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祠
(一)历史资料
冉子,曾为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唐贞观年间被封为徐候。据《曹州府志》载:"郓城东35里者,三冉之故居也,里有金钱岭,岭上有故祠址,老树颓然如数百年物"。明万历二十
五年(1597年),当地曾出一断碑,崇祯三年(1630年),洛人郭子光博学好古,辩此碑为唐贞观年间所立"冉子徐候墓碑"。当时,当地乡绅重修冉子墓祠。此后,祠、墓再度荒废,至解放初期,就仅剩三间神祠,一座坟头和两株古柏了。祠前原有东西配房,今已毁。
冉子碑为清代重修冉子祠时成立,碑高1.3米,宽0.56米,厚0.15米,碑文中有"唐元宗从祀庙廷,追封候,宋真宗加封任城公,度宗改封徐公,明嘉靖改称先贤冉子,国朝因之"等
语。
1958年,政府拨款对祠墓进行了维修,增建了围墙,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
(二)现状
冉子祠现存三间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宽5米,高5.5米,建在50公分高的石台,重脊灰瓦,脊饰兽花纹。
过冉子祠后门两米许有冉子墓,呈圆形,高1米,周约10米。冉子碑高1.3米,宽0.56米,厚0.15米,镌刻碑文苍劲有力,清晰可辩。
祠前两棵古柏,据载这两棵树都是"唐柏"。两株古柏相距5.62米,东西对峙,虬干怪枝,葱郁苍劲。东柏距祠4.4米,高11.16米,树围3.6米。树顶覆盖面积94.5平方米;西柏距
祠3米,高10.37米,树围8.51米,树顶覆盖面积180平方米。自1988年始,西柏大部分枝条逐渐枯萎。虽经及时抢救,见效甚微。
冉子祠位于嘉祥县城西北28. 5公里黄垓村东北,是孔门弟子冉求的墓祠。
冉子,名求,字子有,曾为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唐贞观年间被封为徐侯。据《曹州府志》载:“郓城东35里者,三冉之故居也,里有金线岭,岭上有故祠址,老树颓然如数百年物”。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当地曾出一断碑。1630年(明崇祯三年),洛人郭子光博学好古,辨此碑为唐贞观年间所立“冉子徐侯墓碑”,因此当地乡绅重修冉墓祠。此后,墓祠几度荒废,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仅剩三间神祠,一座坟头和两株古柏。
现存的三间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宽5米,高5.5米,建在0.5米高的石台上,重脊灰瓦,脊饰吻兽花纹。祠前原有东西配房,已毁。冉子祠后有冉子墓,呈圆形,高1米,周约10米。冉子碑为清代重修冉子祠时所立,碑高1.3米,宽0.56米,厚0.15米,碑文中有“唐元宗从祀庙廷,追封徐侯,宋真宗加封任城公,度宗改封徐公,明嘉靖改称先贤冉子,国朝因之”等语。祠前两棵古柏,相距5.2米:西柏高10 .37米,胸围8.51米,树冠180平方米,自1988年始,大部枝条逐渐枯萎;东柏距祠4.4米,高11.16米,胸围3.6米,树冠94.5平方米。相传这两棵树都是“唐柏”。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曾拨款对祠墓进行维修,曾建了围墙,“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