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百科
分享
 
 
 

武汉大学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校徽(常用但并非官方公布)

学校概况武汉大学,旧称“国立武汉大学”,简称武大,英文Wuhan University,英文缩写WHU

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目前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与法国同行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

武汉大学有着丰富的内涵与人文底蕴。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 “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的大学精神。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 中国最美丽的大学 ”。

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 “ 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

学校简介

【学校环境】

武汉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武汉大学校园占地面积5 600亩(含附属医院占地面积438亩),建筑面积389万平方米(含附属医院建筑面积536 76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校园濒临东湖,环抱珞珈,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中西合璧的宫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一批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如:宋卿体育馆、老图书馆、半山庐、十八栋。近年来,武大学人又进一步精心治理校园,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等文科区标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新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园更加多姿多彩。

学生住宿区桂园、枫园、樱园、梅园因其风景而命名,春夏秋冬,桂樱梅枫可以说是诗情画意。还有湖滨、星湖等住宿区都各有特色。

校内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樱花最为有名,有樱花城堡、樱花大道、樱顶、珞珈广场等相关景点(每年春季3月中旬,樱花盛开的时候,武汉大学都会吸引数百万的游客前来赏花,期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常常引发一些讨论的热点),武汉大学校园内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属于珍稀濒危的植物有11科17种,古树名木13株;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如盘龙参、紫芝、海金沙、金鸡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丰富多彩的植物体系和数量众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誉为全国树木园,曾有植物学家到校园考察后,惊叹武大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事实上,拥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的武汉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

武汉大学校园内还先后建有“六一纪念亭”、“闻一多先生纪念塑像”、“鲲鹏展翅”、“李达塑像”、“爱因斯坦塑像”、“阿兰·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铜像”等人文景观。

【学校概况】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 ”和“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5167亩,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 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 “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近年来,法学大楼、经管大楼、外语大楼、计算机大楼等拔地而起,成为学校迈入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2000年经合校组建后,,校园增加到四个校区分别为:文理学部(一区,即原国立武汉大学校区)、工学部(二区)、信息学部(三区)、医学部(四区)。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11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6个学院(系)。有110个本科专业。5个一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203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84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9个博士后流动站。设有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

目前普遍认为的理工类的较强势院系有: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国际软件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文科社科类院系则是武汉大学的传统优势优势领域,如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300余人,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本校,非双聘)、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校、非双聘)、2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8位“973 项目 ”首席科学家(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4位 “863 项目 ”计划领域专家、3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在学生的文化生活方面,有学生喜爱的“四大名嘴”、“珞珈讲坛”为代表的教会大学生思考的学者与讲坛,还有藏书丰富,建筑风格古朴的图书馆让学生迷恋。更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节,让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武汉大学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17项, 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第一、二、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第四届居第二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 五个一 ”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 智囊团 ”和“ 思想库 ”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大型汉语工具书《故训汇纂》、译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译》、学术专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等成为新时期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 “ 创造、创新、创业 ” 教育的新理念,培养 “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 ”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31277人,硕士研究生10731人,博士研究生6736人,其中包括港澳台侨学生566人(截止2008年武汉大学录取港澳台侨学生总人数连续五年居全国内地普通高校之首),有外国留学生 1491 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3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293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正充满信心,豪迈地迈向美好未来!

校名拾趣武汉大学的之前的名字是"国立武汉大学"。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

武汉大学

右向左,“国立武汉大学”,所以按如今的从左至右的习惯

就成了“学大汉,武立国”,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关于“学大汉武立国”的理解一般有两种(实际上意思基本一样)。“学大汉,武立国”即像汉朝那样以武立国,很是豪迈。另一种就是把“大汉武”连起来就成了“像汉武帝那样立国”,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说。这样理解也同样豪情万丈。

一个大学的名字倒过来读,也一样意味深长,磅礴大气的情形,在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前无古人的。这也是武大学子一直引以为豪的地方之一。

“学大汉,武立国”这一绝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长吴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以《学大汉武立国》(把“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按由左至右顺序来读)为题,作精彩讲演,使师生员工深受鼓舞。"学大汉,武立国"从此名满天下。

校训释义为继承和发扬武汉大学的光荣传统与优良校风,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不断焕发精神,刻苦学习,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1993年第一次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武汉大学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武汉大学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武汉大学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校史档案【历史变迁】

1、清朝时期——

1893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清朝光绪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他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故取“自强”二字。这座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门。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学堂因教育经费紧张被迫暂停办学。此后湖北时局动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迅速灭亡,方言学堂无法立即复校,武汉大学办学中断。

2、民国时期——

1913年,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决定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与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又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改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929年2月,法学家王世杰成为国立武汉大学首位正式校长。他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能满足于现有的4大学院,提出要把学校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的万人大学。1930年3月,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932年3月,学校由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1935年,学校开办研究生教育。1936年,学校成立农学院,从而发展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2个研究所的综合大学。

1937年,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浙江大学统一进行招生考试,从而跻身“民国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发动七七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继被日军占领,武汉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国共两党大量政治军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园指挥对日抗战。1938年,因日军攻打华中地区,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农学院并入国立中央大学。武汉沦陷后,日军将武大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复校委员会,1946年10月,学校迁回武昌珞珈山,恢复农学院。1947年,学校设立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国立武汉大学是武大110多年历史中办学质量最高、国际影响最大的阶段,至今仍无法被超越。

3、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国立武汉大学被中国共产党接管并更名为武汉大学,得以继续办学。1950年代中国大陆高校之间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武大损失惨重。如:1950年,武汉大学医学院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即后来之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2年,武汉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

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即后来之华中农业大学);

1952年,武汉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即后来之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 ;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信部分,土木系建筑设计部分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已并入中南大学)的前身;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即后来之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1953年,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组并入中山大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武汉大学大批学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当时的校长、知名教育家李达更是被迫害致死(直接导致武汉大学在此后14年间没有校长),武大办学实力再次受到沉重打击。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后,武汉大学开始走出低谷。1980年5月,武汉大学与法国政府代表团在武汉签署《会谈纪要》,武汉大学成为当时与法国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开了武汉大学与法国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在各领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1981年7月,刘道玉担任武大校长,在校内推行一系列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大力开展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交流,使武大迎来了1949年后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期。然而,由于其改革被认为过于激进,1988年4月,刘道玉被免职,此后武大再次进入长达数年的缓速发展期。

1995年,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其周边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这三所规模较小、实力较强的高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从而再次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01年2月13日,武汉大学正式进入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

【鼓励与鞭策】

1937年12月,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来到武汉,次年5月移居珞珈山,并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在武汉大学期间,他三次给武汉大学学生作演讲。

1954年2月28日,罗荣桓元帅回母校视察。

1955年4月15日和196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大师两次访问武汉大学。

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武汉大学视察,下午7时20分,毛泽东主席来到武汉大学校办工厂,并和在工厂实习的学生亲切握手,7时50分,毛泽东主席接见武汉大学等学校的师生员工共13,000余人,这是武汉大学校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1963年11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访问武汉大学,并在其抗战时的旧居前留影。

1964年11月4日,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阿富汗国王查希尔及王后访问武汉大学。

1974年4月17日,叶剑英元帅接见中文系在东方红32号轮上实习的师生。

1980年11月6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视察武汉大学。

1983年11月15日,老校友伍修权将军回武汉大学祝贺校庆。

1988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视察武汉大学。

199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来武汉大学检查工作。

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时接见我校博士生游景玉。

1993年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祝贺武汉大学建校100周年。江泽民同志的题词是:发扬优良传统,培养优秀人才。李鹏同志的题词是:大胆改革,开拓前进。

2003年武汉大学110 年校庆之际,丁肇中等来自世界各地的 400 多名人登陆珞珈讲坛,武汉大学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学术殿堂的魅力。

2006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武汉大学,称树立中法教育合作典范。

2008年4月10日武大法学国际法专业校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回到母校访问

【校史年表】

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开设方言(即外国语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专门培养外语和商务人才。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校园地图

1896年,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

1902年,自强学堂迁至武昌东厂口,改名为方言学堂。

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改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四部。

1922年,改四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

1923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

1926年,国立武昌大学、国立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以及私立文华大学等合并,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大学部和文、理、法、经、医、预6科、17个系2个部。

1928年,改组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1932年,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1936年,成立农学院,成为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1938年,学校西迁四川乐山,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年,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武汉大学迁回武昌珞珈山。设有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21个系8个研究所。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后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并入新武汉大学)。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6年,在鄂西北襄阳隆中建立襄阳分校。

1970年,在湖北荆州地区建立沙洋分校。

1977年,襄阳分校、沙洋分校停办。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百年校庆盛典。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成立新闻学院。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0年8月2日,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成组建新的武汉大学。 分称为文理学部(1区)、工学部(2区)、信息学部(3区)和医学部(4区)。

历任校长当时校名 姓名 职务名称 任期

自强学堂 张之洞 创办人 1890年

蔡锡勇总办 1893年--1897年

张斯枸 总办 1897年冬--1899年5月

钱 恂 提调 1893年--1898年9月

汪凤瀛 提调 1898年--1899年4月

程颂万 提调 1899年4月--1902年10月

方言学堂 程颂万 提调 1902年10月--1905年春

馨 龄 监督 1905年春--1911年

曾广熔 监督 1905年春--1911年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贺孝齐 校长 1913年7月--1914年11月

张 渲 校长 1914年11月--1919年9月

谈锡恩 校长 1919年9月--1922年1月

张继煦 校长 1922年6月--1923年8月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张继煦 校长 1923年9月--1924年9月

国立武昌大学 石 瑛 校长 1924年12月--1925年12月

张 廷 校长(代) 1926年2月--1926年5月

李汉俊 校务维持会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黄 侃 校务维持会主任 1926年5月--1926年10月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徐 谦 校务委员会主任 1927年2月--1927年12月

国立武汉大学 刘树杞 校长(代) 1928年7月--1929年春

李四光 建筑筹备委员长 1928年7月--1938年4月

王世杰 校长 1929年2月--1933年4月

王星拱校长 1933年5月--1945年6月

周鲠生校长 1945年7月--1949年8月

武汉大学邬保良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年8月--1952年11月

李达 校长 1952年11月--1966年8月

庄果 校长 1980年6月--1981年6月

刘道玉 校长 1981年7月--1988年4月

齐民友校长 1988年4月--1992年10月

陶德麟校长 1992年10月--1996年10月

侯杰昌校长 1996年10月--2003年9月

刘经南校长 2003年9月--2008年11月

顾海良校长 2008年11月-- 至今

◆武汉大学历任党委书记(含党组书记)

姓名 职务 任期

徐懋庸党组书记 1949年--1953年10月

张勃川党组书记 1953年12月--1955年4月

刘仰峤党委书记 1958年1月--1960年12月

朱劭天 党委书记 1961年1月--1965年4月

庄 果 党委书记 1965年4月--1970年2月

纪 辉 党委书记 1974年12月--1980年6月

庄 果 党委书记 1981年12月--1984年7月

任心廉 党委书记 1988年2月--2002年8月

顾海良 党委书记 2002年8月-- 2008年11月

李健党委书记 2008年11月-- 至今

数字武大

武汉大学

一 个传统:宽容自由。武大悠久的历史成就了她深厚的人文底蕴,百年沉淀下来的是武大人心中坚守的宽容与自由。三四十年代,这里既有闻一多这样的斗士学者,也有陈源这样的绅士教授,有黄绰这样的国学大师,又有周鲠生这样的法学至尊。曾任武大教务长的美学家朱光潜把教育的本质归结为“宽大自由”,他说过:“‘宽大自由教育’必以‘博学’为基,以‘守义’为的。”武大的老师崇尚学术民主,崇尚学术自由,所以他们的观点永远百花齐放,见解往往标新立异;武大学子则塑造了校园里自由的学习氛围,在情人坡晨读、在樟树林自习,学无定处,学无定时,学无止尽。

二 种美丽: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朴凝重的建筑。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园.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建筑群历史古朴典雅,巍峨壮观;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正因为她如画的风景,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不少武大学者在他们的学术论文后面都爱写下“于珞珈山”的字样,意思好像是说于好山好水之间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染上几分山水自然的灵秀之气。30年代,曾在武大文学院任教多年的大学手苏雪林就说过,她的那些关于《红楼梦》的骇世惊俗的高论,都得益于己于珞珈山:没有山风呼啸,何来清逸高论?不过,相对于秀丽的自然风光,武大人更愿意提及它古朴凝重的建筑,厚厚的墙体与灵巧景致的飞檐,使整个校园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古典之美。再加之每个建筑背后的必蕴藏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走入其中心中会不自觉地增添几分厚重与责任。

三 月樱花。在许多人的眼中,樱花似乎已经成为武大的校花,路过买张明信片也必须要买有樱花的。那些烂漫成串的樱花将三月的武大映成粉色,十多天的花期,使她们的绚烂更显得弥足珍贵,只有亲自在樱花城堡下走过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那种浪漫。年复一年的,无数的学子为她慕名而来,同样被樱花和老斋舍吸引着的还有上万的武汉市民,在樱花节期间的武大倒更像是一个公园,拥挤的人群不断地涌入花树与街道之中,然而武大以她广博的胸怀包容了这一切,无尽的人流,还有远去的历史。

四 大名嘴。大学必有大师,进入武大以后,你就会发现这里的大师比传说中的要更多。“名嘴”是民间的法,四个也只是泛指,但被普遍认可的是“唐诗宋词大师”李敬一、“西方哲学王子”赵林、“社会剖析师”尚重生和“德国史专家”李工真。他们的公共选修课都会用上文理学部最大的教室,有时其余教室的板凳也会被借来一大半,通常来听他们讲座的还有不少校外人士。

五 大校区。合并以后的武大由五大校区组成,它们分别是文理学部、信息学部、工学部、医学部,和今年国际软件学院和艺术系迁入原湖北经济学院所在地。前四个校区指的是2000年合并前的四个学校的旧址,文理学部也称本部。四个校区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各校区的路名和园名至今还未统一,文理学部和工学部紧挨在一起,而医学部较远,步行至文理学部需15分钟。

十一 个学科门类,其中8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优势领域之广,居全国第3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7个。拥有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7个。在最近的全国80个一级学科评估中,武大11个学科名列前10名,其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列全国第1,哲学学科、法学学科都名列全国第2,公共管理学科名列全国第3。 武汉大学的法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物流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软件工程等专业在全国排名都居于前3位。

116年的历史。自1893张之洞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至今已经历了一百一十六个春秋,这悠长的历史纵观全国高校也难有几个能匹敌。这些年岁中有进步、有失败、有革命,更有发展,武大人心中那厚重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常常是其他大学的人无法拥有的,而校园中随处散发的文化底蕴更仿佛是自然天成。

564万 册馆藏图书,居全国第3位。曾在武大任教的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武汉大学的图书馆是当时吸引他来到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珞珈撷英【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查全性1925.4.11 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80年当选

杨弘远1933.9.26 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院士 1991年当选

卓仁禧1931.2.12 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李德仁1939.12.31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1994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鉴衡1925.1.3 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张蔚榛1923.10.5 著名农田水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7年当选

宁津生1932.10.22 著名大地测量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5年当选

刘经南 1943 .7.1 著名大地测量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1999年当选

张祖勋1937.6.5 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2003年当选)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茆 智1932.9.20 著名农田水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2003年当选

朱英国1939.11.1 植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院士院士 2005年当选

【著名社会科学家】

韩德培: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谭崇台: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马克昌: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刑法学家

彭斐章: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图书馆学家

陶德麟: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李 龙: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法学家

冯天瑜: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历史文化学家

刘纲纪: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杨小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后留学海外,在业界饱受好评,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澳洲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但是在04年不幸辞世,享年五十六岁。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李浩培:(1906—1997) 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上海市人。1928年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1936—1939年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研究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比较民法。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

【各界名人】

各级人大代表名录(以姓氏笔画为序)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郭生练顾海良彭富春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常委 伍新木 伍欣星黄仁涛

第十届湖北省人大代表边馥苓孙云莲刘经南辜胜阻

各级政协委员名录

职 务 姓 名

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王少阶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辜胜阻王长德张俐娜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王少阶 郭生练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副秘书长陈 锋

第九届湖北省政协常委毛宗福王祥三吕应堂李仁真汪存信陈 锋 杨占秋 段亚辉柯亨玉

各级政府部门任职情况

政府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长 郭生练

湖北省司法厅 副厅长 李仁真

武汉市市政府 市长阮成发

各民主党派成员任职情况

党 派 职 务 姓 名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中央委员、省委常委、市委副主委 彭富春

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湖北省委常委 毛宗福

民革湖北省委顾问 马卫之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中央常委、湖北省委主委 郭生练

民盟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张俐娜

民盟湖北省委常委 段亚辉

民盟湖北省常委 孟运莲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中央名誉副主席 李崇淮

民建中央副主席、湖北省委主委 王少阶

民建中央委员 陈允平

民建省委常委 王祥三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李 斐

民进湖北省委常委 汪存信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王长德

农工中央委员、湖北省委副主委 杨占秋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介生

九三学社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黄仁涛

九三湖北省委副主委 陈 锋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徐礼华

九三湖北省委常委 杨 菁

其 他 任 职 情 况

有关部门名称 职 务 姓 名

工商联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辜胜阻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卢雍政

共青团中央 书记处书记 汪鸿雁

【杰出校友】共5届51人

第五届杰出校友9人2007年

胡代光,男,1919年出生,四川省新都县人。1940年——1944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以后,先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副教授、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系副主任、主任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1988—1993年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委员。还曾担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会长(现任名誉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现任顾问)。

何炼成,男,1928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1947年底参加地下团组织,195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195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到西北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导师,兼任国内20所大学兼职教授,日美德4所大学客座教授。

潘垣,男,1933年8月出生,湖北宜昌人,1951-195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兼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张家铝,男,1938年12月出生,江西赣州人,天体物理学家,1955年——195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物理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天体物理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易中天,1947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77年——198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1992年到厦门大学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城市规划委员会顾问,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推委会委员,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推委会委员和评委会委员。

熊召政,男,1953年12月出生,湖北英山人,著名作家,1985年—198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现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兼文学艺术院院长等职务。

张晓刚,男,1954年出生,辽宁鞍山人。1974年──197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金属物理专业。历任鞍钢钢铁研究所所长助理,鞍钢科技开发部副部长、部长,鞍钢副总工程师,鞍钢新钢铁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鞍钢总经理助理兼新钢铁公司总经理,鞍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鞍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现任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国际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十七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池莉,女,195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3年至198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专业作家,现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武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武汉市政协常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卡里姆·马西莫夫,男,1965年6月出生于哈萨克斯坦,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现任哈萨克斯坦政府总理。

第四届杰出校友7人2005年

陈俊勇,男,1937年5月出生,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现武汉大学)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67年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局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副主席,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执行局执委,是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现任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

陈善广,男,1962年12月出生,湖南祁东人,工学博士。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现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兼任《航天员》和《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杂志主编,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兼职教授。

陈文蔚,男,1921年出生,1943年毕业于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1948年受聘任教于美国著名文理学院玛瑞塔学院(Marietta)经济系,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成员。曾获“海外中山学会”授予的“学贯中西” 奖牌、“全美名人传记协会”颁发的美国荣誉金奖章。

方辉煜,男,研究员,1929年1月出生。1952 年毕业于物理系。1957年由防空军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航天事业,主要从事系统总体、系统试验、系统仿真等工作。历任航天二院总体设计部主任、航天二院副院长、二院科技委副主任、总设计师等职务。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航空学报》常务编委、哈工大兼职教授。

林宗坚,男,1943年3月出生,1960年至1996年在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习工作,曾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兼信息网分会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图像图形学会理事长,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委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王明庥,男, 1932年3月出生,1950年至1953年在森林系就读。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林业大学校长,中国林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第七届副理事长。现任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兼任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林业专业评委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科技委员会常委。

游效曾,男,无机化学家,1934年1月出生。1955年获武汉大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组评委,《无机化学评论》国际编委,《中国科学》化学部编委,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主编。

第三届杰出校友18人2003年

陈东升,男,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金融保险专家。1983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96年获博士学位。

范云六,女,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学家。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委员会委员,亚洲植物技术中国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化系。

付向东,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美国先进科学协会会员,RNA协会会员、白血病与淋巴癌协会委员、美国生物医学科学RayWu协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学学系。

江元生,男,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兼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理论有机化学家联合会特别理事。195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雷军,男,金山公司总裁。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

李方华,女, 195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教授。著名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李京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位被评选为“两院”院士的社会科学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组副组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经济与管理评审组组长。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选派留学苏联,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

李连和,男,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办公室主任。曾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科技局局长。1970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系。

李锐,男,中组部原副部长。中共党史专家、毛泽东研究专家、政治家、作家。历任水利部副部长,电力部副部长、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组织部青年干部局局长、常务副部长,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1937年赴延安投身革命。

刘家恩,男,生殖医学专家。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单精子注射实验室实终身主任,美国马里兰州大巴尔的摩医学中心生育医学中心研究室主任。1985年在湖北医科大学妇产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刘西尧,男, 1934年考入武汉大学。前教育部部长,革命家,政治家。

刘先林,男,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导,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航测专家。1962年8月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

田源,男,中国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诚通董事长,实业家,期货、物流专家。全国青年常委。 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

颜泽贤,男,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学系。

于刚,男,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迈康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运筹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

张明高,男,青岛海洋大学教授、电波传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ITU—R电波传播研究组主席。196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张学知,男,华中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1969年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农田水利系。

赵耀东,男,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第二届杰出校友10人1999年

张培刚,男,经济学家,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柯 俊,男,材料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193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方 成,男,漫画艺术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黄孝宗,男,航天科学家,曾任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

张效祥,男,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总参58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194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

陈荣悌,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市人大副主任, 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刘诗白,男,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曾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王梓坤,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

董辅礽,男,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

邹节明,男,全国优秀企业家和中医药专家,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党委书记、集团公司研究所总工程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第一届杰出校友7人1997年

黄彰任,男,著名的美籍华人实业家,曾任美国国会顾问、泰国森美实业公司总经理、泰国森美石油公司董事长、新加坡石油公司董事长。1938年毕业于武大土木工程学系。

端木正,男,著名的法学家,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1942年毕业于武大政治学系。

钟期荣,女,著名的法学家,香港树仁学院校长,香港特别行政区推委会委员,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港事顾问。1944年毕业于武大法律学系。

欧阳予,男,著名的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武大电机学系。

王佛松,男,著名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八届全国人大常委,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毕业于武大化学系。

庹震,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经济日报》副总编。1982年毕业于武大经济学系。

陆长生,男,全国外经贸优秀企业家,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上海公司总经理。1982年毕业于武大中文系。

武大IAS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Institue for Advanced Study):成立于1994年5月,其前身是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1999年将研究教学领域拓展到哲学、历史、国学并正式改名为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

中心由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邹恒甫教授创立,并得到数十位旅美、英、德、法学者的大力支持。其学术委员会由包括Jean- Jacques Laffont, Jean Tirole、Robert Barro, EricMaskin等在内的近30位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组成;拥有国内外知名教授及讲座教授近40人。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近一两年来,中心平均每年聘请十余名世界顶级经济学家, 历史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授课。

中心创立的宗旨是通过借鉴世界名校的教学体系,引进世界一流的教材和师资,并结合中国的特色,为推动武汉大学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学、哲学、历史以及国学的学术研究做出贡献。中心现开设数理金融与数理经济、中西比较哲学、世界历史和国学四个专业,在读学生人数约450人。其经济学教学完全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体系,采用英文教材,直接与国际接轨。短短几年当中(1998-2003),中心已培养出50多名学生到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耶鲁大学、西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纽约大学、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布朗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中心有一本面向世界发行的英文经济学期刊《Annals of Economics andFinance》,该书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国际发行的英文经济学与金融学杂志(美国国会图书馆杂志刊号ISSN1529-7373),已列入国际经济学期刊EconLit检索。自2008年起,由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IAS)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CEMA)联合主办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并且同时创办发行《经济与金融年刊(中文版)》。

注:IAS 来自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Study,www.ias.edu),因期望中国也能有如普林斯顿IAS一样的卓越的学术机构,故当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将研究领域拓展到经济学以外后,其创办人邹恒甫教授将该机构改名为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ias.whu.edu.cn)。

院系设置【人文科学学部】

文学院

历史学院

哲学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

艺术系

【社会科学学部】

信息管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WTO学院

社会学系

【理学部】

数学与统计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工学部】

水利水电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动力与机械学院

城市设计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学部】

计算机学院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国际软件学院

测绘学院

印刷与包装系

【医学部】

医学部

基础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HOPE护理学院

药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

校园文化“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以大学生科技节为主体,通过定期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珞珈论坛”、“红枫论坛”、“院士论坛”、“创新与创业论坛”、“人生规划与职业导航”等项目为代表的学术讲座和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珞珈金秋艺术节:珞珈金秋艺术节创立于1987年,是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响亮的品牌。 艺术节以唱响时代主旋律为目标,坚持艺术竞赛与艺术欣赏完美融合。

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创立于2005年,以留学生为主体,以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旨在增进各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

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是武汉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最重要的品牌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中一朵奇葩。文化节大小活动60余项,目前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其中“樱花诗赛”、“樱花笔会”两个项目,在武汉地区甚至全国高校均产生了广泛影响。

校园文化活动超市:2003年启动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是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一项新的品牌,已形成“珞珈剧苑”、“珞珈文苑”、“艺术竞技场”、“艺术万花筒”、“科海扬帆”、“周末艺苑”等六大板块30多个子项目,内容涉及文学、艺术、科技、实践等诸多方面。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何用java替换看不见的字符比如零宽空格​十六进制U+200B
 干货   2023-09-10
网页字号不能单数吗,网页字体大小为什么一般都是偶数
 干货   2023-09-06
java.lang.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4096
 干货   2023-09-06
Noto Sans CJK SC字体下载地址
 干货   2023-08-30
window.navigator和navigator的区别是什么?
 干货   2023-08-23
js获取referer、useragent、浏览器语言
 干货   2023-08-23
oscache遇到404时会不会缓存?
 干货   2023-08-23
linux下用rm -rf *删除大量文件太慢怎么解决?
 干货   2023-08-08
刀郎新歌破世界纪录!
 娱乐   2023-08-01
js实现放大缩小页面
 干货   2023-07-31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
 百态   2023-07-31
英语学习:过去完成时The Past Perfect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31
Mysql常用sql命令语句整理
 干货   2023-07-30
科学家复活了46000年前的虫子
 探索   2023-07-29
英语学习:过去进行时The Past Continuous Tense举例说明
 干货   2023-07-28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告知页面适合哪种终端设备:PC端、移动端还是自适应
 干货   2023-07-28
只用css如何实现打字机特效?
 百态   2023-07-15
css怎么实现上下滚动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三角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椭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圆形?
 干货   2023-06-28
canvas怎么画一个正方形?
 干货   2023-06-28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蜘蛛爬虫ip大全
 干货   2023-06-22
javascript简易动态时间代码
 干货   2023-06-20
感谢员工的付出和激励的话怎么说?
 干货   2023-06-18
 
>>返回首页<<
 
 
静静地坐在废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无际,忽然觉得,凄凉也很美
© 2005- 王朝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