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村
1、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柘塘镇梅山村溧水县梅山村是江苏省百家名镇——柘塘镇集镇所在地。宁高高速、123省道穿境而过,地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南京视觉艺术学院、伯爵山庄等座落于境内。2001年2月,梅山村和艾园村合并,形成现在梅山村村域规模。目前,梅山村辖区面积为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00多亩,有1个集镇居委会、6个村民小组,村民5375人,党员136名。
梅山村水、电、通讯到户率、卫生户厕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主干道硬化率等均达100%,农民居住区绿化率达35%以上,基础设施完善。目前,建有综合活动中心一个,远程教育播放点一个,卫生服务站二个,村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场所正在筹建之中。村平均每年投入经费50多万元进行村庄整洁行动,投入近150万元用于道路建设,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梅山村以工业发展为依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目前,己有各类企业10多家,居民就业人数750多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水稻、蔬菜、草莓、田藕、蔬菜种植为主,产出稳定,农民收益良好;以三产发展为抓手,充分利用集镇所在地的优势,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商业服务、房地产建设等。
近年来,梅山村党总支、村委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经济、强村富民为己任,村级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村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县的前列。2007年实现村级经济总产值近12亿元,村可支配收入达1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8753元以上,连续四年进入县经济综合实力十强村、二年进入南京市百强村,2005年——2006年被市、省评为市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创建先进单位,省巾帼示范村,市综合治理、“六好”关工委、村民自治、老年协会等先进称号。“党群议事会”工作先后被中国监察报刊登、省、市、县电台报道。
2、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梅山村乡村概况
梅山(Méishān)又名上坑。在番禺县城东北7.8公里。属南村镇。 唐末建村,因处蓼水之上故名上坑,又因村附近的堤坝多植梅树,后易名为梅山。
梅山村位于南村镇的中部,距市桥、大石都是9公里,金山大道、金江路、南里路、南部快线与兴业路经村而过,交通方便,全村面积3.12平方公里,在册人口587户2020人,外来人口约2500人。全村商业区、工业开发区和农业耕作区在住宅区的周边。
社会建设
2006年梅山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农村工作“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社会稳定”的三大任务,全面推动梅山村的经济发展,开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是发展集体经济和建设和谐农村社会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梅山村先后被评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广州市卫生村及广州市计生工作模范村。
2006年梅山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一、经济建设
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6686万元,同比增长:9.53%。工农业总产值20728万元,同比增长:11.59%;集体收入739万元同比增长42.9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注重让村民分享经济成果,建设和谐社会,全年共分配村民福利款117万元。
二、环境建设
1、环境保洁方面:继续聘请专业清洁公司对全村范围进行保洁,全年费用24万元;
2、对长塘进行规划整理,投资250万元建市场综合楼及长塘公园;
3、对全村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工程,费用为260多万元;
4、完善了村内公园、公厕、路口、村委内绿化等工程,费用为100万元;
2007年梅山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有以下几项:
1、原村委办公地址整治:建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公益建筑物及绿化;格田口即旧村委对面覆盖硬底,建石枱、石橙;新村委污水渠口进行整治覆盖,占地面积200平方米;预计费用50万元。
2、村内主要街巷的污水渠进行硬底化及覆盖,预计费用180万元。
3、环村西路横路铺砌一条40米长水泥路;荔枝公园至环村西路铺砌50米长、9米宽的水泥路;预计费用10万元。
4、铸造厂排水系统整治,预计费用1万元;博仕公司完成厂房建设及厂外路段绿化、卫生。
5、在环村路三公里长路边种植绿化。
在上述几个07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中,有的已经在施工,有的在规划设计阶段,但在实施的时候梅山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村集体资金有限,以梅山村现在的集体收入计算,要全部完成以上几项工程,还要支付村的其他日常开支,资金有一定的压力,但梅山村决心调整好梅山村的资金使用计划,抓好几个群众关注的重点工程的实施,力争在今年能完成上面几项工程,加快梅山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日成为广州市文明村。
3、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梅山乡梅山村基本概况梅山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东南部,海拔260米,东与芹村村相邻,西与川中村接壤,南交县道梨外公路,北与茶园村相接。全村213户,人口1360人。辖山后、茶园、里茶园三个自然村,主村以汤姓为主,占全村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八,梅山村交通便利,有3.5公里的村级水泥路与县道梨外线相交。梅山村群山拥翠,风景秀丽。历代文人留有“卓笔题天、鳌峰吸日、蛾眉拥黛、龙首嘘云、玉马嘶风、金蟆守口、青牛卧月、彩凤鸣冈”梅峰入景诗,盛赞梅山村风景之秀美。梅山村现尚有千年古榕树四棵环村拥立。[1]
历史沿革梅山村又称梅峰境,旧属宁德县管辖,俗称宁德县十四都青田乡东洋里梅峰境。梅山开基始祖汤伯逊公高祖泽公号普济为唐德宗朝大师,河南光州固县朱皋里人,奉旨守闽举家自平洋入闽,曾祖寿公唐中顺大夫随父迁居宁德后屿,祖敬公封谏议大夫,再迁宁德浦村居住;父耳公号闻之,唐元和间任长溪(现霞浦)县正堂,因政局动乱,战争频繁,盗贼四起,卸任后携长子伯逊(名让)次子谦、三子讲。由浦村迁外表黄坛,于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三月初三日再迁里渺(今川中村)定居。约公元900年伯逊公将川中让于二弟,自迁梅山定居,着手修筑屋宇,铺设道路,开辟田园,从而创了梅山村的千年基业。
梅山村因当时漫山遍野皆杨而得名。民国30年(1941年)闹饥荒,村民皆以杨梅果充饥,因而引发酸中毒(古称瘟病),表壮年死亡无数,事后全村动员上山将杨梅树吹伐殆尽。今梅山无杨梅故也。[1]
历史名人
伯逊公世代官宦之家,定居后不忘儒业,且先父曾任长溪知县,知名人士来往不绝,在众人促成之下,即创建“梅峰书馆”,开馆授业。近者咸村,川中,远至霍童、七都、蕉城俱有少年至梅山求学,自此数百年以来,“梅峰书馆”文人辈出,名声鹊起。明刑部尚书(时任刑部给事中)林聪曾多次亲临梅山,切磋文学,并主持梅山村族谱修纂工作,其时经媒介引荐与汤满娘喜结良缘。林聪及其后人屡为梅山题词献匾,林聪赠联“翠黛娥眉应验夫人两朝诰轴,青云仕路还期子侄百代书香”一副,珍藏数百年,可惜此文物为“文革”所毁,不复存在。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魏敬中,赠“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弟兄”楹联一副永为佳藏。梅山文人汤大达参加福宁府考亚元科取案元,获赠“文魁”匾,现悬挂宗祠;汤聘莘考取县学第四名科列一等;汤子甘宣统辛亥科考取全闽两等检定教员第一名得赠“贡元”号。汤学熙1963年考取福建省医科大学,为周宁县考取医大第一人;其子汤松云1991年参加宁德地区高考,获理科第一名并录取复旦大学,名列全省第二名;其女汤勉芝,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现居美国。[1]
经济发展
梅山村现有耕地600亩,林地5560亩。梅山村盛产稻谷,素有“咸村稻米之乡”的美誉,茶叶是梅山村的支柱产业,现在标准茶园550亩;特产水果“梅山柿”因其含糖高制成的红柿、干柿、腌柿甘润可口,而驰名闽东内外。[1]
基础设施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梅山村群众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基础建设也在日新月民异的变化1973年3.5公里的村级公路开通;1980年村水电站落成;1982年自来水工程告竣;1995年程控电话开通;1996年高压电联网到村;1998年有线电视开通;2001年国务院拨款30万元标准校园落成;2003年村水泥路(3.5公里)硬化工程告竣国;2005年移动电站入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