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打石镇
一、地理位置
雷打石镇地处株洲县河西,与县城渌口隔江而望,交通优势明显:雷谭公路直达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贯镇内6个村,并拥有一处互通口——铁离互通口,通过互通口可直达县城和航电枢纽工程坝区。京广铁路隔江而过,全县唯一的汽渡码头坐落于此。
二、基本情况
全镇辖上节街、下节街;范家洲、高岭、杨柳、黄田、松柏、莲花、湖田、马道坪、白石、苍霞、高峰、响水、福星、石亭、护塘、桎木、月形、株木、燕子、金牌、南江、湖坪23个村,338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9549户,其中非农户数1347户。全镇总人口为32796人,其中农业人口29574人,非农人口2945人; 全镇总面积为8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2012.83公顷,其中水田1777.38公顷,旱地235.45公顷。
镇辖区内有伞铺中学和六中2所中学,小学20所,在校学生5451人,在职教职工265人;有河西医院和伞铺卫生院两所和12个村级医疗点,有图书馆、文化站1个。镇辖区内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
三、自然和经济环境
雷打石镇是株洲市至株洲县河西各乡镇的必经之路,目前已成为株洲县河西交通中心枢纽,日车流量达1500台次以上,日运送物资1000吨以上,人流量2000人以上,汽渡码头日运送车辆500台次以上。
四、名称由来及历史沿革
镇东北昔有磨盘山,相传山上有巨石如磨,周围九石似牛,俗称“九牛推磨”,后被雷击,故名雷打石。原属湘潭县,1953年建镇,1956年升为县直属镇。1959年划入株洲市郊区,1961年复为株洲市郊区直属镇。1965年划归株洲县,为县属镇;1967年为建新镇,1968年并入雷打石公社,1970年改雷打石镇。
五[1]、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雷打石镇提出的2004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发[2004]1号文件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结合雷打石镇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速发展,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工业强镇”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社会稳定,进一步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力争跻身全市乡镇“十强”。 2004年全镇经济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5030万元,同比增长10%,财政收入完成1000万元,增长2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元,增加300元;增长 9.1%,实现招商引资额2000万元以上,计划生育率100%。2004年招商引资共9个项目,引资额达到2100万元。
雷打石为工业型小集镇,有80多年历史的株洲县雷打石瓷业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化工集团雷打石建材分厂、株洲市湘大集团雷打石油脂化工厂便座落于此,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伞铺仔猪市场驰名省内外,衡阳、湘潭甚至广东、广西的仔猪由此源源不断运出,年成交额在1000万元以上,近1公里的伞铺街道已于1994年实现水泥硬化。今年进行了全面的治理整顿成效显著。
目前雷打石镇乡镇企业生机勃勃,形成煤炭、建安、建材、陶瓷等支柱产业,龙岩煤矿、立新化纤、南方方明、株化建材、奔鹿瓷业、伞建公司、瑞丰公司、天宝铸造、湘美醋厂、裕兴精锌等10家骨干企业,打造成为雷打石标志性企业群。
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力向企业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政府开辟了财源。2003年,雷打石镇被评为株洲市先进单位,株洲县红旗单位。县乡镇企业“五强”乡镇,是株洲市“十强”乡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