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口镇
合口镇紧靠澧水,地处松澧平原,全镇共有黄陵、富强、芭茅、群丰、管渡、白鹤、兴隆、澧阳、龙池、大云、龙家溪、回龙、金龙、金岗、三合、陈湖、砚水堰、楠桥、坪水、人参、苍蒲、龙岗、双堰、大堰24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4.5万人,耕地面积3.6万亩,合口镇是全国百家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合口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朴实,交通方便,环境宽松,集陆路、铁路、水路为一体,东邻207国道9公里、S304省道从东至西横穿全镇,西邻新安火车站8公里,石门火车站25公里,镇内建有工业园区,路、水、电等设施齐备。
合口镇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县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位于湘西北澧阳平原。东连207国道,西接长石铁路,北靠枝柳铁路,S304省道穿境而过,南依澧水镇内“五纵六横”骨干道路全部硬化、四通八达。1951年1月建镇,1985年8月新合乡并入合口镇,实行镇管村建制。镇域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47.3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5平方公里。辖24个村,3个居委会。城乡总人口4.56万人,镇区常住人口1.39万人。
合口是文化历史悠久的商埠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形成集市,古为荆楚之地。取上有索水经合溪桥,中有芭茅溪经龙灯桥和下有张家桥、高家垱经三元口与澧水汇合之意,故名合口。镇域内著名的文化古迹有31余处,其中,大溪文化3处,龙山文化8处,屈家岭文化3处,商、周、汉、宋、元、明、清文化17处。境内南有楚大夫申鸣、明将军刘刚壁之墓,北有宋代御史黎耳修建的御史桥,有元代的大型“龙岗金银窑”,出土珍贵文物257件,还有时代建的龙池书院。明清时合口为慈利属地,清雍正年间,是九溪卫的商业中心,隶澧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设安福县(后改称临澧县),同时设合口市隶属安福县九中里,时店户上千,商贾繁荣。清乾隆三年(1738)设驿铺和合口、芭茅官渡。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安福县行政区划图》标称“合口铺市”,是上四府(永顺、保靖、大庸、桑植)诸山区竹、木、桐、茶叶等山杂土产和澧阳平析的棉、粮、油集散中心。
合口水陆交通通畅,市场繁荣,曾有“小汉口”之称。目前,已建成小巧玲珑,新颖多姿,布局合理,整洁卫生,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集镇。全镇有长达12.3公里宽窄适度、绿树成荫的新型街道;有自来水厂、邮电大楼、变电站和城防大堤等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有造型美观的大观集贸市场以及竹木、粮油、商贸、烟花鞭炮、牲畜交易等专业市场;有功能齐全的文化中心、电视中心和科教培训中心;有享誉省、内外的合口中学、申鸣中学和县办第二中学;有工业产品跻身国际市场的新型装饰材料厂、杰新纺织印染厂、油脂化工厂、轧花厂;还有建筑构思精巧,具有民族风格的水上楼阁——合心楼
合口镇资源丰富,石膏资源储量达474822万吨,号称“亚洲之首”有品种多样的农副产品基地,到2003年,全镇已经建成了2.2万亩优质油、1.8万亩优质棉、1.6万亩优质稻、5000亩蔬菜、2000亩淡水珍珠养殖和鲜鱼立体混养、300万羽土鸡等六大特色经济规模板块,并形成了以生猪和土鸡为主的畜禽产业、以反季节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棉地间作套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以水面立体开发为主的水产特色产业等四大优势产业。
据同治《安福县志》载:“合口在明至清雍正时期是九溪卫地的重要商业中心。雍正七年正式设合口市。乾隆三年(1738)增设驿铺、官渡,是上四府永(顺)桑(植)慈(利)石(门)诸山区木材、榈、
茶油等山杂货物的集散地”。并载:“船伐往来,商务繁荣,人口稠密,有上千铺户,为全县之冠,素有‘小汉口’之称”。
合口是集文化、经济、政治为一体的古镇。民国初年即设邮电支局,开农村集市设邮政机构最先之例。大革命时期贺龙红军曾驻扎在此闹革命,建立农民协会。1935年9月,红二方面军北上时曾在此驻扎。并于同年11月26日与邓中夏同志红六军会师,召开前敌会议共商北上大计。1938年日寇侵湘时亦曾在此架设浮桥,投降南窜。
镇区古文化灿烂,有文昌阁、万寿官、三神庙、五通寺、扬四庙等古刹,虽遭天灾与战乱,已毁败失容,但站在这些古迹遗址上,怀古探幽之感油然而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