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一中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惠州市一中创建于1929年,1978年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92年定为广东省体育传统(田径)学校,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2004年被定为广东省新课程样本学校,2007年6月通过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终期评估。在79个春秋里,惠州一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惠州一中分东江学府高中校区和南湖初中校区。

东江学府高中校区位于惠城区金山湖附近,亮丽优雅,生机盎然。校区占地约300亩,总建筑面积76000平方米,绿化率达86%。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教学区,教学楼、实验楼、资讯楼、艺术楼、办公楼宽敞明亮,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高大典雅;运动区,体育馆、游泳馆、各种球类运动场、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齐全现代;生活区,食堂、宿舍宽大洁净;此外,地理园、生物园、1000兆主干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应有尽有。今日的惠州一中高中校区已成为一座现代化、数字化、生态型、人文式的读书园区。

惠州一中高中部有71个教学班,学生4219人。教职工271人,其中任课教师232人。任课教师学历达标100%;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16人,占教师总人数50%;中级专业技术职称66人,占教师总人数22%;初级专业技术职称60人,占教师总人数20%。研究生学历19人,占教师总人数8%。特级教师3人,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34人。

高考成绩持续辉煌,学校先后培养了4个全省总分状元,10个全省单科状元。每年都有几十个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牌大学。在2007年高考中,黄容生同学以697分名列全省55万考生中总分第一名,获全省高考理科状元;易芬琳同学以历史类总分677分名列全省文科第四名,以政治类总分673分名列全省文科第五名,获惠州市高考文科状元;黄敬君同学以物理类总分680分名列全省理科第八名,李腾浩同学提前考取清华大学,还有黄容生等五位同学高分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总分645分以上24人,重点本科入围462人,普通本科入围913人,高考升学率95%以上。

素质教育硕果累累。仅2007年,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省、市各种重要奖励学科竞赛类、小论文评选类、体育运动类、美术书法类、音乐表演类、英语类、语文类等七个方面,25个类别,75个奖项,达325人次。在2006年高考中,艺术体育类考生全部考入本科,其中有1人考入清华大学,2人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高考黄月园等三位同学术科、文化科双双考取中央美术学院。

学科竞赛捷报频传,自2002年以来共有34位学生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一等奖以上奖励。每年都有近200人获得市级以上学科竞赛的奖励。

教育科研成绩显著。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出版专著63余部,在核心期刊、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仅2007年就出版专著23部(册),发表论文54篇。有90多人正在进行12项课题研究,有两项课题分别获得省一、二等奖。

办学思路

1.办学理念: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主动发展。

2.培养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所长、有探究能力、有主动发展观念的人。

3.办学特色:人文育德,教研兴学。

4.教风:善教、善导、求实、求新。

5.学风:勤奋、博学、严谨、灵活。

6.校风:尊师爱生、团结进取。

7.校训:砺志、善学、创新。

领导班子成员

校长:雷国富

党委书记:陈维亚

副校长:任翠莲、练伟平、张云义、龚天宋

党委副书记:田海平

(2008.5月更新)

校史沿革(1929--)

1928年,南北统一,国家想发展教育事业,规定每县定要有县立中学;而惠阳县自民国以来,频经兵火,地方财力大受影响,惠阳县政府,一时难于举办。当时全县共有人口六十余万,要求读中学的人很多,而省立惠州中学又为名额所限,无法满足学子的要求。

1929年春,地方热心教育的人士饶靖寰、张友仁、李望山、叶史材、陈弼阶、黄维周、李益三等,为了满足青少年求学的要求,商议决定筹办惠阳县立第一中学,成立校董会,并公推叶史村为校长,暂借学院衙工读学校为校舍,以盐佣为主要经费来源。这一年秋季,即开始招初中一班。因经费不足,教职员工只能五折支薪。同年11月21日,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案。从此,确定每年这一天为县一中校庆纪念日。叶校长并作有《惠阳县立第一中学校歌》歌词,由孙慎谱曲。歌词说:“山塘高处读书堂,湖光山色郁苍苍。自山东坡南渡,文明孕育吾邦。贤哲英豪辈出,首推复所龙塘。愿同学进德修业,愿同学乐群审美;锻炼体魄,日进康强;绍述前贤住行,蔚为吾惠之光.”

1930年春,再招生一班,而盐商突然拒交盐佣,幸得校董饶靖篷等设法从惠樟公路董事会玻沙报效费项下划筹现款数百元,校务才能继续正常进行。到了周俊甫担任惠阳县长后,叶校长请准将筵席捐、生猪出口捐、电灯附加及两城的废炮等,拨给本校作经费,从此办学经费才稍为固定,才能积极添置图书、仪器、体育器械等。

1932年秋,县教育局长王滋甫,为了促进全县小学教育,解决小学师资缺乏及质量不高的问题,要求县一中兼办第二类乡村师范一班。1933年秋续招一班。当时本校共有图书一千多册,其中有《万有文库》一套,足供员生参考之用。理化仪器,亦有可观,其中以化学仪器及药品为最多,可供每班学生分组实验用。数年之用,根基弥固,成绩斐然。而师范生已毕业的已达百人,大部在县属各小学服务,使本县小学师资渐形充实。

从此校务日益发展,颇得社会人士好评。而各县来就学的学子日众,县一中进入鼎盛时期。自1937年到1938年,每年秋季招收初中两班,全校计有初中6班,学生200多人。图书仪器逐年增多,并添置收音机一架。

1938年10月12日.日寇在大亚湾登陆,国民党151师莫希德部不战而逃。敌人长驱直入, 13日,惠州第一次沦陷。县一中校舍多数被毁坏。图书仪器,化为灰烬。不久,日寇退走。叶校长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经数月的整理,于1939年春复课。那时,学校经济十分困难,教职员工仅月支生活费15元。

1940年春,惠阳县立女子简易师范学校停办,惠阳县政府将简师二三年级两班划归本校兼办,其一年级则并入本校初中班,当时,省立惠州中学已迁至平远大拓,改名为东江临时中学。这年秋,为了便利初中毕业生升学,请准教育厅,增办高中普通一班。从此,一中才成为完全中学。那时,县一中刚收拾余烬,重张旗鼓,苦心经营,谁想又适逢天旱,学校奉命抗旱救灾,叶校长发动师生参加,并亲率学生下乡工作。不料竟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十一周年校诞后数日逝世。全校师生员工深表哀悼,社会人士亦深感惋惜,因为这不独是县一中的最大损失,也是社会的一大损失。县长邓士采认为。学校不能一日无人主持,便委在原教务主任余宗森为校长。

1941年春,敌机空袭频繁,县一中校舍中弹8枚,教务处,理化仪器室及课室,多被炸毁。学校当局认为在城内上课,师生的生命危险极大,必须搬到郊区较为安全。但郊区除丰湖书院外,再也找不到可以容纳儿百人上课的地方。当时,丰湖书院落己被第四行政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占用,该专员是第七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主任陈骥兼任。陈骥是个军人,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要他把专员公署搬走,空出地方来办学,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得游击指挥所副主任兼副专员骆凤翔是地方人士,对教育比较重视,挺身而出,支持学校的要求。他不顾掼乌纱帽,破除情面。与陈主任激烈争吵,不肯退让。加上惠州各界人士纷纷声援,陈骥主任才缓和下来,答应搬迁。于是县一中才得以搬到丰湖书院(即省立惠州中学旧址)上课。没有桌凳,便用砖头、石块垒成,而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稍减。

1941年夏天,惠州第二次沦陷;1941年冬天,惠州第三次沦陷。丰湖书院的课室,多数被日军烧毁。1942年春,为了复课,余宗森校长多方筹划,于短期内用茅草为上盖,把课室修好,继续上课。以后又附设简易师范两班,短期师资训练班一班,学生逐年增加,全校达400多人。那时,敌机几乎天天来空袭,影响上课,但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毫不松懈。

文体活动也相当活跃。学生自治会配合抗战宣传,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精忠报国》、《女战士》等话剧,和刘瑞珍等主演《流亡三部曲》等歌剧进行公演,很受群众欢迎。体育教师李兆松,看到初二甲班女生较多且较活跃,便在体育课时,利用男生陪女生练习篮球,终于训练出一支以初二甲班谭飞莹、裘丽群(婉文)等为核心骨干的女子篮球队,参加惠城多次比赛,均夺得冠军。又每年重阳佳节,全校师生都到紫薇山庄野餐,举行文娱活动和进行爬山、划艇等项比赛,以增进师生身心健康。

1945年春,惠州第四次沦陷,县一师生疏散各地,无法集中。余宗森校长和黎国秋老师疏散到紫金蓝塘,在蓝塘中学设临时办事处。鉴于日寇想长期占领惠州,因而余校长和黎老师想到惠阳县多祝择地复校,不料才走到安墩,而多祝已告失守。后来经过几个月的筹划,又想在惠阳县杉园复校,各种设备,颇有头绪,卒因杉园交通不便,学生来往困难,又放弃这个计划。以后,余校长又在古竹圩与罗懋勋县长及地方人士商讨,决定在惠阳县芦村筹备复校,井取得当地从士的同情与支持。余校长亦鼓起勇气,积极展开工作,于博罗县观音阁招秋季高中一班,初中两班,报考生员异常踊跃。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投降,国土重光,于是又决定回惠复校。那时,丰湖书院既为越秀中学迁用,而学院衙旧址,又残破不堪,乃选定秀水湖旧日女师校舍为校址。女师自抗战以来,备受蹂躏,破坏甚大,如今已瓦砾山积,蓬蒿没人。但仍有5间教室没有上盖,再用茅草盖好教室8间,恰够上课使用。然而其余必要的场所,如礼堂、图书馆、实验室,仍然缺乏。

1946年春,余宗森因事辞职,由陈榕亮接任校长。得到惠阳县善后救济分会支持,赠建礼堂一座。又多方筹划,新建课室4间,添置动植物标本及物理仪器各一套。由于在和平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师更加尽心教授,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教学质量有长足的进步。又由于教师中有一批书法名家,如王映楼、陈仕煦、秦寿宁、黄奕良、邓梅孙等,带动许多学生亦爱好书法,加上每年均举行全校性书法比赛,亦推动了书艺的发展,培养了不少书法人才。如1946年“五.四”青年节,惠阳县举行书法比赛,比赛结果,第一名祝国沛,第二名陈光逮(己故),第三名严华照(在台湾),均为县一中学生,实非偶然。

1947年春,由张振强任校长。除重新换盖茅草教室外,并增整木格栏,粉饰灰水,校舍环境虽仍较简陋,但分配适当,整洁有序,尚堪使用。到1948年春,己有高中3班,初中10班,共13个班:有学生639人,其中男生573人,女主66人;有高中教师11人,初中教师14人,职员9人。几年来,不但在德育智育方面大有提高,而且在体育方面亦取得不小进步。如1948年元旦,惠阳县举行第五次运动大会,县一中派出男女运动员60多名,参加各项比赛,获男子篮球冠军,百磅组篮球亚军,男子田径团体冠军,女子篮球亚军,女子田径团亚军。同年5月。广东省举行第15届运动大会,张浩同学获五项(五能)运动冠军。

1949年10月15日,惠州解放,县一中与私立持平中学、文明中学、榆山中学合并为联合中学,以

后,校址搬到南坛,即现在的惠州市第一中学。

(本文是根据《惠阳一中特刊》、余宗森 校长提供的补充材料及作者亲自经历写成的)

责任编辑 曾镇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