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胡传揆

胡传揆(1901~1986)

又名子方。中国皮肤性病学家。1901年4月1日生于湖北江陵,1986年3月17日卒于北京。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留校工作,历任皮肤花柳病科住院医生、讲师、副教授。1930年,与其老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傅瑞士合作《维生素甲缺乏性皮肤病》的论文,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并详细论述维生素甲缺乏与皮肤病的因果关系。1932~1934年及1939年去美国进修,进行梅毒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任北平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花柳科主任、教授。翌年,兼任附属医院院长。1948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改为北京医学院)院长。1954年任皮肤性病研究所所长。组织成立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任首届主任委员。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卫生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持下参与制定防治梅毒的方案和措施。1950年,在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安徽、江西医治性病,建立性病防治网点。1955年被选为波兰皮肤科学会名誉会员。参与制定中国梅毒防治方案和具体措施,并深入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指导、培训医务人员,建立防治网点。1954年,任卫生部皮肤病研究所所长,主持制定全国性病防治规划。1956年,与上海、北京皮肤病研究所合作,消灭40年代日本侵略军带到苏北的雅司病。1977年2月,以76岁高龄随医疗队赴湖北英山县亲手为千余名小学生治疗头癣。他对消灭中国性病、控制麻风病的流行及防治头癣病等作出了贡献。用中外文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作为《梅毒学、皮肤病及性病学》、《梅毒在世界的传播及在中国的消灭》。长期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北京医学院院长、北京医科大学校长职务,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2年在美国纽约罗氏医学研究院留学期间,进行了梅螺旋体中国菌种的分离与外国梅毒菌种对比研究,博得了国际学者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承担了为1000余名妓女治疗梅毒的任务,使她们获得了新生。60年代初开始对头癣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北京郊区和江西省建立了治疗试点,由于10年动乱被迫终止。粉碎"四人帮"后,他已年过7旬仍带领医疗队在湖北省英山县普查了35万人,为近2万人治疗,1979年卫生部向全国推广了他的经验,推动了全国消灭头癣的工作。他重视医学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建国后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和研究生班,努力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他重视科研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使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的重点学校。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