艺人由衷的慨叹。我们在此阐述对大型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的创作构想,唯愿沟通彼此,达成共识,以期身体力行,以昆曲为契机,共同担当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之责任。【分集介绍】第一集 前世今生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几百年前,诞生在江南的昆曲和园林一样,都是当时中国人精心营造的艺术生活典范。昆曲的产生与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巅峰。因此它也被称为“盛世元音”。在那之后,昆曲的命运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曾经的“盛世元音”在近代逐渐衰落,一度从舞台上绝迹。时间进入21世纪,当我们拭去岁月的烟尘,昆曲的光芒是那么夺目、耀眼。2001年,昆曲成为全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本《长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本集试图从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第二集 迤俪之声起江南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以 “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曲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昆曲“水磨调”由此问世。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魏良辅写成了《南词引正》,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同一年,昆山人梁辰鱼创作完成了《浣纱记》,第一部专门为昆曲创作的传奇作品诞生。昆曲传奇的问世,加速了昆曲作为一个剧种的形成。万历年间,家庭昆班开始大量涌现。在江南园林中,一个个昆曲舞台一步步被搭建起来。点点滴滴的戏曲元素加入进来。配器有简单到齐备、表演从无到有、行当从少到多、舞台从简陋到富丽堂皇。昆曲最终“粉墨登场”。

第三章 不朽传奇(上)

在昆曲艺术到达鼎盛之时产生的《牡丹亭》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和戏剧的不朽之作。作者汤显祖和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一样,都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在这两个东西方戏剧家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汤显祖的《牡丹亭》都是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因昆曲而生的昆曲传奇最终超越昆曲本身,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批最为经典的剧目,并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加拿大人史凯蒂,15年以来毫不间断地研究《牡丹亭》,写成了一本《牡丹厅》演出史的专著,包含了在中国的演出史,在海外的演出史,以及改编成歌剧版的演出史。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让今天的观众为四百年前的梦境感动,剧中的至情超越了不同政见,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代。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感时伤春时,仍然喜欢轻叹一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第四集 不朽传奇(下)

明清之际,朝代更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相对北方而言,南方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未受到很大的破坏。尤其是南明定都南京以后,北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南迁。明末清初的昆曲不仅未受到明清易代的影响,反而又有很大的发展,职业戏班大为增多。苏州甚至出现了戏曲演员的行会组织:梨园总局。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昆曲作家的创作开始更多取材于现实题材。江山不幸诗人幸,秉承昆曲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统,大量寄托亡国哀痛和民族感情的作品纷纷问世。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现实性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孔尚任经历二十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创作的《桃花扇》终于写成。此前,洪升的《长生殿》已轰动曲坛。“南洪北孔”为昆曲传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洪北孔”开创了历史剧如何表现历史生活的新局面。中国进入了古典生活的最后华美一页:康雍乾盛世,昆曲也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代。

第五集 璀璨“折子戏”

康熙年间,“折子戏”的演出成为一时的风气。而到了乾隆年间,“折子戏”已经成为昆曲演出的主要形式。清政府对于词曲创作的干涉,是康熙朝以后传奇创作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奇作品创作日渐凋零的同时,昆曲的演出市场却日趋繁荣。折子戏的出现,是昆曲艺人根据市场需求,对传奇脚本做出的最大胆、最彻底的改变。站在戏馆舞台上的艺人,显然比在富人的家宴上,有了更大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折子戏”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千锤百练的演出,每个细节都得到了加工和改造,趋于完美。昆曲由此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表演程式。昆曲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它的巅峰时期。昆曲中的众多经典曲目也通过折子戏流传下来。璀璨辉煌的“折子戏”,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第六集 百戏之母

昆曲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并影响到了这个社会的每一阶层。从观众的需求出发,昆曲本身在发生着一些入乡随俗的变化。康熙年间,各种地方声腔也已在各地蓬勃兴起,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所谓“花部”。与“雅部”即昆山腔相对应。新兴的京剧渗透着大量的昆剧艺术元素。京剧从昆曲中继承了一批演出曲目,基本沿用了昆曲的行当和表演体系。不仅仅是京剧,此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种如越剧、川剧、黄梅戏等,也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昆曲衰落了,但中国戏曲却迎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顶尖的艺人,功莫大焉。昆剧称为“百戏之母”,正源于此。

第七集 一脉相传

历经数百年的昆曲从清末进入了她六百年历史中最困难的时期,昆曲几度浮沉,命悬一线。光绪年间,昆剧开始没落。北京和南方各地的昆班力量渐次瓦解。然而,昆曲似乎一直受到文化人的偏爱。他们敏锐地关注着昆曲的兴衰,在发展中鼓吹,在困境中坚守。就在一百年前,当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正是蔡元培、吴梅这样的大教育家和国学大师,把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讲堂里唱起了昆曲,维系着昆曲的一线生机。1921年,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创立。昆曲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传承了昆曲艺术的薪火,延续了昆曲的历史。

第八集 昆曲归来

新中国“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给了昆曲艺人们崭新的艺术生命。1956年4月10日,浙江昆苏剧团排演的新编昆曲《十五贯》正式在北京的广和剧场上演。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这篇社论的发表,正式宣告昆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56年是昆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各地的昆曲演出团体也纷纷成立。昆曲这支兰花,在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下悄然绽放。这些新建立的剧团,后来都为昆曲的延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几乎将昆曲这支兰花连根拔起,但它挣扎着、顽强地活了下来1982年,在苏州举行的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昆剧会演上,国家文化部提出了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国家、剧团和民间的曲社几股力量共同推动着昆曲的复兴。昆曲,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遗产,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导演阐述】2001年,当昆曲成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时候,很多人开始去关注和探究中国古老的昆曲艺术。那时的昆曲是寂寞和凋零的,和中国很多古老和传统的艺术形式一样,是遗忘在博物馆的“活化石”。昆曲艺术在本世纪最初这五年在某种程度上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在当今日渐发达的经济环境下呈现出颇让人欣慰的景象,这和政府的文化机构和一些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大力抢救和保护有关。昆曲曾经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被全民集体性痴迷着,而现在,像昆曲这样代表民族文化的高雅艺术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认同。

为此我们对昆曲开始了数年的密切关注。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思考用电视手法来全面而又细致地表现中国的昆曲艺术,使中国文化中最精致最高雅也最独特的一部分传诸广远。最终在2005年底纪录片的制作被提上日程。

本片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制作周期历时近两年。本纪录片为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长度八集,片名为《昆曲六百年》,每集依照内容各有分集名称。

主创人员

艺术总监:周兵

总导演: 陈丽 万娟(江苏台)

分集编导:万娟、高巍、朱兰亭、杨笑梅、刘华、陈怡、王伟达、张越佳

动画导演:刘华

再现导演:金明哲

摄 影:杨明阳、朱兴辉、李建明

作 曲: 马洪波

节目长度

每集内容实际长度为38分钟。

节目形式

本纪录片表现中国昆曲600多年的时间跨度,内容涉及历史和当代,因此在节目形式上力求丰富并有所突破,具体形态大致体现为动画、访谈、空镜、再现、纪实段落等五种。

1.采 访:

本纪录片信息含量大,采访人物近百人,包括昆曲业内专家、演员、风俗研究者、文化学者、

其他艺术领域代表人物、关注昆曲的国际人士等等。

2.动 画:

包括二维、三维动画,主要集中在前6集。

3.空 镜:

指向性明确,信息量丰富,有些镜头强调象征性,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

4.再现方式:

本纪录片再现的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三种。

其一为剧情再现,在历史场景中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其二为言论再现,以再现的方式引用历史资料;

其三为剧目再现,某些昆曲剧目在特定的灯光和场景下进行表演,达到强化和主观的作用;仅限特定剧目。

5.纪实段落:

表现昆曲的进行时态。根据目前发生的事件以及抓拍到的情节。

画面标准:一律采用国际标准 16:9【创作团队】蒋文博 (策划 监制 总制片人)

男,1968年生人

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 获法学学士学位;

曾在西藏电视台工作,1994年调入江苏电视台;

1997年起负责江苏电视台多项栏目,任制片人、总制片人;

2004年起担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专题部主任;

2004年大型人物纪录片《梅兰芳》总导演;

2005年人物纪录片《徐光启》总导演;

作为主创参与的《中山梦寻》、《南京大屠杀》、《铁的新四军》、《梅兰芳》等片曾获“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等国家级纪录片奖。

周兵 (电视艺术总监 制片人)

男,1968年生人

1991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编导专业,现就读于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国电视学会纪录片研究会副秘书长。1993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任《东方之子》栏目编导,1997任《周恩来》编导;1999年7月,任《记忆》总编导;2000年9月,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纪事》栏目制片人;2003年9月,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制片人。

2004年大型人物纪录片《梅兰芳》总导演。

2005年大型纪录片《故宫》总编导。

陈丽 (总编导)

女,1970年生人

1994年——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做专题一百有余,其间的两部人物短片《作家池莉》、《全职太太》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2001年到《东方时空》,主要作品《革命的理想——杨汉秀》、东方时空九周年《风儿吹过山岗》、《灞河大桥》、《三峡考古》、《三峡,文明之岸》。

2004年江苏电视台十集纪录片《梅兰芳》主创编导,该片荣获2005年中国十佳纪录片。2006年第二十三届中国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

2005年《故宫》导演,该片荣获2005年四川电视节金熊猫人文纪录片大奖。

戴波 (总撰稿)

男,1976年生人

江苏电视台电视专题部编导。

2005年作为撰稿参与创作纪录片《徐光启》,该片获第22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长篇电视纪录片二等奖;2005-2006年度江苏电视文艺奖电视纪录片二等奖。

万娟 (执行总编导 第一集《前世今生》编导)

女,1977年生人

江苏电视台电视专题部编导。

2003年起参与江苏电视台多项重大题材的专题片制作,并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等多项国家级评比中获奖。其中代表作品《村支书李元龙》、《呼吸大陆》等片获全国农业电影电视神农奖银奖、江苏新闻奖、江苏电视文艺奖一等奖、金凤凰特别奖等。

2004年、2005年两届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十佳编导。

高巍 (第二集《迤逦之声起江南》编导)

男,29岁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本科,江苏电视台电视专题部编导。

2004年作为助理编导参与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的创作;

2005年作为执行制片人、编导创作纪录片《徐光启》,该片获第22届江苏省电视金凤凰奖长篇电视纪录片二等奖;2005-2006年度江苏电视文艺奖电视纪录片二等奖。

朱兰亭 (第三集《不朽传奇 上》编导)

男,1971年生人

原在兰州电视台广电中心工作。2001年为CCTV-6电影频道摄制电视电影《花季有风》,之后一直留京工作至今。

期间主要作品有:

2001年CCTV-6 电影频道电视电影《花季有风》;

2002年CCTV-12西部频道西部宣传周形象片;

2003年、2004年起在电视包装公司工作两年,主持《玉观音》、《公安局长》、《鄂尔多斯羊胎素》等影视剧、广告以及电视栏目的制作和包装工作;

2004年末开始为阳光文化工作,完成“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系列之《耶路撒冷篇》;

2005年完成阳光文化“文化中国”系列之《老子》、《庄子》、《墨子》、《玄奘》《岳飞》、《朱载堉》等六集历史人物专题;

为中国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制作“影像影响未来”主题形象片;

为神农架保护区制作“靓丽神农架”形象宣传片。

杨笑梅 (第四集《不朽传奇 下》编导)

女,1981年生人

做事卖力的金牛座,需要强烈归属感的A型血。

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栏目组工作了三年,现就职于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

2007年纪录片《颐和园》撰稿、编导。

刘华 (第五集《璀璨折子戏》编导 动画导演)

男,1971年生人

生在海边,从小多幻想,有一种理智的冲动;大学学艺术设计,与电视无缘却干了电视,后在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班补学电视,却又与艺术无缘;总想成为搞电视的艺术青年,未果,至今还在苦苦探寻。得过几个各式各类诸如电视或设计类的小奖,不足挂齿,曾经参与大型电视直播《敦煌再发现》任摄像、编导;大型纪录片《故宫》任动画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图像日志》任编导;十二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任特效导演;四十集大型纪录片《中国记忆》任策划;总希望每天都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样艺术电视就会从我的手指缝中流出……

陈怡 (第六集《百戏之母》编导)

女,1981年生人

2004年7月至05年初在北京电视台《京城健身潮》栏目中任主持人及编导,期间独立主持并制作了几十期健身专题节目,参与拍摄制作;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故宫》节目组中任助理编导;

2005年任《共和国图像日志》编导;

2005年、2006年任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编导。

王伟达 (第七集《一脉相承》编导)

男,1974年生人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编导;

2004年十集纪录片《梅兰芳》编导,该片荣获2005年中国十佳纪录片。2006年第二十三届中国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

2005年纪录片《徐光启》编导;

2007年纪录片《颐和园》编导。

张越佳 (第八集《昆曲归来》编导)

男,1978年生人

南开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2003年5月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特别节目组任编导至今;

2004年纪录片《梅兰芳》编导,该片荣获2005年中国十佳纪录片。2006年第二十三届中国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

2005年纪录片《故宫》编导;

2007年在纪录片《颐和园》剧组担任编导;

期间参与中央电视台各类特别节目的制作工作比如2006年广电总局特别节目《激情奉献》短片编导;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总编导;2004年大型直播《敦煌再发现》短片导演等。

金明哲 (再现导演)

男,1972年生人,朝鲜族

1998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工作,先后参与制作大型人物传记片《百年记忆》中的《梅兰芳》,《晏阳初》,《鲁迅》,《郑正秋》等。2002年独立制作东方时空特别节目《革命的理想--方志敏》。

后来在《东方时空·东方之子》做编导,先后完成了60个东方之子的节目,其中若干节目获得新闻评论部金奖,银奖若干,连续两个季度获得最佳编导奖。

2004年制作人物传记片《梅兰芳》的第一集和第八集,该片荣获2005年中国十佳纪录片。2006年第二十三届中国金鹰奖优秀长篇纪录片奖。

2005年制作记录片《故宫》也获得国内白玉兰,金熊猫奖。

2005年制作了四集人物传记片《徐光启》。

为中国 移动公益广告《徐本禹》导演。

为2005年度大型评选晚会《感动中国》片头导演。

王富俊 (总摄影)

男,1973年生人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任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专题部首席摄影。

曾在纪录片《梅兰芳》、《村支书李元龙》、《张云泉》等片中任摄影,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2005年大型人物纪录片《徐光启》主摄影。

【原声音乐】本片的音乐有马洪波创作,分为六个篇章,其中片尾曲改编自古曲。

1.主题

2.孤独

3.辉煌

4.梦幻

5.水乡

6.叙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