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头


塘头概况
塘头(Tángtóu)在清远县城南15公里。属石角镇。明万历年间(157 3—1620)建村,因村原多水塘,故名。
历史悠久
据历史记载塘头在唐代为洋川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属义州;贞观四年(630年)改属贵州为乐源县;明洪武十年(1337年)置苗民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属石阡府;民国三年(1914年),印江、沿河、务川、德江、凤泉、石阡等县互拔插花地,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解放后(1950年2月)塘头成立区公所,1992年底建镇并乡撤区后建为塘头镇。
塘头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部,距思南县城31公里。地跨东经108°6′_108°16′,北纬27°41′_27°48′之间,东西长16.8公里,南北宽12.4公里,总面积109.8平方千米,东与兴隆土家族苗族乡相连,南同板桥苗族乡共界,西和三道水土家族乡接壤,北与思林土家族苗族乡隔河相望,辖34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共计277个村民小组。
地貌——黔东小盆地
镇域内属乌江中南温夏旱低岗平坝地区,多属溶蚀及侵蚀堆积平坝地区。地貌组合以溶蚀堆积阶地平坝和垄岗谷地为主,西高东低,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是一个高原地带的小盆地,平均海拔600米左右。龙底江自东向西迂回向东北穿镇而过,在两江口处注入乌江,沿河两岸的芭蕉、尧民、唐乔、仁和均为坝区,海拔在400米左右。
自然资源丰富
土壤
根据1980年土壤普查测定,本镇土壤主要为淋溶黄色石灰土,黄泥土、大泥土、大眼泥土、岩泥等,共分5个大类9个亚类12个土种。土壤酸碱度的PH值在6.0至8.0之间。
矿产资源
塘头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铜矿,分布在官渡河,仡佬坝等地,煤矿分布在青杠坝、两河口,官渡河、仁和场、平坝等地,根据勘测量在82.3万吨;铁矿主要分布在桃山、青杠坝等地,藏量4万吨左右。
水资源
塘头镇水资源主要有龙底江和其支流小溪河,其次是山泉(最大的山泉有:龙清湾、龙塘等)。龙底江在镇境内流段15公里,一般枯水流量每秒7立方米,可供沿河两岸农田提水灌溉。小溪河流经境内4.5公里,枯水流量为每秒1立方米。另外,东有龙井沟水库,设计容量37万立方米,西有岩门水库,蓄水量325万立方米。有山塘16口,合计蓄水量41600立方米。
气候条件
塘头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水热同季,温湿共节,夏季较热,冬季较冷,夏季天气较长,冬季较短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9.85℃,极端最低温度为-5.25℃。最热天气出现在七、八两个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27.95℃,欍最冷气温在11月至次年元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6℃。
由于镇境内的海拔较低,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积温较高,所以霜期短,一般霜期出现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无霜期在294天左右。年平均雨量为1142毫米,雨季一般始于四月中旬,多集中在6月~7月。全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349.8小时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86.73千卡
植被
全镇有林地27424亩,其中用材林11393亩,防护林13374亩,薪炭林1622亩,灌木森1850亩,总蓄积量为14214立方米,经济林木822亩,森林覆盖率17.27%。
交通
塘头镇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水路可达石阡,下可沿乌江直入长江。陆路北达思南,南抵石阡。镇境内除卢山村外,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集镇有铜仁地区唯一乡镇车站1个,每天都有客车开往贵阳、都匀、铜仁,也有开往广东等地的客车。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集镇区建有占地400平方米、容量400立方米的高水位水池一座,年供水量为100万立方米。有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3559KW,变电站1座。现北邻有思林水电站是乌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8级,设计装机100万千瓦,库容12.05亿立方米,规划投资78亿元,年设计发电40.64亿千瓦时,有我省在建最大的500吨船舶过坝通航建筑物。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17.46亿元,建设者们正为建设“和谐、安全、环保、一流”电站,鏖战在深山峡谷。全镇34个村,村村有办公用房、计生服务室。
文化、教育、卫生
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90%,电视收视率95%,文化设施3处;有中小学32所(其中高中有思南县塘头中学,到2010年,在校生人数将接近4000人,教职工将增至258人,校舍建筑总面积将达到36480平方米。根据思南县人民政府及地、县教育局的安排,塘头中学将于2010年前后申报省级农村示范性高中。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塘头中学全体教职工已紧锣密鼓地积极投身于准备工作之中,届时一所省级农村示范性高中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将闪耀在龙底江畔!),在校学生9415人,专职教师52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医疗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103人,病床81张,有村级卫生室4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