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
平阳县昆阳镇
昆阳镇位于浙江省平阳县东部,古称罗阳、衡阳。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以来一直为县治所在地,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平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04国道线穿境而过,距温州市区50公里,鳌江港8公里。全镇面积80.3平方公里,辖84个村(居),11万人口。
昆阳自古市井繁荣、商贸发达、人文荟萃,南朝谢灵运、宋朝陆游、林景熙等著名诗人曾在这里留下赞美昆阳的诗篇;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新闻巨子马星野等一批名人从这里走出,享誉海内外。
改革春风吹大地,九凰山下古邑新。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人文景光不胜枚举的昆阳镇,正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这座千年古城一洗旧日容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保持温州市三十强镇和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百强乡镇行列,是浙江省第二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强镇、“东海明珠”城镇、体育先进乡镇、国防教育先进单位,通过了省级“初保”达标验收、“两基”评估验收和省级档案工作二级达标验收;温州市首批奔小康乡镇、市首批教育强镇、市三星级文明镇、市全优乡镇、市双拥模范镇、市计生先进单位、市农村路教先进单位、市先进党委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昆阳镇】面积80.40平方千米,人口10.31万人。驻人民路,邮编:325400。辖6个社区(城南、仙坛、横阳、九凰、兴业、联安)、50个行政村(水塔、后垟、沙岗、九街、南岙、凤山、南丰、垟岙底、皇岙、阳岙、平塔、牧垟、城东、前宕、白垟、雅山、烟台、龙安、西浦、殿后、童桥、黄山头、垟教、溪岙、万兴、后岙、长山、步廊、三杆桥、雅村、水亭、前爿、庆丰、石塘、西戈、莲大新村、临区、万金、万丰、溪坑店、庙头、民丰、蒙垟、上林垟、建丰、鸣山、郭庄、铁凤、新欣、湖屿)。
基本概况 昆阳,古称罗阳、横阳,地处浙江省平阳县东部,为平阳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80.3平方公里,下辖7个办事处,50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11万。甬台温高速、104国道及建设中的温福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
东瓯古邑 自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以来一直为平阳县治所在地。1700多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使昆阳荡涤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古风幽韵。通福门古老肃穆,半山庵钟鼓悠扬,东岳观香火久传,文昌阁古雅精致,“师儒侍养”牌坊凝聚古人气节,红十三军烈士墓铭刻革命遗志。传统气氛深入昆阳人的骨髓,造就了今天风俗醇厚、文气如虹的地域文化。
水乡桃源 “横阳一水接东瓯,九凰山色满城头”。昆阳的山水独具田园风味,山岭、塘河、碧波、翠竹、水田、云影,构成了一副悠然恬静的江南田园图案。城市公园融入山水人居,绿色生态营造诗意生活,龙山文化公园、后岙水库公园、城北水上公园和九凰-东门两山公园以及遍布城区的小区公园、街心绿地,共同构成山、水多层次、立体型的闲适空间。
千强之镇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2005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1.2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42.53亿元,外贸出口供货值3.45亿元,财政总收入3.48亿元。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个最发达乡镇和温州市三十强镇,成为“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计生协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先进单位,是浙江省教育强镇、卫生县城、“东海明珠”城镇。农业发展形成了马蹄笋、肉蛋鸽、早香茶等特色农业基地和“奇林”马蹄笋、“邦清”肉兔、“仕福”梅花鹿等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工业发展形成了机械、服饰、塑编、皮革、商务礼品、电子通讯等六大支柱产业和远东皮革、庄吉服饰、金狮啤酒、乔治白衬衫、显峰汽配、高翔电子、鸣峰礼品和广天塑编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涌现了庄吉西服、金狮双鹿啤酒、乔治白衬衫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浙南最大的电子通讯市场和羊毛综合市场,建成了联东“商务礼品一条街”和中国商务礼品生产基地礼品展示中心。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通过深入实施“南接”、“北拓”、“东扩”战略和旧城改造,全面拉开了县城大框架,全面改变了县城面貌。
(通福门 )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这座古城中,尽管经历了时代变迁及老城改造,但一些古老的建筑还保存得比较完好。美观而端庄的通福门,是现存惟一的古城楼式的建筑物,也是平阳古城的象征。
通福门建在平阳县城南面岭门的关隘之上,这个地方又叫做铁岭,气势非常雄伟。据张南英先生编纂的清乾隆《平阳县志·舆地》记载:“岭门山,在县治前,两山翼然,中阙为门状,如斗牛,两旁有溪……其门曰‘通福’”。平阳县城古时候有4座古城门,但通福门不是城门,而是南北交通干道上的一座古城楼。
通福门上为培风阁,是清朝项佩琛所建。它的台基和拱桥部分为粉红色的花岗岩块石筑造,高5米,宽11米,进深8米,门宽3.2米,门高3.8米;两旁设有石凳,供南来北往的人歇坐;整个石结构的基础和拱门,造型精致,工艺考究,至今尚未变形;培风阁上方为木石抬梁构造,共有三间,通面宽约10米,进深6米,明间有4米宽度;阁檐柱的柱头饰有圆坐斗各一尊,坐斗底部出丁头拱承托起檐枋;顶部的梁额和枋柱结点处,采取斗拱过渡或榫铆式工艺,结构上看似笨拙,却有永续牢令之意,让人钦佩古人的心眼手法;阁顶为重檐六角攒尖顶,顶上置有葫芦形装饰,美观贴切;檐角出际外伸2米许,由椽木与飞椽相接,铺着古代特制的圆筒瓦,其势如飞似跃,极有动感;阁楼的柱子大部分是粗石制造,有圆形和方形两种。正中南面有一对石柱,上面刻着对联:“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闽”。可见当时这个古楼的地域位置非常重要。
登上通福门,站在培风阁上,仿佛就能看到前后两段历史,因为北边的昆阳经过改造,已是一个现代化城镇,高楼耸立,街道和居民新区生机勃勃;而朝南边一看,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街向着远方延伸,大多是木材和砖瓦结构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老房子。古人就是从这里过夹屿桥,走钱仓,经灵溪,跨分水关,而进入福建的。古代的王十朋、陆游、俞曲园都曾经过这里,并留下赞美其风光的诗篇。
通福门的名字沿革也是历史的反映,在民国后期一度改为“识字门”,因为那时当地的县官要老百姓强行识字,经过这里的就要认得几个字。解放后,这门就改称解放门。如今又改过来了,“通福门”三个大字系已故的百岁书法家张鹏翼所书,而平阳县的文物馆就设在通福门的培风阁之上,真是风光独特,古色古香。
永嘉县昆阳乡
昆阳,地处括苍山脉南麓,位于永嘉县中西部山区,以“紫光罩昆岗,霞光沐阳谷”而取名,东邻大若岩,南通徐岙乡,西接西溪乡,北连茗岙乡、碧莲镇,总面积31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人口近2万。昆阳政府所在地昆阳村地势属小盆地,形似一仰天大锅,四面青山环抱,一脉苍山溪水,自西向东悠悠地注入小楠溪,归楠溪江大水系,是一方山清水秀,风调雨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资源充足的风水宝地。昆阳村是永嘉潘氏最早迁徙来的血缘聚居地,历经千年苍桑,至今古韵依旧。
据《永嘉县志》载:潘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其后裔主要繁衍于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望出荥阳、广宗、豫章等群。先期迁居永嘉潘氏有三支:潘北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3-755),自青田迁来昆阳村;潘殷理,自青田入赘县城(今鹿城区)东门外潦波潭夏氏,自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迁来下寮村;潘填,宋室南渡时,自金华双溪迁来岭头村。
潘氏迁居昆阳后,安居乐业,家族富庶,人丁兴旺,至今已有49世,其分支遍布浙南各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经营,村落充分发育,住宅、田园、宗祠、庙宇、书院、亭阁、石塔、桥梁、道路、水渠之类,凡农耕社会所应有的多类建筑,一应俱全。可惜的是,因时代的变迁,风雨的剥融,人为的变易,古建筑所剩无几了。
惟有昆阳潘氏大宗祠,可作为古代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据《昆阳潘氏宗谱》载,昆阳宗祠是九世主潘天立(世称美公),登景福进士弟,后返乡归隐,主持修建宗祠。至明洪武年间改建,其建筑庄严,气势恢宏,造型独特,构筑精致,实属溪山一代风流。
2003年11月,清华大学教授、著名乡土建筑专家陈志华来昆阳调研。一到昆阳村口,看到大片鳞次栉比的灰墙黛瓦的老民宅,惊叹不已。他说,在这样的深山岙底,竟有这样大的村落,若在北方,是县城,最大县城!立即下车拍摄。
他还巡视了潘氏大宗祠,指着东廊的拱斗,举起大拇指,赞道,这是楠溪江流域未见过。又兴致勃勃地观察民居,从西村转到东村,一路称道。他看到老木屋的颓败,现代洋房的侵占,感到十分痛惜他说,我晚来10年了!
2004年陈教授著作《楠溪江上游古村落》出版,书中对昆阳古村有很高的评语:“我于2002年11月底,特地到昆阳去了一趟,那是个交通商贸发达的大镇,很有气派。镇上有潘氏大宗祠,规模宏伟。大批老住宅,规格也相当高。”
翌年,永嘉县政府发文(《永政发[2003]1号文件》)批准昆阳潘氏大宗祠为县第五批文保单位。乡政府十分重视,立即建立昆阳乡文物保护维修委员会,并筹备维修宗祠。经族人的努力,多方的支持,于2005年冬修建竣工。经修建后的宗祠,原貌依旧,古韵依然。
2、革命老区
昆阳历来是永嘉中西部重镇,清代属清通乡4都,设有“衙门”,驻有清兵,管辖藤桥、仰义(今均属鹿城区)、温溪(今属青田县)、到溪、菰溪、碧莲、四川等地域。民国初年,承袭旧制,设西内区,辖地不变,而“衙门”改为永嘉县第五警察分局。
大革命时期,昆阳各村已普遍成立农会,会员达1000余名。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温州独立支部遭到破坏,党员李振声转到西内区坚持斗争,秘密发展党组织。党的八七会议精神贯彻之后,在恢复、健全农会基础上,各村普通建立了农村武装。1927年冬至1928年,先后建立昆阳、赤岭、梅坑、邵山、下陇、吊坑、林山、郑山等村党支部。
1929年11月12日晚,昆阳农民武装捣毁永嘉县第五警察分局后,至茗岙聚集,参加西内区84村农民大暴动。在界坑与八保里民团决战,攻打驻上董省保安队。然后于19日到达溪下,参加浙南革命委员会和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大会,被编入红军第三中队,昆阳潘孟秋任中队长。24日,红军游击队与前来围剿的敌人作战。潘孟秋不幸被捕牺牲。
1930年3月9日,浙南红军游击总指挥部在黄皮寺成立。昆阳红军指战员被编在雷高升为支队长的第一支队。3月19日,红军游击总指挥攻入处州城,后主动撤离。王国桢、雷高升、李振声率领红军队伍,在昆阳大宗祠休整2天。这对昆阳人民极大鼓舞。各村相继建立了红军队伍,全乡约有500多名武装。如邵山、梧山的红军有一连,每天集中在邵氏宗祠进行训练。村里的地主豪绅纷纷携家挈眷逃往温州城里。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建立,昆阳农民武岩成为红十三军指战员,先后参加袭击平阳县城,摧毁第十三地反动民团,攻克缙云县城,打垮殴渠反动堡垒等大小战斗,付出了重大牺牲。此时,西内区红军仍坚持斗争。1930年9月中旬,敌浙保四团团长甘清地亲自率兵,伙同县民团300余武装,向西内区昆阳进剿。昆阳红军获悉情报后,由昆阳党支部书记潘统旺带领100多名红军战士,在昆阳岭踞险狙击敌军进犯。
敌人占领昆阳村后,挨家挨户,搜捕红军。抓不到人,便烧、毁红军战士的房屋。潘统旺的4间房屋(杂货店)、潘瑞纣的4间房屋(染布店)被烧掉。有的红军住房与群众杂居,因邻居苦求,敌人便砍屋柱或拆毁。潘进纽的房屋被拆倒烧毁。昆阳的红军战士撤到廿四垄地区,与廿四垄红军联合起来,坚持斗争。
据不完全统计,昆阳乡人民在“二战”时期艰苦奋斗的岁月里,阵亡牺牲33人,被捕杀害25人,被押坐牢24人,被迫逃亡他乡25人,被烧毁房屋79间,被拆毁房屋51间,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后人的颂扬和怀念。
3、西部粮仓
永嘉山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田面积5366亩,山塘水库52个,其中小二型水库3座,盛产水稻、蕃薯、马铃薯、田鱼等,素有永嘉西部粮仓之称。近年来,昆阳乡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经济路子。
一是“三农”地位继续提升。昆阳乡始终坚持把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效益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资源优势得到较好利用,现有县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型农业基地18个,2001年,实现全乡农业总产值1599万元,年均递增14.5%。“昆阳农业三件宝,田鱼干、粉皮、猕猴桃”,而尤以田鱼干著称,传统焙制田鱼干堪称民间一绝,誉满瓯江南北,全乡年产田鱼干约7万斤,产量为全县之最。永嘉县昆阳名特优果品种植场,占地600多亩,现已投资200多万元,该基地去年产值600多万元,农民工工资支出达30万元。一年多来,中药材的开发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就业和增收机会。县绿源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去年雇请约200名农民工采收加工药材,产值达到500多万元,今年该县成立永嘉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本部就设在昆阳。昆阳楠溪江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真空包装生产的“山底”牌田鱼干,供不应求,该公司去年被列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还通过基地建设,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农户劳动力从事效益农业,对小楠溪流域的稻田养鱼起推动作用,现公司年加工田鱼干1万公斤,农民年增收16万元。同时两个乌牛早基地150 亩, 三个油桃基地230 亩, 香抛基地800亩,其它零星基地260亩,发展趋势良好。坚持巩固200吨的粮食订单合同, 切实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趋势遂步形成。
二是科技兴农不断深化。昆阳乡属“139富民攻坚计划”内的欠发达乡,扶贫、民政、科技工作是该乡工作的重头戏,也是该乡的民心工程,为使昆阳乡农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乡政府积极组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一是层层部署营造氛围,为富民攻坚提供舆论支撑,将富民攻坚举措部署到村,富民攻坚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为在温州地区打响“昆阳保姆”品牌,举办家政专业培训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当前“昆阳保姆”供不应求,针对永嘉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本部在我们昆阳的有利时机,今年举办了一次为期三天的中药材专业知识培训,并带领药民外出考察,效果良好;三是加大下山移民工作力度,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制定下山移民规划,有序推进下山移民工作,坚持不通路的自然村下山脱贫的原则,积极组织和引导村民,下山脱贫;四是组织实施“万名干部帮万户”活动,现已落实了140户,共计扶贫款7万多元,深受广大干部与群众的欢迎,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五是劳务输出已成为该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天下昆阳人”跑遍全国各地,经商有道,办企有方,好多能人都已成为经济大户,早已是名声在外。
三是乡容城镇化日趋明显。近年来,昆阳乡采用多主体投入,多渠道筹资,共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建成了一批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七个交通项目投资1600万元。继白泉至徐岙段公路全线硬化后,乡内的6个康庄工程项目(包括昆阳至茗岙的乡间联网工程)相继投入使用,昆阳是继瓯北之后的永嘉县第二个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乡。这将大大改善该乡的交通条件,优化了该乡的地域环境,对接受城市和旅游中心区的辐射起着重大作用。投资400多万元建成昆阳乡中心学校教学大楼,计划投资150万元建造中心学校附属设施,新建现代远程教育点2个。随着这些教育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育人环境,为提高全乡人民的总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有效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筹措了300多万元资金,修理了一批山塘水库,加固了几条防洪堤坝,完成了部分溪流改造,建设了部分村的自来水工程。投入300多万元,以村庄整治为载体,以治理环境为抓手,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条件。争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投入了700多万元,完善了通讯、广电、电力网络建设。投资近200多万元的乡卫生门诊大楼,已完成选址及筹备工作,即将开工建造。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了居住环境,改变了乡村面貌,增强了乡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4、文化之乡
自唐至清,昆阳耕读世传,人才辈出,登科及第的有(武)状元1名、进士9名、举人3名、贡2名、恩补3名;及至现当代,更有律学大师潘怀素、著名红学家林冠夫、浙大博士生导师郑建民、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潘国静等文化名流,堪称文化之乡。
唐
潘天立,字制成,号云衡,登景福(892-893)进士第,授南京员外郎,历湖广廉访使,莅政清慎,发奸摘伏如神。著诗文《归闲集》二十卷,列于郡志。
北宋
潘文虎,靖康丙年(1126)武状元,步骑将领,成忠郎。
南宋
潘文孝,绍兴五年(1135)进士,太常寺主簿。
潘文饶,字明则,绍兴八年(1138)进士,建宁教授,学本濂洛,为士林所宗。
潘文礼,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金城知县。
潘庭翼,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
潘 宇,乾道八年(1172)进士,袁州教授。
潘斗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福建帅参,微州知州。
潘希白,宝佑元年(1253)进士,临安节制公事。
潘 桧,荫补,文孝子,建德知县。
潘 柽,文虎子,字德久,号转庵,荫补福建兵马钤辖。
元
潘 颐,号藤隐,隐逸著《正卿文集》一卷。
明
潘文奎,字景昭,号渔庄,昆阳村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进士,任左春坊司直郎,升腐同知。清慎宽厚,其文章词翰,为当时所重。七次参加编制国史,终官福建布政司参议。
清
潘 海,乾隆五十年(1785) 贡,著《守耕堂集》。
潘宗耀,嘉庆六年(1801)举人,丹徒知县。
潘光分,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
潘 熏,嘉庆二十三年(1818)岁贡,石楼知县,朔州知州。
潘宗澜,道光五年(1825)拔贡,就职州判。
潘铭恩,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文山知县,路南知州普洱庄知府。
潘铭宪,道光二十三年(1843)杂选,广东普宁知县。
潘福荫,荫补铭恩子,宾川知州,顺宁知县。
现当代
潘怀素
潘怀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昆阳村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留学日本和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民国10年(1921)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回国后,任《晨报》记者,又为多所大学教授。24年(1935)“一二九”运动期间,潘怀素是北京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关于抗日救亡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建国后,任国务院参审。酪爱音乐,在乐律方面有很深造诣。1953年,辞去政务,致力于乐律研究,成为我国隋唐燕乐和民间乐律研究专家。1957年,翻译出版《敦煌琵琶谱我读研究》一书,为研究敦煌曲谱,提供宝贵资料。他带领学生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访民间音乐,并参考我国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经过30多年努力,终于发掘和整理出中国式的纯正韵——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迫害,夫人被迫自杀,自己到处流浪,仍不忘乐律研究。1978年春,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累,一病不起。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潘怀素为我国开创的律学研究新路,在1983年11月北京召开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获得高度评价。
林冠夫(1936—),有时用笔名观夫、秦谙,昆阳乡林山村人,著名红学家。1957年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62年考进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先生攻读中国文学史专业,研读重点是从六朝到唐宋时代的诗词、散文和传奇小学。1966年毕业分配到文化部下属单位。“文革”后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从事红学研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退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曾任文化部两届学术委员,艺术研究院学位委员。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论》、《红楼梦纵横谈》、《秦淮旧梦》、《红楼诗话》、《林冠夫小品文集》、《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主编,合作)等。《西游记》校点,又有五部中国古典长编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节编本。
郑建民(1966—),昆阳乡郑山村人,浙江大学毕业,现为浙江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图象图形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国家CAD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著作有《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等,其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有较高的水平。
潘国静(1974—),昆阳乡东村人,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武功传人,在少林十八罗汉中惟一能散打和传统功夫聚一身的功夫罗汉。7岁入少林寺习武,皈依在嵩山少林寺方太释永信门下,赐法号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职称为中国武术六段,对气功养生、中医伤科、自然环境学颇有研究。在1989年全国攻打擂台赛中获得52kg冠军,1993年全国散打擂台邀请赛中获得52kg冠军,2000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少林拳、少林棍两项冠军,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为发扬少林武术,潘国静曾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并出访欧美和新、马、秦,为“中华瑰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6年在少林武术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创办少林寺南北武术院,自任院长,兼教练,为世界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少林功夫的平台。
晋宁县昆阳镇
晋宁县昆阳镇简介
昆阳镇座落在美丽的滇池南岸,属县城所在乡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接上蒜乡和滇池,南邻宝峰镇,西与二街乡接壤,北为西山区的海口镇。昆洛公路、安晋公路、昆玉公路、昆玉铁路越境而过。昆玉铁路在境内的中谊村、储英村设火车站2个,交通通讯便捷。全镇滇池沿湖线28.9公里,滇池沿岸有水产养殖2000余亩。全镇有林地4613公顷,森林覆盖率38.5%。
全镇总面积119.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194.1亩,人均耕地0.74亩(把居民计算在内,人均耕地仅有0.37亩)。辖27个村(居)委会,82个自然村,9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4178人,其中农业人口44942人,居民39236人。全镇现有中学2所,小学17所,在校中学生 1552人,小学生6282人,教职工435人。
全镇现有企业2429家,其中股份制企业3家,有限责任分司21家,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115家,个体企业2287家,基本形成了以光学、磷化工、机械制造、建筑、交通运输、加工业为龙头的主导产业。
2007年1—5月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158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56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5200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50万元,新上、技改、扩建项目6个,投资总额635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2500万元。
光学工业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通过“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评审组”的评估论证,被列为晋宁县的4个优先发展项目,争取到省级贷款贴息20万元,“控详规”设计基本完成,主要由云光、宜兴、远达等光学公司组成。青山机械制造工业生产基地项目,现已进入“控详规”设计、项目申报的前期准备阶段,地理位置主体位于昆阳镇环古城青山,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现有规模200亩;主要由台成、技恩西、西莱科等7家企业组成;产品结构主要有数控机床等精密机械。产品除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外,主要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外市场。光学工业基地和青山工业基地被列为县一主、四附的发展规划。
昆阳镇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全面务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全镇有农业人口41972人,有种植面积38191.5亩,其中粮食 17714亩。发展蔬菜种植5882亩。鲜切花种植面积达10620亩,年产鲜切花近5亿枝,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是昆明地区继呈贡之后发展最大的花卉种植区域,在花卉业中享有“玫瑰之乡”的盛誉,鲜切花销售在斗南市场上占有很高份额。昆阳镇无公害蔬菜种植,其特色是2600亩的白萝卜及1500亩的鱼腥草规模连片化种植,优质、无污染,极具市场竞争力。目前,该镇已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以淡水养殖、畜禽养殖、经济果林、粮食生产为辅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了以加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业的二、三产业发展格局,这些产业支撑了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大部份农(居)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收入。依托特色产业,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二、三产业蓬勃发展,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昆阳镇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成立了花卉协会。花卉协会现有会员250人,下设分会13个。协会的成立促进了“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起到了良好的产业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