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瑞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侯喜瑞

一、人物概述侯喜瑞(1892-1983)京剧净角。字霭如,河北衡水人,回族。诞辰: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逝世:1983年2月22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

二、艺术经历幼入喜连成科班(后来改为富连成)喜字科,先学梆子老生,又从萧长华、韩乐卿学架子花脸。

他出科后拜黄润甫为师,都得实授,颇能再现黄派的神韵。他曾与杨小楼、高庆奎、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孟小冬众多名家合作,曾经在富连成社担任武生净行教师,晚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戏曲学校任教,许多学生都得到他的教益。但能得其真谛者不多。

侯喜瑞

三、代表剧目及饰演角色他会戏很多,如《群英会》、《长坂坡》、《阳平关》中的曹操,《青风寨》、《丁甲山》中的李逵,《法门寺》中的刘瑾,《下河东》中的欧阳芳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侯派剧目中有大段唱工的不多,仅《坐寨·盗马》等数出,大部分剧目均属于念、做并重者。

四、艺术特色他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在黄派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侯派”的独特艺术风格。

他武功根底扎实,扮演《伐子都》中的颖考叔、《取金陵》中的赤福寿、《取洛阳》中的马武等都能够应付裕如。唱工纯依黄的平直规矩的架子花唱法,他嗓音沙哑,故常用炸音和立音,口劲狠,字音准,唱时不尚花腔,但强调音节的顿挫,形成铿锵遒健的特殊韵味,于磅礴中显细致。念白吐字清楚,句中常以爆发式的高音来强调重点语句,以增强气氛。侯喜瑞幼功扎实,腰腿功夫极好,故身段与工架的丰富、优美为人所不及。他的做工非常细腻,刻画人物极其精细,善于区分同类型人物。

侯喜瑞一生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被观众所喜爱的艺术形象,但他的创作原则只有两个:一是"装龙象龙";二是"发于内而行于外",他曾经用于一句很通俗的辩证语言讲到,"扮戏不是我,上台我是谁"。第一句话,是说当演员应当管得住自己的感情,不能高兴了演戏就精彩,不高兴了演戏就乌涂;至于"上台我是谁",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演员表演的是角色,必须"发于内行于外"。侯喜瑞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分大小,主演或配角他都是这样认真的进行创作,寻找角色内在情感,塑造生动鲜明的舞台形象。侯喜瑞有活曹操之称,他几十年扮演的曹操这一舞台人物形象,可以说每演一次,都有一次新的感受,更有一次新的创作。广大京剧观众称赞他"侯喜瑞的曹操可以说出神入化,活灵活现。"

侯派表演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

1、"侯派"的工架 侯喜瑞的表演身段注重矫健、灵活,力感强,在基本功方面他对手、身、步十分讲究,要求"膀如弓,腰如松,胸要腆,腕要扣,腿起重,落该轻"。总的来说他的花脸反对松懈,强调"力"和"劲", 注意"力"的美感。他更重视的是"眼"法,他认为"眼是心中苗",以此强调眼睛在表演中的重要性,以上这些表演的基本原则使之更好的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身份、处境和遭遇来表现他们。

2、"侯派"的唱 他在注重念白的同时也讲究唱工。他吐字功深力厚,使"唱"别有韵味,他唱的特色是偏重于"沙、低、沉、宽、厚",异常动听,每句唱都有准确的表现目的,抒发人物情怀,他完美的展现了自己从喉部深处发音的特点,使侯派的唱腔深沉而有哑音,但却宽厚,独具风韵,别具一格。

3、"侯派"的念白 在舞台念白中,侯喜瑞也是运用前面说到的原则,念白处理张弛结合,舒疾自如,运用的得心应手,不论大小戏,大小人物,他对台词都是逐字逐句的分析,语气、吐字有棱有角,富于一种韵律美,听起来让人有一种"绕梁三日而不绝"之感。

侯派艺术唱、念、做、打是个和谐的整体,在金少山挑班时期,侯喜瑞依然活跃于舞台,毫不逊色,与郝寿臣并驾齐驱,不分先后,侯喜瑞曾在天津挑大轴,演出《连环套》、《战宛城》连连爆满。此时"金"、"郝"、"侯"三派鼎立,开创了京剧净行一个崭新的时代,侯喜瑞在舞台上是一个流派的创始人,但从不争角色,不争地位,不争名利,谨守职业道德,德高望重,传为美谈。

侯喜瑞曾在北京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他把"精、气、神"作为架子花表演的三字经,传授给广大学生,也概括了他艺术风格的精髓,人们赞誉他"艺高、寿高、德高",侯喜瑞寿至九十二岁高龄,无疾而终。

侯喜瑞最为吃重的,是《红拂传》里的虬髯公。这出戏又名《风尘三侠》,就指李靖、张凌华(红拂)、张仲坚(虬髯公)三个人的风尘遇合。虬髯公在第二场上,先唱[闷帘导板]“一剑随身过太行(音杭)”,上来趟马,接唱五句[流水],再报家门,表白。上徐洪客(曹二庚饰),两人登山,话白,约定太原相见,徐洪客先下,虬髯客前去寻仇人,唱两句[摇板]下。最精彩是第九场的三侠相会:李靖(最早为郭仲衡,后易王少楼)红拂已结合后,离了西京,行至山西灵石县投店。进店后,李靖先去刷马,红拂更衣,梳妆,唱一段[南梆子]。虬髯公上,唱两句[摇板],投店,直入厅堂仰卧(在大边),这时红拂正在对镜(小边),李靖在门外站立(大边,门外)。三个人的神情是:虬髯公不知室内有人,不期而遇,惊艳。李靖怒其无礼,愤怒拔剑欲入。红拂初则微愕,继而镇静,背向虬髯对镜中摆手,示李靖以稍安毋躁。三个人同时做戏,神情可以入画,妙到毫巅。然后虬髯亦自觉鲁莽,徐徐起立,红拂亦自座中站起,两人开始寒暄。再引入李靖,三侠相会。这一场戏地位的严,以花脸为中心人物。有一年侯喜瑞去上海短期演出,程砚秋贴出《红拂传》,临时约郝寿臣客串一次,结果不灵,把戏都没有做出来,程砚秋多花了戏份,赔上面子,而失望叫苦。从此,《红拂传》非侯喜瑞合作不唱。后来程身体日益发福,最后一场舞剑不大灵活了,也就把《红拂传》挂起来了。

再一出由老戏《牧羊卷》,增益首尾改编的《朱痕记》,在赵锦堂进入席棚回话,跪唱到“配儿夫朱春登……”时,侯喜瑞的李仁,由下场门跑出来,拔刀要杀,赵锦堂惊慌,朱春登中间拦阻,这时候三个人的动作是:李仁搓步往前赶,赵锦堂跪步往后躲,朱春登中间阻拦,对李仁瞪眼申斥后,李仁又搓步后退,赵锦堂跪步上来,朱春登把李仁斥退,李仁无可奈何地下场。也是程砚秋、侯喜瑞、王少楼三个人的戏。动作紧凑而严,每次必得满堂彩。但这一连串动作,却要由花脸主动“起范儿”,他出来的时候早了不成,晚了也不成;步子起得快了不成,慢了也不成。把“尺寸”拿得正合适,就全凭火候了。侯喜瑞曾说“程四爷此戏不给包银我都唱”,想见其得意。这一场戏除了他们三人外,以后看多少次别人的《朱痕记》,都不理想。

侯喜瑞的拿手戏太多了。数两个极端,大块文章最好的是《连环套》,短小精悍的是《青风寨》,在他的一生演戏史里,也以演这两出戏的次数为最多。

侯喜瑞《连环套》的优点,在于念白有力,喷口好,字眼清楚,一场“拜山”下来,红扎能够湿了一半(口水喷的),而别的花脸,自郝寿臣以次,都没有这样的功力。杨小楼中年还敢用他演《拜山》,晚年所以用郝而不用侯,就是慑于他的气势,怕这出戏给侯喜瑞唱了,就可见侯的《连环套》是如何盖世无双了。

《青风寨》是一出架子花脸的轻松小武戏,李逵扮新娘的故事。主角李逵,配角燕青,虽是《水浒》人物,这段情节却不见于《水浒》原文。李逵出场以前,闷帘念声“走哇!”声音嘶哑,可是却清楚地送入观众耳鼓,台下未见其人,就会投以满堂彩。因为这是黄三的念法,非有丹田之气,字咬得准,是念不出来的。然后李逵随武生扮的燕青上,武生唱[摇板]“山寨奉了大哥命”,花脸接唱“巡营哨要小心”,报家门“俺,浪子燕青”,“咱(使炸音),黑旋风李逵”,又有彩声。下面稍事表白,然后李逵念:“燕小哥,你我抬头观看哪!”燕青蹲矮姿势,李逵左手扶按燕青右肩膀,右脚立地,左脚抬起来,右手也抬起来,那个架子的边式,带上神气,台底下观众好像都随着他往前看了。所谓唱做“入戏”,好演员不但自己“入戏”,能把观众也带进戏里去,侯喜瑞就有这个本事。第二场进了庄院,员外问他二人姓名,李逵刚说出个“李”字,燕青怕他说出真姓名,急忙拦阻,说:“他叫李二!”这时候侯喜瑞用京白接过来说:“对啦!卖炒豆的李二格就是我吗(读如媚)!”边说边把左腿放上右腿,两手一抱,那种洒脱,自然而流利的帅劲儿,令人拍案叫绝。以后改扮新娘的种种插科打诨,更都不在话下。总之,《青风寨》虽然是只演二刻(半小时)的小戏,却被侯喜瑞演得谐趣横生,轻松活泼,使人百看不厌。因此,凡他所搭的班儿,管事的都愿在前场派他这出《青风寨》,真能多叫进一两百人来。在北平,一周内他唱几回《青风寨》(在不同的班里)是常事。最高峰是一天晚上赶场唱两次《青风寨》。时在民国十七年一月八日,他先在开明戏院,尚小云的协庆社,开场唱《青风寨》。然后下来赶中和戏院,梅兰芳的承华社,唱开场第二出的《青风寨》。开场第一出是慈瑞泉的《入侯府》,这出玩笑戏可以在场上耗一点时间来等他。开明的大轴是尚小云初演《全本双官诰》,马连良的薛保,王又宸的薛广,压轴筱翠花《打花鼓》。中和这边,大轴梅兰芳、王凤卿、龚云甫、陈德霖的《探母回令》,压轴尚和玉初演《二本窃兵符》。双方隐然有打对台的意思,却都派出侯喜瑞的《青风寨》来,就可见他这出戏是如何吃香了。

侯喜瑞的唱工,虽然嗓音哑,但是字咬得准,音送得足,使你听来简练隽永,字字入耳。他喜欢垫字,却都恰到好处,而画龙点睛。譬如《青风寨》第二场出来,燕青唱“走了一程又一程”,李逵接唱“家家户户‘就’掌了灯”,这个“就”字是他加的。《打鱼杀家》的倪荣,第二场李俊上唱“闲来无事江边走”,倪荣唱“海水滔滔向东流”,李再唱“手搭凉棚用目瞅”,下面倪再接一句,侯的词儿是“柳林之下‘有’一小舟”,这个“有”字垫得单摆浮搁,洒脱俏皮,而且写景如画,于是彩声自然就上来了。

五、主要弟子他的入室弟子有关鸿宾、马崇仁、袁国林、李荣威等,票友中有王竹忱等。

六、人物简历侯喜瑞,男,京剧净角。字霭如,河北衡水人,生于北京。回族。父名金贵,有二子,侯喜瑞为长,次子殿奎。

5岁时,其母病故,父子三人相依为命,生活甚是凄凉。9岁时经勾顺亮介绍进入喜连成科班。喜连成科班当时只是筹建阶段,学生仅有二十几人,社址就设在宣南的西南园叶春善社长的自家宅内。侯老入科后排名“喜瑞”,初从勾顺亮学秦腔老生,并从萧长华习小花脸。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便学会了秦腔《杀庙》、《打御街》、《三疑计》等十几出戏,丑角戏《打砂锅》、《打灶王》、《紫荆树》等三十多出戏。最后工架子花脸。师从韩乐卿、罗春友等,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会戏很多,如《群英会》、《长坂坡》、《阳平关》中的曹操,《青风寨》、《丁甲山》中的李逵,《法门寺》中的刘瑾,《下河东》中的欧阳芳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他武功根底扎实,扮演《伐子都》中的颖考叔、《取金陵》中的赤福寿、《取洛阳》中的马武等都能够应付裕如。当年富连成科班演于广和楼,侯喜瑞很快便崭露头角,在当年的戏单上,早已印有“侯喜瑞”之名,在富连成的净行演员中,首推侯喜瑞是内外界众所公认的。当他16岁出科时,恰逢“倒仓”,便留在科班内执教,一直教了七年之久。

出科后遇倒仓、回功期,但他仍刻苦勤练,经萧长华的提携与举荐,又拜黄润甫为师。一日萧老特意带他到中和园观看黄润甫与德珺如合演的《取洛阳》,当时他心中不解其意,心想此戏是自己常演的戏,而且是深受观众称赞的。也曾多次看过别人的演出,怎么今天还要去看此戏?其中必然有因。待到那里从黄润甫扮演的马武出场开始,便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全神贯注地简直入了神。萧老在一旁偷眼观察他的神情,面带笑容地暗暗点头。看罢之后使他大开眼界,从未见过如此高超的表演,自己绝对无法相比,这才明白萧老用心良苦。散戏后萧老又带他到后台看望黄三先生,待相见后,竟使他目瞪口呆,刚才台上那威武的马武,其扮演者竟是一位身矮体肥的老者,是大于自己四十多岁的长辈,使自己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此次观摩绝非一般,可以说是侯喜瑞关键的里程碑,为他后来享名剧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自此他深深地迷上了黄派艺术,促使他更加勤学苦练,暗自私淑黄先生的表演技艺。每遇黄润甫演出,总是想方设法观看偷学,尽量默记在心。回来后反复摹仿黄老的一招一式,力求相似。后来竟有机会得以侍奉黄老演出,因黄晚年视力减弱,也常让喜瑞代笔勾脸,侯也从中获益不浅。他是多么渴望拜入这位享有“活曹操”美誉的黄老门下为徒,但黄三先生是从不收徒的。侯喜瑞的心情,萧长华先生一清二楚,便设法从中周旋。这次萧老特意请黄老来看侯喜瑞演《东昌府》的郝世洪,黄边看边点头,喜形于色越看越高兴,萧老也看透了黄的心思,连忙问道:“您看他学得像不像?”黄笑道:“像!真像!”萧老趁热打铁又道:“好!我看您挺喜欢他,就开山门收下这个徒弟吧!”黄三先生虽有此意,当时未表态,为的是再进一步考察,后萧老带着喜瑞连续六次到嵩祝寺黄府拜访,黄老终于为之感动,破例收下了这个徒弟。

侯喜瑞如鱼得水,自此稍有空暇必不离黄师左右,不仅学了唱念、表情、台步、身段、脸谱及服饰等,还学了用长神、长气、长腰、缩小肚子和臀部肌肉来增高、增大型体,弥补天赋矮小的绝窍。不仅台上学了相当数量的黄派代表剧目,达到酷似乃师的艺术境界,就连日常私下言谈语吐、生活习惯、处事等,都竭力仿效,可见他对恩师崇拜到何等地步。由于为人诚实稳重,又极有事业心,尤其对黄派艺术的执着追求,深使黄师感动,认为这徒弟收的对、收的好,师徒相处极为融洽,黄师不但艺术倾囊相授,就连自己的杰作《连环套》的秘本总讲,也赠给了爱徒。当时感动得侯喜瑞热泪横流,身不由己地趴在地下给师父磕了三个响头。侯老在严承师教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在即保留了黄派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为世人所称的“侯派”。与身材魁梧的金少山、郝寿臣三足鼎力,有“南金北郝老侯爷”之誉。在回族的京剧演员中,又与马连良、雪艳琴被誉为“回族三杰”。

侯喜瑞的唱工纯依黄的平直规矩的架子花唱法,他嗓音沙哑,故常用炸音和立音,口劲狠,字音准,唱时不尚花腔,但强调音节的顿挫,形成铿锵遒健的特殊韵味,于磅礴中显细致。念白吐字清楚,句中常以爆发式的高音来强调重点语句,以增强气氛。侯喜瑞幼功扎实,腰腿功夫极好,故身段与工架的丰富、优美为人所不及。他的做工非常细腻,刻画人物极其精细,善于区分同类型人物。侯派剧目中有大段唱工的不多,仅《坐寨·盗马》等数出,大部分剧目均属于念、做并重者。

他曾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孟小冬、马连良众多名家合作,有绿叶衬红花之妙,各班争相聘请。

1949年后,受聘于北京戏曲研究所,并在中国戏校、北京戏校执教,许多学生都得到他的教益,但能得其真谛者不多。偶尔作示范演出。在70高龄时,还能主演《马踏青苗》这样身段繁复的重头戏。1960年口述了艺术经验,由张胤德整理成《学戏和演戏》一书。

侯喜瑞毫无“角儿”的恶习,当年经常出入崇外的“青山居茶社”,清唱后常谦虚地争求茶客们的意见。在艺术上始终保持广师博求、不耻下问的高尚情操。在崇外东花市大街有座“穆德小学校”,是座回民学校,在侯喜瑞的发起下,有马连良等回族名家积极响应,遂成了该校的董事,曾为该校举行义演《法门寺》等戏。侯喜瑞还曾为当地的清真寺,亲自送去“幔帐”,表示一名回族演员的一片心意。

侯喜瑞一生演出过数百出戏,忠于艺术,对观众负责,不论大小角色,从不懈怠。奸雄奸臣戏刻画地极为深刻,英雄豪杰演的更有气魄。张飞、马武、刘瑾、窦尔墩等驰名剧坛,《打渔杀家》的倪荣、《朱痕记》的李仁、《宝莲灯·打堂》的秦灿、《弓砚缘》的邓九公、《风流棒》的石总兵、《凤还巢》的周监军、《荒山泪》的杨得胜等极为精彩。他还曾扮演一向由底包去的小角色,曾在于连泉的《探亲家》中,扮傻小子,穿红彩裤,赤背光穿胖袄,头戴白毡帽外露小辫儿。满脸揉黑鼻下两道白,形象似乎不洗脸,还常流鼻涕,还要演出傻小子的性情。戏中还串用花脸京白来抓哏。还曾在雪艳琴的《荷珠配》中扮演“烟袋”(员外),并没有什么表演,只是楞磕磕手拿铁方梁当拐杖坐在场上,但那出奇的脸谱却惹人大笑。蓝色的脸上画一大白十字,当年朱斌仙的赵旺曾抓哏说:“吆!这不是一座教堂吗?”他演《翠屏山》的杨雄,可称一绝无人能比。本应由二路老生扮演,他却以花脸应工。原来早年梆子班的杨雄就是由花脸扮演。戏中有时用韵白,有时念京白,还用花脸的鼻音。

侯喜瑞留下的音响影视资料不多,早年灌制的唱片有《长坂坡》曹操一张,一面为念白,一面为唱腔;《九龙杯》黄三泰为半张一面,《红拂传》虬髯客为半张一面,此两戏唱片别无他人。虽都仅为半面,却极为珍贵。另有《盗御马》窦尔墩、《阳平关》曹操均为半张一面。录音有与雷喜福等的《打严嵩》、《群英会》的黄盖亦为珍品。电影仅有1956年程砚秋拍摄的彩色影片《荒山泪》,特邀侯爷扮演杨德胜,这是惟一留下的影像。侯老一生仅著有《学戏和演戏》一书,为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辑,北京出版社1961年出版,由张胤德整理,梅兰芳为此书写了序言。该书是一本珍贵的表演艺术经验谈。侯老演了一辈子戏,也教了一辈子戏,桃李遍及全国。其弟子有关鸿斌、马崇仁、袁园林、许德福、李荣威、马名群、张关正、齐啸云、李连元、刘大昌、李吉庆、张金波、尚长荣等及票界的王竹忱等,裘盛戎、袁世海、刘连荣、孙盛文等均受其教益。课徒是据其所长因人而异,如马崇仁适演马武、马谡等,就授其《取洛阳》、《失街亭》、《斩马谡》等戏。尚长荣的《取洛阳》等,便是侯老在西安传授的。受益最多的是袁国林,也许是爷俩有缘份,得知国林也是苦孩子出身,对他更加另眼看待。尤其通过“文革”,感情进一步加深,竟到舍不得他离开的境地,国林也对师娘改为叫“妈”了。师娘也亲热地称他“林子”,以致家里人给国林起了个“眼前花”的绰号。侯老每有演出,必带国林同去。1961年国林曾一度住在侯师家达三个月之久,侯师倾囊相授,国林随师二十九年,得师亲传之戏有《战宛城》、《取洛阳》、《连环套》、《法门寺》、《长坂坡》、《阳平关》、《双李逵》、《丁甲山》、《青风寨》等,就连《打渔杀家》、《朱痕记》、《凤还巢》、《胭脂虎》等配角戏,也认真传授。其中《胭脂虎》国林就曾傍刘长瑜演出过。当侯老给国林、李光说《连环套》时,侯老因当年曾与杨小楼多次合作此戏,故教李光时,竟学杨的唱念来说天霸之戏。

侯喜瑞娶花脸蒋少奎之姐效芳为妻,生有四女一男,长女早夭;次女玉蓉,1986年因患乳腺癌病故:三女玉华;小女玉青;子侯英山,排行为四,亦工净行,得其父真传,后为照顾侯老演出,便脱离了舞台。英山原配为李香匀之妹,生女侯梦兰,工旦行,为北京市戏曲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曾拜于连泉学花旦,因辈份关系,虽为师徒却称“师爷”。其爱人尉中谦,亦为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生,原习老生后改小生。梦兰母病故后,英山续室生有三女一男,均未从艺。

侯老寓所位于崇文门外手帕胡同14号(后改为56号,今已拆除),宅第坐北朝南,共有三层院落,前院较大,能搭台唱戏,马连良等曾在此演出过。北房三间为侯老夫人及次女居室;南房三间为英山住房;东房三间为四女及厨房、洗澡间;西房三间为“经房”。前院北房有穿堂门,东侧有夹道,均可通中院,装饰极为讲究。中院仅有北房三间,房前廊柱均有铁皮包裹,侯老住此院,因清静便于说戏与会客,后院不大仅有南房七间,为存放行头、道具等物之用。

1983年因病在其寓所与世长辞,享年92岁。在他弥留之际,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给领导添麻烦,死后丧事从简,要节省开支,不必开追悼会,今后家中生活,要靠劳动自养。”侯老仙逝后,在自宅内停灵三天,来自本市、外地乃至香港的亲友、弟子、学生及有关单位的领导数百余人前来吊唁,瞻仰侯老的遗容。2月24日上午,侯老遗体送到附近的西花市清真寺内。由寺内最有身份的年长阿訇为侯老遗体净身,按回族殡葬习俗入殓,后由灵车送往回民墓地安葬。一代名净至此安息在京西卧龙岗。

出生:1892年2月23日,光绪十八年(壬辰)正月廿五日

逝世:1983年2月22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初十日

七、活动年表1920年9月18日,农历庚申年八月初七日:张勋1920年堂会第一天

张勋在天津英租界耀华里自办大型堂会第一天。名角荟萃,阵容整齐。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陈德霖、刘景然、罗福山、尚和玉、龚云甫、郝寿臣、侯喜瑞、王凤卿、慈瑞全等都参与演出。

演出剧目

倒第三《连环套》(杨小楼,郝寿臣)

压轴《木兰从军》(梅兰芳,王凤卿)

大轴《骂曹》(余叔岩)

1920年9月19日,农历庚申年八月初八日:张勋1920年堂会第二天

张勋在天津英租界耀华里自办大型堂会第二天。名角荟萃,阵容整齐。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陈德霖、刘景然、罗福山、尚和玉、龚云甫、郝寿臣、侯喜瑞、王凤卿、慈瑞全等都参与演出。两天堂会戏结束后,张勋设宴款待艺人,席间给每个演员发红包。余、杨、梅“三大贤”拿的是第一等戏份,每场一千零七十元,所带配角,戏份另开。

倒第三《林冲夜奔》(杨小楼)

压轴《木兰从军》(梅兰芳,王凤卿)

大轴《定军山》(余叔岩)

1922年10月,农历壬戌年: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

程艳秋首次赴上海演出,演于亦舞台,同行有罗瘿公、荣蝶仙、吴富琴、李多奎、侯喜瑞等。

在上海,程艳秋在罗瘿公陪同下拜访了康有为、陈散原、袁伯夔、周梅泉、樊樊山、陈叔通、金仲荪、吴昌硕等前辈。

后因上海警察找余叔岩麻烦,小报也散布流言蜚语,余叔岩只身返回北京,使得头牌空缺。于是程艳秋改挂头牌,特邀王又宸助演。

1922年12月16日,农历壬戌年十月廿八日:中和园1922年12月16日演出

本日中和园日场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大轴:《宝莲灯》带“打堂”(尚小云饰王桂英,马连良饰刘彦昌,侯喜瑞饰秦灿)

1923年,农历癸亥年:天津李士伟家堂会

天津李士伟家堂会,压轴言菊朋、章小山、侯喜瑞《宝莲灯》,大轴程艳秋、程继先《奇双会》。

1923年3月10日,农历癸亥年正月廿三日:程艳秋首演《红拂传》

程艳秋于北京华乐园日场首演《红拂传》。程艳秋饰红拂,侯喜瑞饰虬髯公,郭仲衡饰李靖。

1923年8月18日,农历癸亥年七月初六日:程艳秋首演《风流棒》

程艳秋于北京华乐园日场首演《风流棒》。程艳秋饰李珠英,王又荃饰荆瑞草,侯喜瑞、荣蝶仙、郭仲衡、张春彦合作演出。

1924年8月8日,农历甲子年七月初八日:程艳秋组鸣盛社

程艳秋改组和声社为鸣盛社,社长为其岳父果湘林。因罗瘿公病逝;编剧金仲荪,罗之未竟遗作《碧玉簪》,由金仲荪接手完成。“鸣盛社”的班底有李洪春、曹二庚、慈瑞泉、文亮臣、张春彦、侯喜瑞、王又荃、吴富琴等原和声社老伙伴;王瑶卿先生则退出,搭入尚小云、谭富英的重庆社。在北京三庆戏院演出。

1925年8月20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初二日:鸣盛社改为鸣和社

在鸣盛社支持一年有余后,社长果湘林先生不胜劳烦,程艳秋亦不忍老岳受累,决定自行出面组班,特聘梁华亭先生任社长,经理内外社务,改组鸣盛社为鸣和社,班底成员有郝寿臣、侯喜瑞、曹二庚、慈瑞泉、郭仲衡、文亮臣、金仲仁、王又荃、周瑞安、李洪春、张春彦、董俊峰、李多奎等原和声社老伙伴。请高登甲先生抱本子任后台管事,文武场面则有琴师穆铁芬、鼓师杭子和、陈鸿寿及锡子刚等。由金仲荪任编剧,程艳秋挂头牌自兼编导和唱腔身段设计。

1925年9月12日,农历乙丑年七月廿五日:尚小云首演《林四娘》

本日协庆社在中和园打炮。其中《林四娘》为初次公演。

演出剧目

《贪欢报》(尚富霞)

《殷家堡》(九阵风,茹富兰)

《马上缘》(小翠花)

《林四娘》(尚小云,言菊朋,侯喜瑞)

1925年12月3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十八日:言菊朋自协庆社辞班

协庆社在三庆园夜戏,尚小云贴演《红绡》,侯喜瑞、朱素云、范宝亭、尚富霞演出。谭小培、王长林在压轴合演《天雷报》,而把言菊朋与尚富霞的《胭脂虎》派在倒第三。言菊朋演完辞班。

1925年12月4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十九日,晚:1929年12月4日三庆园演出

本日协庆社在三庆园演出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闹府》(谭小培)

大轴:《巴骆和》(尚小云,茹富兰,王长林,侯喜瑞)

1925年12月12日,农历乙丑年十月廿七日:程艳秋首演《文姬归汉》

程艳秋于北京三庆园日场首演《文姬归汉》。程艳秋饰蔡文姬,王又荃、王瑶卿、郭仲衡、贯大元、周瑞安、侯喜瑞、曹二庚合作演出。

1925年12月17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初二日,晚:1925年12月17日三庆园演出

协庆社在三庆园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卖马》(谭小培)

大轴《宝莲灯》(带“打堂”)(尚小云,马连良,侯喜瑞)

1925年12月20日,农历乙丑年十一月初五日:1925年12月20日三庆园演出

协庆社在三庆园日场。

演出剧目

倒三:《黄鹤楼》(谭小培,朱素云,茹富兰,侯喜瑞)

压轴:《盗宗卷》(马连良,刘景然,王长林)

大轴:《贞女歼仇》(尚小云)

1926年2月,农历乙丑年:杨小楼重组忠庆社

杨小楼、余叔岩之双庆社报散。杨小楼重组忠庆社,演于新明戏院,言菊朋应邀短期搭入。

2月5日,新明夜戏,压轴言菊朋《法场换子》,大轴杨小楼、侯喜瑞、钱金福、九阵风《战宛城》。

1926年2月4日,农历乙丑年十二月廿二日,晚:小翠花首演《貂蝉》

又兴社在开明夜戏。其中《貂蝉》为初次公演。

演出剧目

压轴:《打渔杀家》(言菊朋,玉幼卿,王长林)

大轴:《貂蝉》(小翠花,孙毓堃,侯喜瑞,刘景然,李洪春)

1926年2月20日,农历丙寅年正月初八日:1926年2月20日开明戏院演出

又兴社在开明戏院白天戏。因为《汾河湾》是言菊朋的招牌戏,大戏《战宛城》甘居压轴。

演出剧目

压轴:《战宛城》(小翠花,孙毓堃,侯喜瑞)

大轴:《汾河湾》(言菊朋,王幼卿)

1926年5月28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七日:1926年5月28日吉祥园演出

本日协庆社在吉祥园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闹府》(马连良,侯喜瑞)

大轴:《奇双会》(尚小云)

1926年5月29日,农历丙寅年四月十八日:程艳秋首演《沈云英》

程艳秋于北京华乐园日场首演《沈云英》。程艳秋饰沈云英,王又荃、文亮臣、郭仲衡、吴富琴、周瑞安、侯喜瑞、曹二庚合作演出。

1926年11月27日,农历丙寅年十月廿三日:1926年11月27日开明戏院演出

本日玉华社在开明戏院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失街亭》(马连良,侯喜瑞)

大轴:头二本《梅玉配》(小翠花,水鲜花)

1926年11月28日,农历丙寅年十月廿四日:1926年11月28日开明戏院演出

本日玉华社在开明戏院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打严嵩》(马连良,侯喜瑞)

大轴:三四本《梅玉配》(小翠花,水鲜花)

1927年4月30日,农历丁卯年三月廿九日:程艳秋首演《朱痕记》

程艳秋于北京华乐园日场首演《朱痕记》。程艳秋饰赵锦棠,张春彦饰朱春登,侯喜瑞饰李仁,文亮臣饰朱母,曹二庚饰宋成,李四广饰宋母,慈瑞泉、慈少泉饰两衙役。

1928年1月13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本日第一舞台“窝窝头会”义务戏。

演出剧目

《大回朝》(裘桂仙)

《马鞍山》(时慧宝)

《收关胜》(尚和玉)

大轴是四大名旦(梅、程、荀、尚)、老生三杰(余、高、马)等名伶合演的全本《红鬃烈马》:

《彩楼配》(王琴侬)

《三击掌》(陈德霖,贯大元)

《母女会》(王幼卿,松介眉)

《投军别窑》(李万春,程玉菁)

《误卯三打》(周瑞安)

《赶三关》(马连良,朱琴心)

《武家坡》(余叔岩,程艳秋)

《算军粮》(荀慧生,高庆奎)

《银空山》(王凤卿,于连泉,朱素云)

《大登殿》(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李多奎,侯喜瑞,张春彦)

1928年12月3日,农历戊辰年十月廿二日: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

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配演的有贯大元、郭仲衡、侯喜瑞,演于新市场大舞台。从12月3日到12日,演出了《花舫缘》、《玉堂春》、《红拂传》、《鸳鸯冢》、《红髻烈马》等新老剧目。程艳秋首次来武汉,大受欢迎,天天满座。

1928年12月14日,农历戊辰年十一月初三日:程艳秋为鄂北工赈会义演

12月14日至12月16日三天,程艳秋与一同首次赴武汉演出的贯大元、郭仲衡、侯喜瑞等为鄂北工赈会义演。

1929年2月21日,农历己巳年正月十二日:程艳秋二次赴武汉演出

因为程艳秋首次赴武汉演出卖座太好,刚过春节,汉口民乐园内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又聘请其来演出一个月。这次随来的有谭小培、侯喜瑞,武旦九阵风。

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高庆奎、荀慧生、程艳秋、王又宸、马连良、尚和玉、侯喜瑞、阎岚秋等名伶参加演出。

演出剧目

压轴《游龙戏凤》(梅兰芳,余叔岩)

大轴《八蜡庙》(杨小楼反串张桂兰,梅兰芳反串黄天霸,余叔岩反串朱光祖,程艳秋反串贺人杰,马连良反串关泰,阎岚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费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寿臣反串小老妈,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寿山反串丫鬟,诸茹香反串秦义成)

其中余叔岩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脱脱一位极好的开口跳。特别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个大顶,又直又干净,前后台都服了。后来,谭富英在北京,杨宝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岩的路子反串过朱光祖。

1929年5月18日,农历己巳年四月初十日,晚:1929年5月18日中和园演出

徐碧云的云庆社在中和园演夜戏。

演出剧目

压轴:《失街亭》(言菊朋,侯喜瑞)

大轴:《卢小翠》(徐碧云,程继仙,萧长华)

1929年8月3日,农历己巳年六月廿八日,晚:杨小楼首演《野猪林》

杨小楼的永胜社在第一舞台夜戏,新排首演《野猪林》(头本《林冲发配》),侯喜瑞饰鲁智深。压轴言菊朋《失街亭》,钱金福的马谡,裘桂仙的司马懿。

1929年8月4日,农历己巳年六月廿九日,晚:杨小楼首演《山神庙》

杨小楼的永胜社在第一舞台夜戏,新排首演《山神庙》(二本《林冲发配》),侯喜瑞饰鲁智深。压轴言菊朋的《闹府》,钱金福的煞神,裘桂仙的葛登云。

1930年,农历庚午年,年初:斌庆社于广德楼演出最后一场戏

斌庆社于广德楼演出最后一场戏。

演出剧目

《群英会》(王文源,俞步兰,侯喜瑞,陈富瑞,王斌芬,朱斌仙)

《贵妃醉酒》(雪艳琴,朱素云,曹二庚)

《青石山》(俞振庭,徐碧云,王斌芬,范斌禄,俞赞庭,苏斌泰,朱斌仙)

1930年1月30日,农历庚午年正月初一日:1930年1月30日广德楼演出

广德楼本日由斌庆社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双摇会》(王盛意)

《彩楼配》(俞步兰)

《草桥关》(裘桂仙)

《连环套》(耿长春)

《蟠桃会》(俞振庭)

《定军山》(刘又萱,王文源,孙毓堃)

《阳平关》(侯喜瑞,陈富瑞,曹玺彦)

《御碑亭》(雪艳琴,郭仲衡,朱素云,雪艳舫,曹二庚)

1931年8月,农历辛未年:程艳秋首演《春闺梦》

程艳秋于北京中和园首演《春闺梦》。程艳秋饰张氏,俞振飞饰王恢,哈宝山饰曹襄,吴富琴饰李氏,文亮臣饰刘氏,苏连汉饰赵克妈,曹二庚饰李信,李四广饰孙氏,侯喜瑞饰公孙瓒,慈少泉饰丫鬟。

1935年4月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

程砚秋率鸣和社三次赴武汉演出。主要配角除贯大元、侯喜瑞、李多奎外,新增小生俞振飞。

当时汉口市戏剧审查委员会规定,要先登记办证,然后才准上演。又因程砚秋缺少便装照片,刁难不给办证。程砚秋过江去武昌谒见了行辕主任张学良和省主席张群,又亲自去戏审会拜客,这样才获准于4月11日先上演后补发登记证。

在程砚秋下榻的东方旅馆,有某报记者请他题字。有位本地的“闻人”在旁插嘴说:“就题‘受宠若惊’这四个字吧!”程砚秋正色说:“我并没有惊啊!”于是提笔书写“戏有益”三字。语云:“勤有功,戏(玩耍,一作嬉)无益”。程砚秋把“无”字换了个“有”字,强调戏曲的移风易俗教育作用,为戏曲艺人争取社会地位。

1935年4月11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一天

程砚秋率鸣和社三次赴武汉演出。主要配角除贯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飞。第一天打炮戏为《玉堂春》。

1935年4月1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二天

程砚秋率鸣和社三次赴武汉演出。主要配角除贯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飞。第二天打炮戏为全本《柳迎春》。

1935年4月13日,农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第三天

程砚秋率鸣和社三次赴武汉演出。主要配角除贯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飞。第三天打炮戏为全本《碧玉簪》。

1935年4月22日,农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砚秋三次赴武汉演出最后一天

程砚秋率鸣和社三次赴武汉演出。主要配角除贯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飞。本日期满,共演12天。最后三天为满足观众要求加售站票。

此后鸣和社赴湖南演出。6月,由湖南北返路过武汉,新市场大舞台挽留了5天。

1935年10月28日,农历乙亥年十月初二日:程砚秋首演《亡蜀鉴》

程砚秋于北京中和园首演《亡蜀鉴》。程砚秋饰李氏,侯喜瑞饰邓艾,曹二庚饰马邈。此戏仅演两场后即遭禁演。

1936年3月12日,农历丙子年二月十九日:言菊朋与杨小楼在天津对台

言菊朋赴天津演于北洋大戏院。同行有周瑞安、侯喜瑞等。同时,杨小楼演于国泰,形成对台。

1937年2月4日,农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吴泰勋为其母五旬寿诞举办堂会戏

吴泰勋为其母五旬寿诞举办堂会戏,余叔岩、程砚秋、侯喜瑞、俞振飞、吴彦蘅等名伶都参加演出,是晚余叔岩演《托兆碰碑》,唱做念打不减当年,特别是后场几个软刀花及碰碑之身段,无处不美观。工夫之深,足以超越侪辈。

1937年4月9日,农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砚秋在上海首演《费宫人》

程砚秋于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费宫人》。程砚秋饰费贞娥,俞振飞饰崇祯帝,侯喜瑞饰李闯,钟喜久饰李过,吴富琴饰公主。

1937年4月21日,农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砚秋组秋声社

程砚秋组秋声社,社长吴富琴。程砚秋与王少楼并挂头牌,成员有曹二庚、慈瑞泉、李四广、侯喜瑞、程继先、鲍吉祥、哈宝山、李多奎、苏连汉、钟喜久、钟鸣岐、扎金奎、俞振飞、刘永利、张蝶芬;司鼓白登云,琴师周长华、任志林,大锣高文诚,舞台监督高登甲。不久昆曲音乐家韩子和亦加入,俞振飞八月份脱离返沪由顾珏荪易之。张春彦代鲍吉祥和哈宝山,慈瑞泉年迈以慈少泉继之,以孙甫亭代已故老旦文亮臣;当年新搭入的有叶盛茂、李克昌。

编剧事宜虽由金仲荪先生统筹,由于金主持中华戏校、戏曲研究所和《剧学月刊》常务,势难分身,遂先后延聘杜颖陶、陈墨香,特别是翁偶虹先生参与新剧的编撰工作。

1956年8月28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三日:天津市京剧团成立演出举行

天津市京剧团举行成立演出。首场杨宝森大轴《失空斩》,特邀资深名净侯喜瑞配演马谡,厉慧良前面以《钟馗嫁妹》压轴;第二场厉慧良以《挑滑车》大轴,杨宝森则以《击鼓骂曹》压轴。杨、厉轮流挑梁,剧团欣欣向荣。

1959年6月3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

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授业拜师典礼举行,参加者有张梦庚、马富禄、李洪春、贯大元、于连泉、曾平、梅兰芳、张仲翰、侯喜瑞、李桂春、萧长华、郝寿臣、马彦祥、马少波、李多奎、徐兰沅、钱宝森、茹富华、于永利、周益瑞、言少朋、马崇仁、李慕良、魏静生、雪艳琴、谭富英、张君秋、叶盛章、刘连荣、袁世海、裘盛戎、栗金池、李少春等。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北京京剧团全体演员、乐队以及舞美等工作人员为欢度佳节,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歌舞、杂技、戏法外,精彩的大轴戏是全团艺术家通力合作,联袂演出反串京剧《大八蜡庙》。这出戏的舞台监督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老先生。演出阵容是:扮演费德功的是马连良(老生反串武花脸),扮演朱光祖的是谭富英(老生反串武丑),扮演金大力的是张君秋(青衣反串大花脸),扮演小张妈的是裘盛戎(铜锤花脸反串彩旦),扮演黄天霸的是赵燕侠(青衣花旦反串武生),扮演贺仁杰的是李世济(青衣反串武小生),扮演褚彪的是小王玉蓉(花旦反串武生),扮演秦义成的是李多奎(老旦反串老生),扮演施士伦的是马富禄(小花脸反串老生),扮演费兴的是陈少霖(老生反串小花脸),扮演关泰的是李毓芳(青衣反串大花脸),扮演来龙的是赵丽秋(花旦反串武花脸),扮演窦虎的是李淑玉(花旦反串武二花),扮演张桂兰的是张洪祥(架子花脸反串武旦),扮演小姐的是周和桐(架子花脸反串青衣)。《大八蜡庙》的演出中间,还有戏中串戏:男旦青衣任志秋学唱名家时慧宝先生的《朱砂痣》京剧唱段,著名京胡演奏家唐在炘清唱了《锁麟囊》中“春秋亭”一场的选段。

这场京剧大反串,虽说是剧团内部的辞岁的大联欢,对外“封箱”不售票,但由于名家荟萃、云集一堂,使得能容纳1300多位的剧场座无虚席,就连楼上楼下两旁的走道都宣告“客满”。

下午5点半,马连良先生就来到后台,同后台的人们寒喧一阵之后,就去化妆室扮戏。当年马连良虽已年逾花甲,但其精气神非常饱满,没有多大功夫就勾完费德功的脸谱。他很谦虚地对站在身旁的周和桐说:“勾脸戏我在富连成科里唱过,但演反面人物,我还是头一回来,这,您得替我兜着点啊!”马连良先生扮演的费德功一出场就获得了热烈的“碰头好”。他从亮相、台步、身段到眼神,都非常准确地把费德功的阴险、毒辣、贪恋酒色的大恶霸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尤其手里那把特别的大扇子,耍得又溜又帅,几乎全身都是戏。待到“双膀臂力压泰山,全凭袖箭镇淮安,结交绿林英雄汉,谁不闻名心胆寒”四句定场念白刚一结束,观众席里即发出一片震耳的喝彩声。

谭富英先生反串的武丑朱光祖,更是堪称一绝。当年谭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其扮相不仅俏、美、边式,而且一招一式均不失“开口跳”的架势,即真是抬腿有尺寸,举手是地方。“探庄”那场戏里,不仅“走边”动作优美,而且“鸾带”踢得干净利落,踢腿能到鼻尖,上桌时的一个“高台”亮相,台底下立即就是“炸窝”的满堂好。不难看出这也是老先生幼年在科班奠定的扎实武功基础。据谭元寿先生讲:“反串武丑戏,这也是谭门的祖传,从前只要是名角大反串,我老祖(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老先生)就专来武丑这一行。”

反串黄天霸的赵燕侠更有独到之处,她扮相英俊,功架漂亮。出场的“马趟子”和“跑圆场”,还真有大武生的气势和派头。她穿三寸高的厚底,一个稳健的“垛泥”,就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同谭元寿(扮演费府家将)的刀枪开打,不仅配合默契,套路娴熟,而且又冲又快,甚是火爆。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当年已是60开外的人了,在奔走公堂告状的路上,突然来了一个离台板一尺多高的“吊毛”,这个动作对年轻演员不算什么,但对年过六旬的李老却不是件闹着玩的事。他唱了一辈子老旦戏,还从来没有起过这么高“吊毛”的“范儿”。当时台上台下的观众,都替他捏了把汗,站在下场门看戏的裘盛戎赶紧走过去,既亲切又半开玩笑地说:“多爷!您今晚怎么玩上老命了?是不是不打算过年啦?”李老面带笑容,很幽默地对大伙儿说:“别看我岁数大点,可腰腿还算灵活,说真的,没有两手绝的,也不敢应今儿晚上这个活儿!”

马富禄先生可谓是文武全才的名丑,尤其一条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又亮又甜又“响堂”,听起来真过瘾。那次他反串老生应工的施士伦,在场上的念、做都很规矩、讲究,简直听不出来他是唱小花脸的。

张君秋反串的金大力,也一反平日的胭脂粉相,一张紫红色的脸谱勾得庄重、好看,举止豪迈、粗犷,俨然一副“楞头青”的喜人形象。

裘盛戎扮演的小张妈,更是别具一格,论台风和光彩,还真有点名家小翠花的味道。他在台上整个的表演不是活泼、俏丽的花旦,而是诙谐、风趣、引人发笑,地地道道的彩旦风范。在“抢亲回府”劝说小姐(周和桐反串)那场戏里,裘盛戎插科打诨地说:“我说小姐呀,别装着哭啦,请放心,我们大爷是不会要你的,因为你和我一样,都是唱大花脸的!”这几句临场“抓哏”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小王玉蓉扮演的褚彪,体态大方,身手矫健,尤其胸前那口二尺多长的“白满”,表演得得心应手,洒脱自如。如果没有扎实的“髯口功”,这场重活儿是应不下来的。除上述之外,其他几位串演的角色也都有声有色,维妙维肖。从场内阵阵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足见这些艺术家们的演技水平确已达到了登峰造极、游刃有余的境界。

1961年12月22日,农历辛丑年十一月十五日:上海文化局和剧协上海分会邀请侯喜瑞、刘仲秋、钱宝森、小毛豹举行观摩演出会

上海文化局和剧协上海分会联合举行观摩演出会。邀请中国戏曲学校教师侯喜瑞、刘仲秋、钱宝森和宁波市京剧团老艺人小毛豹分别演出京剧《牛皋下书》、《打棍出箱》和《坐楼杀惜》。

1962年1月15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赵志远为徒

侯喜瑞在北京崇文门里鸿宾楼收天津17岁的赵志远为徒,是为侯喜瑞的关门弟子。拜师会十分隆重。萧长华、马连良、谭富英、苏连汉、叶盛兰、裘盛戎等到场祝贺。随后,侯老手把手亲传侯派代表戏:《阳平关》、《连环套》、《取洛阳》、《牛皋下书》、《青风寨》、《法门寺》、《回荆州·芦花荡》等。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张君秋为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论名气,二人在全国京剧舞台皆享有盛誉,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时,张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仅有陈少霖、刘雪涛、李四广、钮荣亮等几人随同,演出班底则为武汉京剧团。他来汉为武汉京剧团作助演,武汉文艺界齐到车站欢迎,演出中一票难求,场场演出爆满,掌声经久不衰。武汉京剧名家高百岁、关正明、王婉华等均配合演出,亦轰动三镇。除了拿手戏《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等代表作外,还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秦香莲》等剧目。其中与武汉市京剧团联合合演《四郎探母》,关正明、高百岁分饰前后杨四郎,杨菊萍饰萧太后,高维廉饰杨宗保,董少英饰佘太君。联合演出《红鬃烈马》,张君秋与李蔷华、陈瑶华分饰王宝钏,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分饰薛平贵,王婉华饰代战公主。此二场戏连团体票也不出售,个人限购2张,最高票价为1元8角。

武汉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仅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剧团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谭元寿、马长礼、张洪祥、李世济、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圆满返汉。其间场场暴满,轰动京师,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戏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别是形成了街谈巷议杨派武生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界的名家和理论家还召开了研讨会,对高的武生艺术进行了艺术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师萧长华老先生亲自为高先生配戏演出赞高的《挑滑车》,称其扑、跌、腾、翻,整场步伐一步不乱。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华车》、《英雄义》、《铁笼山》、《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长坂坡》等戏,颇受好评,特别是《铁笼山》一剧,被杨派专家朱家溍列为榜首。期间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而以萧长华以及侯喜瑞为首的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京剧武生名家孙毓堃、李少春、张云溪、厉慧良、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朝。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连环套》,高盛麟饰黄天霸,裘盛戎饰窦尔墩,谷春章饰朱光组(原定其师叶盛章),马长礼饰施公,高宝贤饰彭朋,张洪祥饰梁九公。演于北京展览馆剧场,两天演出的6000多张戏票,两小时一抢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长,工力悉敌,台下观众应接不暇兴奋不已。演出后,观众在场外将他们重重包围,高呼二人之名。氛围热到极至。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长坂坡》,高盛麟饰前赵云后关羽,裘盛戎饰曹操,马长礼饰刘备,李毓芳饰糜夫人。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走麦城》,马盛龙、刘盛通、高宝贤均参加合作饰廖化等,谭元寿则饰高之马童。高的关羽形象,被专家和观众称为有天上关帝威严,有人间英雄气概,各场演出后,总是在暴风雨般掌声中多次谢幕。

高在京期间,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广和剧场组织两次艺术报告会,由高先生作武生艺术的报告,受到文艺界听众和北京各剧团武生演员们、戏校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走马换将,文化部还下达二人各自收徒任务。因此,张君秋在武汉收了陈瑶华、王婉华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杨少春、李可后,茹富兰坚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头拜师收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团又推荐俞大陆拜高为师。经高推荐,裘盛戎也收陈鸿均为徒。此次张、高二人走马换将时间一个多月,掀起了京剧在京汉两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园传为佳话。

1966年8月23日,农历丙午年七月初八日: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作家、艺术家和干部被批斗

北京市文化局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的作家、艺术家和干部老舍被拖到文庙批斗毒打,共29人,包括老舍、骆宾基、荀慧生、白云生、侯喜瑞、顾森柏、方华、郝成、陈天戈、王诚可、赵鼎新、张孟庚、曾伯融、苏辛群、季明、张国础、商白苇、金紫光、王松生、张增年、宋海波、张治、张季纯、端木蕻良、田兰、江风、肖军等。

当天上午,北京大学和北京第八女子中学的红卫兵学生闯到文化局和文联机关,对那里的“牛鬼蛇神”动手施暴。几个女红卫兵用铜头皮带劈面抽打肖军,给他挂上了“反动文人肖军”、“反革命份子肖军”等几块大黑牌子,还在他的名字上画了红色的大叉子,并且把他的头发剪掉。

下午3点,在烈日下,这29人被一个一个叫出来,排成一排站在院子里。每叫出来一个人,就在这个人的头上套上一块写着他的名字和罪名的牌子,4点多,这29人被用两辆大卡车,从他们在西城区的机关被运到东城区国子监“文庙”的院子里。那里曾是皇帝时代的最高学术和教育机构,后来成为首都图书馆。

红卫兵在院子里架起了一个大火堆,焚烧戏剧服装和书籍等等,烈焰熊熊。口号声震天响:“打倒反革命黑帮!”“打倒反党份子某某某!”“某某某不投降,就叫他灭亡!”“谁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这29人被强迫在火堆前围成一个圈子,跪下来,以头触地。站在他们身后的有数百名红卫兵。有的红卫兵拿来了舞台道具木刀、长枪和金瓜锤,对他们劈头盖脸地乱打。有的红卫兵解下腰间的军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打他们。当时正值盛夏,人们身穿单衣,铜头皮带打下去,一下一块血渍,打得衣服的布丝都深深嵌进肉里。这29人前有大火堆,后有红卫兵,无处躲闪。

肖军说,当他跪在烧书的火堆前,被身后的红卫兵用棍棒和铜头皮带毒打的时候,心中真是愤怒至极。肖军年轻的时候练过武功,他心里想,如果他动手反抗,凭他的功夫,可以打倒十几个人。但是,他看到老舍先生就跪在旁边,脸色煞白,额头有血流下来。他想,如果他反抗,寡不敌众,他会被打死,其他28个“牛鬼蛇神”,包括文弱的老舍先生,一定会跟他一道统统被打死在现场。他不应该连累别人。不要连累老舍先生被打死的念头使肖军压下反抗的冲动,忍受了三个小时的毒打和折磨。

在这三个小时里,没有人出来制止暴行,也没有人打电话报告市里和中央的领导请求制止暴行。因为当时的人都知道,类似的事情正在整个北京城里轰轰烈烈地发生,而这一切都是文革的领导人正在热烈支持的,不可能有上级或者警察来制止这场殴打。

在“文庙”被毒打过之后,这29人被拖上卡车回到文化局机关。老舍被带回到机关,继续遭打。当时在场的女作家杨沫,在三个月后的日记中当日的情景道:“在文联楼门前的台阶上,有几个女学生紧围他,询问他,不时还用皮带抽打两下。我们都被迫围绕在这个会场边。当时,我不敢走开,站在旁边,心如火燎。我们中的一位作家还当场站出来,义愤填膺地批判老舍拿了美金。”

老舍当晚又被揪到公安局,半夜才获准回家,并被命令第二日仍去机关接受“批斗”。

1981年,农历辛酉年:高盛麟、袁国林、李荣威、陈永玲、尚长春公演《大战宛城》

高盛麟、袁国林、李荣威、陈永玲、尚长春公演《大战宛城》,被誉为自侯喜瑞之后的该剧的艺术经典演出。当时由侯喜瑞亲自把场,一来为徒。二来为高,其中高盛麟饰张绣,袁国林、李荣威分饰曹操,陈永玲饰邹氏,尚长春饰典韦。

这是文革后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演出的“禁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