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的故事。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该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等6项大奖。
中文名:拆弹部队外文名:The Hurt Locker其它译名:危机倒数制片地区:美利坚合众国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编剧:
马克·鲍尔
主演:
杰瑞米·雷纳,安东尼·麦凯,布莱恩·格拉提,拉尔夫·范恩斯
类型:
剧情,战争,动作,惊悚
片长:
130分钟
上映时间:
2008年9月4日
主要奖项: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摘取最佳影片
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导演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
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
第82届奥斯卡最佳最佳音响效果
目录[隐藏]
演职员详表演员制作人员导演简介主要作品上映日期剧情介绍幕后花絮花絮幕后制作所获奖项经典台词相关资讯《拆弹部队》陷入"拉票门"中国拆弹部队
演职员详表演员

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 ....SSgt. William James
安东尼·麦凯 Anthony Mackie ....Sgt. JT Sanborn
布莱恩·格拉格提 Brian Geraghty ....Spc. Owen Eldridge
盖·皮尔斯Guy Pearce ....Sgt. Matt Thompson
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 ....Contractor Team Leader
大卫·摩斯David Morse ....Colonel Reed
伊万杰琳·莉莉Evangeline Lilly ....Connie James
克里斯蒂安·卡玛戈 Christian Camargo ....Col. John Cambridge
Suhail Aldabbach ....Black Suit Man (as Suhail Al-Dabbach)
Christopher Sayegh ....Beckham
Nabil Koni ....Professor Nabil
萨姆·斯普卢尔 Sam Spruell ....Contractor Charlie
Sam Redford ....Contractor Jimmy
Feisal Sadoun ....Contractor Feisal
Barrie Rice ....Contractor Chris
Imad Dadudi ....Iraqi Police Captain at UN
Erin Gann ....Mortuary Affairs Officer
Justin Campbell ....Sergeant Carter
Malcolm Barrett ....Sergeant Foster
Kristoffer Ryan Winters ....Soldier (as Kristoffer Winter)
J.J. Kandel ....Guard at Camp Liberty Market
Ryan Tramont ....Guard at Liberty Gate
Michael Desante ....Iraqi Translator
Hasan Darwish ....DVD Merchant
Wasfi Amour ....Insurgent in the Stairwell
Nibras Quassem ....Nabil's Wife
Ben Thomas ....US Army Medic
Nader Tarawneh ....Insurgent Sniper
Anas Wellman ....Soldier at UN (as Anas 'Tipsy' Wellman)
Omar Mario ....Butcher
Fleming Campbell ....Soldier at Airfield
David Gueriera ....First Sergeant (uncredited)
Kate Mines ....Soldier (uncredited)
制作人员
制作人:
Greg Shapiro ....producer
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 ....producer
马克·鲍尔 Mark Boal ....producer
Nicolas Chartier ....producer
Tony Mark ....executive producer
Donall McCusker ....co-producer
Jenn Lee ....associate producer
Jack Schuster ....associate producer
原创音乐:马可·贝尔崔米 Marco BeltramiBuck Sanders
摄影:巴里·埃克劳德 Barry Ackroyd
剪辑:Chris InnisBob Murawski
艺术指导:Karl Juliusson
美术设计:David Bryan
布景师:Amin Charif El Masri
服装设计:George L. Little
总导演:凯瑟琳·毕格罗
副导演/助理导演:
Nicolas Duchemin Harvar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Yanal Kassay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David Ticoti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Michelle Fitzpatrick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选角导演:Mark Bennett
导演简介中文译名:凯瑟琳·毕格罗、凯瑟琳·比奇洛、凯瑟琳·碧露
英文名字:Kathryn Ann Bigelow
生日:1951-11-27
星座: 射手座

身高:1.82米
职业:演员、导演、编剧
出生地:美国加州
家庭成员:前夫詹姆斯·卡梅隆(1989.8.17-1991)
主要作品
演员作品
Born in Flames (1983) 《拆弹部队》海报
导演作品
拆弹部队 The Hurt Locker (2008)
寡妇制造者K-19 The Widowmaker (2002)
魔鬼游戏 The Weight of Water (2001)
末世纪暴潮 Strange Days (1995)
终极豪情 Point Break (1991)
霹雳蓝天使 Blue Steel (1990)
血尸夜 Near Dark (1987)
编剧作品
Undertow (1997)
霹雳蓝天使 Blue Steel (1990)
血尸夜 Near Dark (1987)
上映日期美国 2008年9月4日
加拿大2008年10月18日
阿根廷2008年11月06日
意大利2009年02月25日
挪威2009年07月03日
德国2009年08月13日
荷兰2009年08月20日
剧情介绍

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和驻伊美军之间的残酷斗争,就像是在玩着一场旷日持久的猫鼠游戏。本片就是讲述了一组美国拆弹专家被派往巴格达执行任务,在那里每个当地人都像是潜在的敌人,每一个目标都像是伪装的炸弹,他们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拆弹部队》是由编剧兼制片人马克·鲍尔的回忆录改编而成,鲍尔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弹区的通讯员。影片的一开头出现Bravo连(即B连)演示正确地拆除街头炸弹的程序的画面——先遥控一个机器人进入垃圾堆一样的街头进行侦查,如果发现炸弹,一列武装部队将身着防爆服,携带排雷钳子进入目标区域。然而,在距离任务结束还有38天的时候,B连的新领队詹姆斯(杰瑞米·雷纳饰)却鲁莽地解除了所有的拆弹程序,于是,这只拆弹部队立即陷入危险之中,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在领队漠视战友生命的情况下,队中的桑伯恩(安东尼·麦凯饰)和艾缀奇(布莱恩·格拉提饰)不得不寻找对策以自救。随着情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心理以及行为上都起了巨大的变化。于是,观众的情绪被他们的遭遇所揪引着,随着他们情绪的波动而波动。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詹姆斯这个角色不讨好。镜头一晃,撇开发生在Baghdad大街上的事情,沙漠上迎面走来一列美国承包商武装保安,他们进展似乎非常顺利,然而《拆弹部队》全片的节奏却不允许他们一帆风顺。[1]
幕后花絮
花絮
·本片是第65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参赛片。
·由于没有取得在科威特的美国军事基地拍摄的许可,影片的制作组只好移师约旦的首都安曼。
·在影片的拍摄现场,总是会有三台、四台甚至更多的便携摄像机出现,就为了给画面制造出一种纪录片的纪实风格。拍摄出来的胶片长达200个小时,最终的使用比率是100:1,这样的比率甚至已经超出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所制作的那部有名的“浪费电影”——《现代启示录》。
幕后制作
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EOD
即使是在美国军队中,这也属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兵种,他们的生命时刻都在受到威胁,围绕在他们周遭的除了炸弹就是炸弹……这绝对是一个你并不熟悉甚至闻所未闻的专业领域——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简称EOD,而这部名为《拆弹部队》的影片,则有目的地将目光对焦在了驻守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美国军队中一小群专职拆弹任务的精英级人物,它的导演是之前因为执导过《血尸夜》、《霹雳蓝天使》、《K-19:寡妇制造者》以及《末世纪暴潮》而成名的女电影人凯瑟琳·毕格罗。
《拆弹部队》的所有拍摄工作几乎全部是在约旦和科威特实地取景完成的,里面讲述的那个故事,改编自最近从军事机密中泄露出来的信息里的真人真事,影片的编剧马克·鲍尔说:“ 《拆弹部队》将是第一部以一种极为精确的方法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经历的电影作品,我们都希望它能够展示出在CNN中看不到的一些新闻片段。当然,我这么说,并不代表着这部影片是站在了一个审查机构的高度出发的,我只想告诉大家,我传达出来的这些信息,就连战地记者也无法感知得到,那种感觉就好像我已经深入到EOD,并成为了其中的一员,除非战争已经结束,否则由战争衍生出来的电影是没办法真正预料到所有的结果和最后的真相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对这部影片这么感兴趣的原因。《拆弹部队》是整个新闻业集体努力的成果,里面的故事确实源于冲突,惟一不同的是,这些冲突并没有得出结论,仍然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里。”
深刻理解并承载了马克·鲍尔所创造的原创故事的,就是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了,她将自己对电影的触感,完全延伸进了这个全世界最危险的工作——EOD当中……在此之前,曾有两部电影作品关注过同样的领域:其一是罗伯特·奥尔德里奇执导的《十秒下地狱》,主演分别是杰夫·钱德勒和杰克·帕兰斯;另一部则是1974年的《雷公弹》,由理查德·哈里斯和戴维·海明斯领衔。当然,这里还有一部值得一说的经典电视剧——BBC的《拆弹组》。这些电影或电视剧都完美地捕捉到了EOD成员所处的那种紧张刺激的工作环境,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断送掉自己的性命,相信到了这部《拆弹部队》,完全可以重塑此类型电影的经典地位了。
《拆弹部队》中故事内容的设定以及关注的领域,都注定了它将会是一部让你紧绷着神经的动作片,导演凯瑟琳·毕格罗说:“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这部影片,让那些对此完全陌生的人更加贴近于这个在军队里也属于机密的高危兵种。我打算通过军人的视角以及他们经历的每一刻,来介绍整个故事和职业技能,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钻进角色的脑袋里的感觉,看着他们所看到的每一个画面,听着他们所听到的每一句话,甚至能够感受得到他们额头上一滴一滴滴落的汗珠——我相信只有这种方法,才可以让一切尽可能地显得真实。影片所关注的每一个角色,因为身处于一个布满了炸弹的世界里,而养成了掠夺成性的暴虐,时时处于妄想症的紧张情绪当中,要知道对于他们来说,安全二字就好比痴人说梦。”
献给真正的英雄
那个被影片时刻关注着的EOD小组成员,他们都不是普通美国兵,凯瑟琳·毕格罗说:“首先,这些人都是军队里的志愿兵,因为天赋异禀,所以才有资格加入到EOD这个特种精英小组。里面的成员都拥有着极高的智商,同时他们也愿意承担这种纯粹高压下的工作。其实对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有的时候危险也就好比毒品,是会上瘾的,欲罢不能……杰瑞米·雷纳在影片中的角色是詹姆斯,一个非常有悲剧氛围的人物,在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缺陷,他就像是古希腊里的传统英雄,将自己置身在了一个想象出来的神话世界当中,然而他却忘了,真实世界中是不可能会有不败的传奇的;安东尼·麦凯饰演的则是桑伯恩,一名坚毅且经验丰富的老兵,更加实际、有才华、无惧一些;而布莱恩·格拉提的角色埃尔德里奇才是整部影片的道德中心所在,他所展示给我们的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悬而未决的平衡关系。”
之前在《风吹稻浪》和《颤栗航班93》中有过非常出色的表现的摄影师巴里·埃克劳德,再一次为《拆弹部队》的画面创造了一种值得记忆且极具吸引力的风格氛围,凯瑟琳·毕格罗表示:“埃克劳德为整个故事的背景喷绘出了一种壮观而华丽的感觉,由始至终,他都会让那种有着周期性的沉默和涉及个人隐私的晦涩,时不时出来打断一下战争前沿独有的混乱感。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三个EOD的专业人员清早从他们那一片狼藉的帐篷中起身,在这个充满了敌意与危险的地方,瞪着几个被人抬回来的队友,他们身上鲜

血喷涌,不停地颤抖,就好像世界末日已经来临了,然后镜头一个停顿,没错,再伟大的战士,也是需要休息的,他们渴望着享受一下平和安静的时刻,比如说詹姆斯站在如画般的星空下的那组场景,在经历了重负荷的工作之后,他打电话给远在美国的女儿——这样的画面里面总能充满了美感和崇敬的气息,使得观众也能够随着这些EOD队员们一起从伤害中恢复过来,重新调整好心态,因为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又将是紧张、高强度作业的一天。”
自从美国经历了“9·11”的创伤之后,凯瑟琳· 毕格罗的作品就越来越具备那种充满了时事话题的政治调调,她说:“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和马德里……这些地方都受到过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而且世界的各个地方,尤其是首都城市,时时刻刻都在遭受着爆炸的威胁,几乎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你拿起报纸或打开电视,满眼都是一些爆炸所引发的浓烟以及毁灭性的打击,满地都是燃烧着的遇难者,还有尸体的残肢破败地散落在四周,甚至飞到了街道的对面,让你的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这已经变成了我们时代所特有的象征符号。所以我才决定执导《拆弹部队》,就是想通向大家介绍一下,有一群勇敢的男人正在着手处理这种时代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类似的主题本来就是世界大同且没有什么时间限制的,因为它关注的是:信任、兄弟情谊、忠诚以及荣誉。过去,拆弹专家都是工作在一个秘密的环境里的,在国家的机密文档中,他们都属于那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因为他们的工作在对抗恐怖主义的战斗当中,本来就是极富争议性的。”
影片的编剧马克·鲍尔也算是大有来头,可以说是这类时事话题的批判专家,凯瑟琳·毕格罗继续说:“鲍尔是一名新闻记者,曾经对美国军队中非常隐秘的爆破组做过精彩的跟踪报道。他所奉献出来的剧本,从专业技术角度出发,准确到了分毫不差的程度,十分具有可信性,他对EOD的描述,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都是有事实依据的。”
其实凯瑟琳·毕格罗并非那种善于煽风点火的刺头导演,她之所以想要制作这样一个故事,因为她觉得现在正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契机,毕格罗说:“我的电影与政治无关,当然我也没兴趣给政府说教……我只想通过一种能够记忆的方式,向那些勇敢无惧的EOD成员们致敬,他们所从事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工作。很多时候,他们都在我们与灾难、爆炸之间,竖立了一层惟一的保护屏障,难道我们不应该为此而感谢他们吗?”
所获奖项《拆弹部队》巅峰对决夺最佳影片 完胜《阿凡达》
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美国柯达剧院举行,此次奥斯卡第一次将分量最重奖项之一——最佳影片奖提名数由5部扩展为10部。在同获9项提名的大热门《阿凡达》,《拆弹部队》和黑马《无耻混蛋》的三军混战厮杀中,由凯萨琳•毕格罗执导的战争电影《拆弹部队》最终问鼎奥斯卡小金人,而这部影片150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也创下了奥斯卡奖有史以来最“便宜”的最佳影片纪录。
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揭晓 《拆弹部队》问鼎
当地时间12月14日,北京时间12月15日,第八届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简称"SFFCCA")正式揭晓,伊战题材的另类文艺片《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导演两项大奖。
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拆弹部队》横扫五奖
北京时间12月14日,第30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Boston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简称"BSFCA")正式揭晓。今年他们将最高荣誉授予伊战题材的另类文艺片《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该片还同时"买一送四"了最佳导演、男主角、摄影、剪辑,可谓实至名归的大赢家。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拆弹部队》傲视群雄
北京时间12月14日,《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在本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The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上表现突出,击败了派拉蒙(Paramount)的《悬而未决》(Up in the Air),拿下了最佳影片奖。该片的导演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也拿下了最佳导演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拆弹部队》继续驰骋
北京时间12月15日,第7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简称"NYFCCA")正式揭晓。今年NYFCCA的选择与西海岸的洛杉矶一致,都将最佳影片和导演两项大奖打包赠与凯萨琳·彼格洛执导的《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尤他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拆弹部队》
北京时间12月16日,在首回就选择《撞车》为最佳影片、去年又果敢扶正《蝙蝠侠:暗夜骑士》的"神奇风向标"奥斯汀影评人协会奖(Austi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简称"AFCAA")正式揭晓第五届的结果。《拆弹部队》获三项大奖。
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奖 《拆弹部队》登顶
12月16日,美国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The Las Vegas Film Critics)揭晓了今年塞拉利昂奖(Sierra Award)的最终结果,《拆弹部队》再次获誉,登顶最佳影片奖,并拿下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杰瑞米·雷纳)、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共计五项大奖。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揭晓 《拆弹部队》气势如虹
美国当地时间12月20日,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公布——《拆弹部队》摘取了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摄影、原著剧本等五项大奖,成为本届协会奖的最大赢家。
《拆弹部队》横扫金卫星奖
美国西部时间12月20日晚,由国际记者学会(The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主办的第14届金卫星奖(Annual Satellite Awards)在洛杉矶揭晓结果。年终颁奖季大热影片《拆弹部队》继续称霸,拿下剧情类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四项大奖,
时代周刊2009年十大最佳电影
《拆弹部队》将是第一部以一种极为精确的方法还原了美国军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真实经历的电影作品,我们都希望它能够展示出在CNN中看不到的一些新闻片断。
《拆弹部队》平分休斯敦影评协会奖
第三届休斯敦影评人协会奖正式揭晓今年的结果。伊战题材的另类文艺片《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一举夺得最佳影片、导演、摄影三项大奖。
桑塔巴巴拉电影节授予《拆弹部队》的凯萨琳·彼格洛年度导演奖和终身成就奖。
《拆弹部队》成为 英国电影学院奖 大赢家
北京时间2月22日(英国当地时间2月21),第6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各大奖项得主揭晓。最终,《拆弹部队》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和最佳剧本六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以《拆弹部队》在今年颁奖季受到的压倒性好评来看,它有可能创造奥斯卡的两大罕见现象:一是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出处,约有75%来自下半年公映的电影,而《拆弹部队》公映于今年6月26日,属于25%未被业内遗忘的超强电影之一;二是《拆弹部队》筹拍于2007年,早在2008年9月就杀进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当时未获任何奖项),如今在2010年角逐奥斯卡,时间跨度足以和横跨三年的《撞车》媲美。《拆弹部队》时长2小时10分钟,但这部用手摇摄影机拍摄的纪录风格电影,并不让人感到沉闷--几次拆弹场面层层递进,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窒息感,杰里米-雷纳在片中扮演了一个个性卓绝、业务极为精通的拆弹队长,有望争夺最佳男主角奖。更加分的是,影片背后所折射的伊拉克战争的话题,也在美国影评人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其叙事角度比两年前的《决战以拉谷》更具杀伤力。
另一个让好莱坞业界对此片产生巨大好感的,是该片拥有一个强大的女导演--曾在旧金山艺术学院进修电影专业的凯瑟琳-毕格罗,曾与《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有过一段婚姻,执导过由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世纪末暴潮》,西恩-潘主演的《魔鬼游戏》、哈里森-福特主演的《K19:寡妇制造者》,对男人戏可谓驾轻就熟。在拍摄这部令她事业走向顶峰的《拆弹部队》期间,科威特官方曾禁止剧组取景,毕格罗只能带领"部队"临时辗转到约旦首都阿曼进行拍摄,加上当时气候和环境恶劣,整个拍摄过程相当艰辛。《拆弹部队》不仅有可能让毕格罗成为继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之后,第二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美国女导演,甚至有可能成为第一位获得小金人的女性导演,刷新历史。
该片获得第82届奥斯卡奖的9项提名,其中包括了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在内的重要奖项提名,该片的导演更是奥斯卡奖设立以来第四位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女性导演。[3]
经典台词你喜欢这个,是吗?你喜欢玩所有的小动物填充玩具,你喜欢妈妈,爸爸和粘粘的果酱。你什么都知道,是吗?你知道吗?你会长大,现在你喜欢的东西可能会变得不再那么特别,你知道吗?就像盒子中的小丑,宝宝,你会发现,它只是一个铁皮罐和一个人偶,无论如何,你通过这些真正得到的东西是你真正的爱,也许当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只会留下一到两件东西,对我来说却只有一件。(之后James又重新返回战场)!
相关资讯《拆弹部队》奥斯卡大出风头 中国上映无期
《拆弹部队》在奥斯卡大出风头,但在中国引进上映暂时无期。昨日,中国电影团体公司新闻发言人翁立告诉记者,目前尚无人为这部电影报审、谈引进事宜。
翁立表示,这部电影的片方目前还没有同中影接触,在看片以前,对其引进远景他不做任何评论。
他先容,一部电影能否引进到国内,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中国观众口味、能否迎合中国市场需求,下一步才是报审、谈引进。“有些电影在国外得了奖,反响很好,但未必对中国观众的口味。比方笑剧,翻译过来后会失掉原来的趣味,那引进就没什么意思了,所以首先得过市场关”。
记者提到,去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后,很快得以在内地上映,为何《拆弹部队》不行?翁立笑起来,“那是片方积极啊,很快就组织看片、报审,《拆弹部队》的片方可没有什么消息”。
美国当地时间3月7日晚,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洛杉矶柯达剧院圆满落幕,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与前妻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上演最终对决,意外败下阵来——《拆弹部队》共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六项大奖,一雪金球奖落败之耻,而《阿凡达》只收获了三个可怜的技术奖项。
数月之间《阿凡达》全球票房突破20亿美元,原以为,卡梅隆的复出,会像他的电影《终结者》一样富有传奇色彩。全球观众期盼着3月7日“金色之夜”的来临,就好像期盼心中的英雄早一天说出“游戏结束吧,这里交给我了”一样霸气、帅气,谁曾想到,史上最华丽的电影却被由他前妻执导的《拆弹部队》拆掉了……不得不说,这便是好莱坞——并不是所有众望所归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它总是出乎意料、与众不同。
剧照






《拆弹部队》陷入"拉票门"第82届奥斯卡奖获奖热门《拆弹部队》曝出“拉票门”丑闻。日前,“拉票门”的当事人——《拆弹部队》的制片人尼古拉斯·夏蒂尔对自己的违规行为公开道歉。负责颁发奥斯卡奖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表示,将把对夏蒂尔的处罚措施保留到本周二下午5点,也就是奥斯卡奖投票截止时间之后。[6]
中国拆弹部队我们国家也有很多支精锐的‘拆弹部队’,而且我们拆弹的设备和水平与美国的‘拆弹部队’不相上下
从事拆弹工作就像是在“火山口”上作业。
作为报废销毁弹药的专职部队,这些年我们拆过不少炸弹。这些炸弹有的是在公共场所发现的不明爆炸物,有的是施工过程中挖出来的、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炮弹,有的是清理仓库时发现的废旧炮弹。每次去拆弹,我们还是头皮发麻,紧张得很。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每次拆弹,每个弹药的情况都不一样。每个弹药到我们手里之前,比如说,出厂、储存、保管、运输等等,在这些环节中,它有很多东西是不可知的,你不知道弹药它到底经历了什么,特别是近几年销毁从训练场上撤下来的弹。
我们的拆弹设备和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我们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备战备荒”,储备了太多的弹药。所以销毁弹药的量,与其它国家相比,相对要大一些,别的国家任务量好像没有我们这么大。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自己销毁不了,经常是把自己的弹送到国外去,让外国人帮助销毁。
我们国家大规模拆弹,也就是开始弹药销毁报废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因为这项工作刚刚起步,任务比较重,为了赶速度,许多程序不是那么规范,使用的拆弹机具基本上属于第一代,比较笨重,好多环节都是人工作业,最主要的是不知道隔离的重要性,没有实现人机隔离。再加上当时经验不足,所以出现了一些伤亡事故。尤其不应该的是,同样性质的事故在全军出现过多次。
近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在拆弹方面的水平还是提高得比较快。现在我们拆弹时,使用的是第二代机具,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了。针对不同的弹药,有不同的作业线,有不同的专业机具。比如说,要拆解大的炮弹,比如说后装炮弹、火箭弹,有大型的机具。要拆解小的,比如说子弹、手榴弹,用小的机具。现在我们的拆解部队大都有七八条生产线。目前,我们已经开始着手研制第三代的报废机具。可以这样讲,现在我们专业拆弹部队的设备、机械,在国际上应该算走在前面了。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我们拆毁危险炮弹时,尤其是那些带引信、弹力引信的炮弹时,已经实现了人机完全隔离。我们工作站所在的那个大院子,本身就是能抗击爆炸的,院子里面又建了很多专门的抗爆室。这些房间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墙,非常坚固。每个抗爆室的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卸爆空间,非常空旷,完全可以消化炮弹爆炸的冲击波。拆解人员在抗爆室作业时,有一个窗口,从窗口把炮弹输送进去以后,我们就通过监视器看着里边的操作情况。如果里边发生意外,我们这边就可以停机。而且每次销毁弹药都是限量,每一次只销毁一发弹,这一发炮弹拆了或者爆炸以后,只有一发弹的爆炸威力,不会有太大影响。各个方向的承受能力都是计算过的,绝对安全。现在,绝不允许工作人员面对面拆弹,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人员的安全了。
当然,前些年,在运输和报废销毁弹药的过程中,我国也发生过一些事故。对此,我们拆弹部队多次进行过警示教育。前些天,我还专门看了一下美国拍的电影《拆弹部队》,希望能借鉴他们的一些经验做法。虽然,我们从事的拆弹工作和他们不太一样,他们是在危机四伏的伊拉克战场上,而我们是在和平宁静的中国,但是,拆弹工作都一样充满了风险,拆弹部队都需要一种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和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
现在,我和战友们的安全意识空前提高。目前,在我们拆弹部队,报废销毁的流程制定得特别详细,在销毁现场设置了很多摄像装置,每完成一次任务,都要进行严格讲评。近几年来,我们每年都要完成上千吨弹药的销毁任务,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