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雪鸡

【物种信息】中文学名: 藏雪鸡
中文目名: 鸡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属名: 雪鸡属
同物异名: Tetrasogallus tibetanus Gould, 1853,
中文俗名: 西藏雪雷鸡 淡腹雪鸡 雪鸡 恐姆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属名: Tetraogallus
拉丁文种名: tibetan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ould, 1853
英文俗名: Tibetan Snowcock
【形态】下体白,故称淡腹雪鸡,头、颈褐灰,翅有一大白斑,上体全部土褐,大部呈黑褐色虫蠹状斑;前额和上胸各有暗色环带,下胸和腹杂以黑色纵纹。雄性成鸟前额、眼先及耳羽土棕色,眼先棕色比较深,背和腰土棕色,上背棕色较淡,成一淡色环带,下达至胸侧,尾上覆羽灰棕,尾羽深棕,均略缀以黑色斑点,两翅的覆羽与背同,但各羽两侧缘部白或棕白、形成显著的纵纹。初级飞羽和覆棕褐色,飞羽外翈部边缘和覆羽外翈均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点斑,各羽端部有白缘,向外至外翈几全变白,成一大白斑,颏、喉及前颈均白色,颏带土棕,前颈有一灰褐色带环,上胸与背同,亦形成带环状,下胸以下为乳白色,羽毛两边黑色,因而使胸与腹均呈白色而具黑纹,尾下覆羽白,内翈略黑,雌性成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跗跖无距。幼鸟上体与成鸟相似,眉以下稍沾棕,喉为沾土棕的白色,后胸以下为沾黄的白色,两胁个别羽毛一边具黑色纵纹。藏雪鸡虹膜褐色到红褐色,嘴角紫色,基部以及掩盖鼻孔之腊膜为橙红色,眼围和眼睑石板蓝色,跗跖与距暗橙红色或深红色。虹膜-深褐;嘴-黄色;脚-红色。 叫声:繁殖鸟日夜重复嘶叫,声似gu-gu-gu-gu。
【分布】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从帕米尔高原至密许米(Mishmi)山及整个西藏高原。 分布状况:不常见留鸟,栖于多岩的高山草甸及流石滩,夏季高至海拔4500米,冬季下至海拔2500米。亚种tibetanus见于新疆西南部及西藏中西部;tschimenensis于(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aquilonifer在西藏南部;przewalskii 于西藏北部至青海、甘肃南部和西部及四川北部;henrici在四川西部;yunnanensis 在云南西北部。
【习性】藏雪鸡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带,好结群,一般3-5只结成群,有时特别在秋季也可见30-50只左右的大群,性怯畏人,翅强,善飞,但在遇敌害时往往奔走逃避,不得已时才鼓翼起飞,逃跑时,摇摇摆摆,略似雁行走姿势,尾特别直,显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觅食时不设“岗哨” 但在休息时则由老鸟站高的岩石上,发现敌害就发出长而大的鸣听声。有季节性垂直迁移性。藏雪鸡的食性以植物性由主,兼食少量昆虫,巢很隐蔽,置于裸岩裂缝的草丛中,很简陋,呈盘状,内铺干草、苔藓、兽毛和自身腹羽。
藏雪鸡经常5至7只或十几只成群活动,到冬季可达几十只至上百只一群,在那些积雪被岩羊踏开的地方寻找食物,有时下到牧民帐篷附近觅食。夜幕降临,它们便隐身岩石底下过夜。由于其自身的保护色,遇有危险时原地伏身不动,很难被发现。白天群鸡休息时,有老鸡在高处“放哨”。一遇情况,长鸣报警,群鸡逃窜或隐避。雪鸡食性较杂。主要以高山植物的根茎、叶、果实、杂草种子等为食,偶亦啄食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
【繁殖】6月中旬开始产卵,4-7枝,每1-2天产一 卵,10-15天产齐,产齐后才开始孵卵,孵卵过程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天,刚孵出的雉鸟体重45-47克,全身被以沙黄褐色绒。
【濒危等级】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藏雪鸡肉滋补强壮、镇静解毒。因此被利用。
藏雪鸡的主要天敌:猞猁、狐、雕、秃鹫,也有持抢的盗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