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镇
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仙霞镇一、基本情况
宁国市仙霞镇位于天目山北麓,宁国市东南部,西津河上游,距市区49公里,东与浙江省安吉县章村镇、临安市交界,南与云梯畲族乡、临安县横路镇、太阳镇相依,西与万家乡、宁墩镇毗邻,北与中溪镇相连。全镇共辖7个行政村,211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12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197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6 人),人口密度170.6人/km2。本镇是皖东南门户,也是宁国市边陲商贸重镇之一。
二、自然条件
本镇属天目山支脉,境内山丘曲折起伏,连绵不断。地势南高北低,山川河流,纵横交错。以汤公山山脉为界,形成仙霞与杨山小盆地,为耕地分布集中区。东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多田少。东南西三面的孔夫、杨山、盘樟、仙霞四村大部分地区,主要以花岗岩为主,坡度平缓,土层较薄,山间地和河谷交错分布;土壤以砂性中层和薄层麻石黄红壤为主,主要生产木竹、茶叶、早笋、青梅、粮食。东北部的龙亭、石岭两村以石灰岩为主;土壤属中层扁石黄红壤和红壤性扁砂土,主要出产林木、毛竹、茶叶。龙门村处在海拔1117米以上的中山低温地带,生产毛竹、茶叶及经济林。本镇山地、丘陵形成的畈、冲、土旁 田地貌使得水田—旱地—茶林地呈垂直分布。多年平均气温15.4oC,日照时数2234小时,无霜期220天左右,平均降雨量1468mm,蒸发量807mm,常年主导风向以东南风为主,西北风次之,灾害性天气龙卷风几乎每年出现1-2次。
二、社会经济条件
本镇农业生产主要以粮油生产为主,是省杂交稻重点制种基地之一。2001年粮食总产6535吨,油料1165吨。农业生产尤其是林业经济不断壮大,已形成早笋、茶叶、青梅、山核桃、蚕桑、毛竹、杉木等七大农林产品基地,总面积达4694.5公顷,林业和主要农副产品总收入达2570万元,占农民人均收入来源的70%以上。主要乡镇企业36家,骨干企业有天一食品厂、地龙食品有限公司、电声器材厂等。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产值7084万元,农业总产值7462万元,财政收入1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47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乡镇前列。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仙霞镇位于湖南省醴陵市西北部,离城区20公里,1995年撤乡建镇。全镇面积59.04平方公里,总人口2.25万人,辖狮形 岭、清安铺、油田、篾织街、莫家嘴、仙霞、杉仙店、赵高塅、玉潘、东江冲9个村、1个居委会。全镇共有247个村民小组,5400农户。镇政府驻莫家嘴居委会境内老320国道旁,沿此段老国道建造了全长1.7公里的集镇街道。
醴陵市辖镇。1950年属第八区,1951年属第十三区,1956年设仙霞乡,1958年属姚家坝公社,1961年为仙霞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20公里,面积58.7平方公里,人口2.2万。镇政府驻莫家嘴。农业主产水稻,兼产生猪等。盛产蔬菜、油茶、柑橘,为市西北部农副产品集散地。瓷泥质地优良。瓷业、防水建材业发达。
街道两侧店面林立,货物充盈,交通便利。仙霞镇农业以生产水稻为主,兼产生猪、鸡鱼、茶油、柑桔、蔬菜等农林牧副鱼产品;第三产业以餐饮服务业为主,兼营娱乐休闲业,同时,该镇每年外出打工、经商和从事建筑及建筑防水工程等人员达8000余人,年收入达4000万余,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出土文物:象形铜尊

此尊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醴陵县仙霞乡狮子山,乃湖南出土的一件重要的肖形青铜酒器,是中国现存的商代象尊“孤本”。长26.5厘米 高22.8厘米,象体浑短,四肢粗壮,肥耳,短颈,垂尾,门齿外露,长鼻上扬,作静立状,活生生一个亚洲象的神态。象背上有椭圆形尊口,象腹中空以纳酒,象鼻中空以斟酒,结构极为巧妙。
象尊的纹饰也极为华美,通体遍布云雷纹,象鼻尖上饰一长喙猛禽,另有一虎伏于象鼻顶端拱曲处,虎尾搭在猛禽身上,虎口正咬住蟠伏在象鼻背侧的一条小龙,在象鼻的侧面另有龙垂附,象额有蟠龙一对,象耳正面饰云雷纹,背面雕凤鸟,象耳下有小龙,象身各处装饰有兽面、虎、龙、凤、鸟等图案,布局紧凑,组织和谐,巧夺天工。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