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德特·文绣

额尔德特·文绣:(公元1909~1953年),蒙古族,名蕙心,自号爱莲,后自名傅玉芳;满族镶黄旗人。著名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淑妃。
额尔德特·文绣的祖父为额尔德特·锡珍,至其父额尔德特·华堪时,在推翻满清王朝的大革命中家道急剧衰败。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额尔德特·文绣出生于北平方家胡同锡珍府邸。额尔德特·华堪去世后,母蒋氏携三女析居花市,过平民生活。
八岁时,额尔德特·文绣就读于花市私立敦本小学,聪颖好学,颇谙事理。
民国十年(公元1922年)11月30日,未满十三周岁额尔德特·文绣以照片入选皇妃,早婉容一日迎娶入宫,成了十六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的淑妃,以便大婚时跪迎皇后。
额尔德特·文绣进宫之初,与爱新觉罗·溥仪感情尚好,住在西六宫的长春宫。长春宫曾是慈禧太后住过二十三年的地方,装饰华丽,陈设精美,但是她的心情一直抑郁苦闷。额尔德特·文绣自幼喜欢读书写字,长春宫的西配殿承禧殿是她的书房。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皇宫。当时冯玉祥恐吓爱新觉罗·溥仪:“敢不出宫,架于景山之大炮即予以剧轰!”爱新觉罗·溥仪等大惧,慌忙偕皇室及细软出宫。多年后在政协与当时冯玉祥所部领军将领相谈时方知,其时景山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炮。被逐出宫之际,额尔德特·文绣袖藏利剪,曾以自尽殉清,未果。
额尔德特·文绣于公元1925年3月5日随爱新觉罗·溥仪到天津居住,她坚决反对爱新觉罗·溥仪投靠日寇以图复辟大业,加之后、妃争宠,遂与爱新觉罗·溥仪感情疏离、龃龉不断。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8月25日,额尔德特·文绣伺机脱出天津静园,住进宾馆,通过律师登报公开表示与爱新觉罗·溥仪离婚,“妃革命”一时间成为天字号新闻。
爱新觉罗·溥仪不愿闹上法院,遂经双方律师交涉“私了”,由爱新觉罗·溥仪付给文绣五万五千元赡养费。
爱新觉罗·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体面,还于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沪三地报纸上发布“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到了10月初,额尔德特·文绣正式宣告与爱新觉罗·溥仪离婚,自名为傅玉芳。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傅玉芳就任教于北平私立四存小学,后因不堪忍受骚扰而辞职,过着隐居生活。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七七事变”后,傅玉芳坚辞拒绝日伪政权的威逼利诱,大节无亏。抗战胜利后,傅玉芳生活艰辛,以糊纸盒、上街叫卖为生。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十八岁的傅玉芳到《华北日报》当校对。为了生计,与报社社长的表弟、时任国民党北平行营长官李宗仁部下的少校军需官、四十多岁尚未结婚的河南人刘振东结婚,在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租了三间房屋安家度日。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李宗仁去南京当了副总统,刘振东就此退伍从商,用退伍费开了个只有八辆平板车的货运车行。不久北平面临解放,当过国民党军官的刘振东心中害怕,想要逃往台湾找军中的熟人谋生。不想因天津被迅速解放,海路不通,没有走成,家当又已卖光,从此陷入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米斜街的居民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刘太太”就是昔日的淑妃额尔德特·文绣。刘振东被政府管制,傅玉芳虽未被管制,也要交待问题,并遭邻居们的冷眼相对。
1951年,刘振东的审查结束,因有立功表现而解除管制,被安排在西城区清洁队当清洁工人,清扫公共厕所。为了上班路近,刘振东偕傅玉芳搬到西城区辟才胡同西口居住。
1953年9月17日晚10时,傅玉芳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于家中,当时只有刘振东守在身旁。事后,由刘振东所在清洁队帮助钉了一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公义墓地里。
额尔德特·文绣终年四十四岁,一生未育有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