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龙潭

概述
境域位置。龙潭镇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边缘,地处北纬29°27′,东经107°07′。东邻同乐乡,西邻明家乡,南接南川市冷水关乡,北接青羊镇,镇政府驻地东北距涪陵主城区57公里,南距南川市43公里,西距重庆155公里。有涪(陵)南(川)路,龙(潭)新(村)路,龙(潭)明(家)路横穿集镇而过,城镇面积1.5平方公里。幅员面积80.54平方公里,出境公路三条,按三级公路标准硬化,是明家乡、新村乡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坪上区域的物流、医疗、文化中心。
历史沿革。清代名为龙潭子场,因流经场边的溪河在此拐湾迭流,形成一深水潭,传说潭壁龙洞中藏有蛟龙而得名。清末置龙潭乡。民国20年置为龙潭镇,24年复改为乡,未久复为镇。31年分置崇兴乡后一直设为乡。1953年分置出大同、共和、五星3个乡,1955年归并。1962年由龙潭公社分置大同公社。1981年更名为龙潭坝公社。1985年3月撤乡置为龙潭镇。1992年7月撤区并乡,新村乡、大同乡合并于龙潭镇,时值34个村,212个农业社,10079户,41291人(非农业人口391)。1998年12月复置新村乡。2004年底镇辖13个自然村,2个居委,64个农业社,20个居民小组,8939户,31974人(非农业人口2322人)。镇驻地在龙潭镇建设西路11号(洞青堡)。
自然环境。镇域在城区西南部,属坪上低山带坝区,以平坝低山为主,平坝面积占69%,山区、缓丘占31%。低点在镇驻地南面万众村双碑新桥滩,海拔665.7米,东西面万众村凤翔寺928.8米;西面万寿村青龙山寨834米,北面石垭村荒岚垭852.2米。镇驻地海拔670米。中部平坝浅丘,地貌呈盆状,东、西、北森林茂密,有大小水库7座,山坪塘145口,婉如镶嵌明珠。平坝农田绵延,小溪河蜿蜒穿行,土地肥沃,山水秀美,素有“渔米之乡”的美喻。
气候。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7.7℃,最热7月平均气温29.5℃,极低气温2℃。1995年7月24日,日降雨达105毫米,镇驻地人民桥漫水1.4米,万亩良田水淹,损失1000余万元。
水资源。蕴藏总量2200万立方米,可开发量1210万立方米,发电量1050立方米。可用农灌用水130万立方米,生产生活用水30万立方米。
地质。页岩、砂岩混合浅丘地貌发育,红棕紫泥和棕柴油泥为主。
二、名胜古迹及地方特产
万天宫。建于康熙年间,解放前系中国道教场所,位于镇驻地500米,龙潭河畔,占地668平方米。解放后被毁,先后用作供销社仓库、屠宰场、榨油房、酒厂等。2000年8月,经涪陵区佛教协会批准得以恢复,更名为凤翔寺。常有僧人念经,香客拜佛,佛教信徒常出于此。
河鲁题刻。系著名数学家何鲁于1943年为当时的龙潭学子梁文纯旧居所题楹联,位于龙潭镇中心卫生院。上联“拓地作名园几树红梅添诗意”,下联“临泊成胜景一湾绿水护草堂”,横批“居之安”。行楷遒劲,被列入区级文物保护。
狮子嘴岩墓群。建于东汉,位于新乐村西南1.3公里,共有25座,分布在长200米,宽70米,距山脚10米岩石上。此墓群坐北向南,长方墓石,弧形顶。是涪陵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较好。
另外,镇境内还有观音阁、群乐宫、大堂寺、仙人崖石刻等名胜古迹29处。
地方特产。龙潭大米闻名于周边10多个县市、区,“龙潭牌”大米独占市场,究其原由:亚热带气候,海拔600—800米,四季分明,阳光充沛,雨水充足,多为山地、丘陵、平坝、河漫滩阶地,山丘森林茂密,丘间农田延绵,小溪蜿蜒穿行,大小水库镶嵌其间,土地肥沃,无工业污染的地理环境优势而出名。
龙潭大米清洁卫生、外观油浸、入口清香、口感滋润、营养丰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2002年、2003年注册认可,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于2002年授予龙潭大米为“放心米”。入选《中国名优产品》,2004年获“中国著名畅销品牌”荣誉称号。
三、农业经济
龙潭镇是典型的粮猪型经济,属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稻谷,龙潭牌大米享誉四方,素有“米粮仓”之称,现有耕地面积34345亩,其中田28468亩,土4877亩,有效灌溉面积12418亩,林地2818公倾,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1986年粮食产量为19045吨,经济收入548.63万元,人均纯收入186元,2004年粮食产量17343吨,经济收入8148.25万元,农业总产值5753万元,人均纯收入2309元,经济收入是1986年的14.8倍,人均纯收入是1986年的12.4倍,增加了2123元。
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
蚕桑年产。发展历史悠久,2004年栽桑2271亩,产蚕34吨,产值37.5万元。
榨菜生产。200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面积6000亩青菜头产量8000吨,产值160万元,特别是2003年华飞榨菜厂在龙潭落户,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苎麻生产。2002年苎麻种植面积1800亩,2004年新增面积1061亩,共有苎麻面积2553亩,产麻120吨,产值98.5万元,5亩以上苎麻大户100户,拥有剥麻机134台。
优质稻生产。2003年发展1.5万亩,2004年优质稻面积2万亩。
畜牧业。畜产品在全区位列榜首,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最大,2004年全镇出栏生猪36200头,比1986年增长了1.8倍,比2000年增长了49%,出栏家禽63.4万只,比2000年增长了48%。龙潭众志粮油公司投入500万元,成立了龙潭生猪产业协会, 2004年蓄牧业产值3199万。
农业综合开发。2003年,龙潭镇在义合、龙腾等村启动了农业综合开发一期工程1000亩。2004年在义和等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二期工程2000亩。上级共投入资金135万元,解决了3000亩耕地的排灌问题,受益农户达720户,2500人。2005年三期工程正在大同、万众等村实施,工程1000亩。
劳务。2004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7285人,其中区外转移人数达4520人,实现劳务创收2225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支柱。
林业。森林面积2801.1公倾,比1987年增加了805.1公倾,天然林面积2647.1公倾。2004年森林覆盖率35.4%,比1987年增加了10.1%。镇内有马尾松、杂竹等14类树种,马尾松占98.9%。马尾松古树在150年以上有12棵。野生动物有青蛙、蛇、猫头鹰等11种。
水利。各种水利工程有171处,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坪塘145口,提灌站18座。场镇饮水工程1处,日供水达600吨。水利工程蓄水773立方米,有效地灌溉面积10170亩。共和渔场,始建于1979年,年产水花鱼种800万,寸片鱼20万尾。
四、乡镇企业
1986年龙潭乡村企业23个,村级以下的472个,从业人员乡村两级352人,固定资产220万元,总收入410万元,利润3.36万元。2000年镇级企业9个,从业人员191人,村级以下388个,从业人员664人,总产值990万元。2004年乡镇企业经营收入4193万元,总产值3644万元,利润71万元。2004年企业收入比1986年增加3234万元,是1986年的8.9 倍,总产值比1986年增加3211万元,是1986年的9.4 倍,利润总额比1986年增长了67.64 万元,是1986年的21.1倍,2004年全镇已招商引资1000万元。
五、财政税收
1986年财政收入35.9万元。1992年241.2万元。2001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51.4万元,人均减负为18.36元。2003年中央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2004年财政收入191.2万元,农业税降低税率一个百分点,人均减负6元。2005年免征全部农业税。
六、金融
农业银行。1986年存款余额为413万元,贷款余额为1146万元,利润19万元,2004年存款余款为7196万元,贷款为31万元,利润为58万元,是1986年17.4倍,2.7%、305%。
信用社。2004年各项存款1.0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2.13亿元,各项贷款1.14亿元,实现利润222.2万元,比1999年分别净增1.09亿元,5012万,189.8万元,增长104.8%。78.5%.585%各项业务指标在当地金融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保险。龙潭中心保险所始建于1984年6月, 2002年至2004年连续3年,保费收入突破400万元,2005年实现保费收入2500万元,承保人数达4万人次,共计理赔546万元。
七、学校教育
1994年镇教办创办初中教学实验班,1996年成立龙潭镇中学,2000年升格为重庆市涪陵区第十七中学校。当年秋期招第一届高中新生81人。私立办学始建于1999年秋期,当时称新星幼儿园,现名龙潭新星小学,有学生800余人,教育职工42人。今镇有高完中1所(涪陵第十七中学校),小学4所(含镇中心校、一校、二校、社会力量办学),镇中心幼儿园1所。全镇在校学生6624人(其中高中630人,初中1983人,小学3598人,幼儿园人数413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5所。全镇在岗教师296人,镇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60.12%,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100%,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9.4%,幼儿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100%,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专任教师合格率为100%。 2005年高考居全区同类学校第一名,初中毕业考试成绩居全区同类学校第三名。
涪陵十七中学有教职工130人,教学班40个,学生2609人,其中初中28个班,学生1983人,高中12个班,学生630人,办学9年来,学校实现了上规模、进档次的目标,培养了7届初中,3届高中,初中毕业升中师中专300余人,升重点高中400余人,其他高中1000余人,升大学200余人,学校历届初中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各项指标居全区同类学校前茅,2003年首届高中毕业,高考一炮打响,参加高考54人,录取率为94.4%。学校多次获上级有关教育教学 目标考核、师德师风队伍建设、学生竞赛、教师论文、艺术体育等多项奖励。
八、卫生事业
镇中心卫生院是一级甲等中心卫生院,市级规范化卫生院。占地14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开放病床位40张,观察病床6张,医院共有职工90人。在职医务人员64人。村卫生室10个,22名乡村医生。龙潭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2年6月,现有固定资产600多万元。
九、文化、体育、广播电视
2001年被区文体局评为标准文化站,先进文化乡镇。2003年获得重庆市亿万农民健身乡镇的骄人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周先进单位。
民间文化丰富多彩。1998年4月成立了八盘锣鼓队和川剧座唱队。1999年1月成立了民间乐队,2000年元月组成龙舞队,2001年成立老年健身腰鼓队,2002年10月成立民间乐队协会。镇里机关、团体、节日庆典、群众操办红白喜事、民间文化锣鼓乐队粉墨登场,不亦乐乎,好不快哉。群众文化、体育娱乐市场空前繁荣。镇内有溜冰场2个、台球室5家、棋牌室20余家,老年、青年、妇女团队。职工活动室10余家,印刷企业1家,娱乐家所5家,音、体、美各类协会7个,民间乐队8个。
2005年已全部取消了原有线电视网,输送宽网信号,现有宽网用户2500台,入户率达30%,安装数字电视2户,实现数字电视零的突破。可收看30余套节目,龙潭人可以足不出户能晓天下事,可办远近事。
十、人口和计划生育
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于70年代中期。现有职工5人,内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2003年2月实行计生手术免费服务,5月进入微机管理。7月启用指纹考勤应用系统,计划生育孕环情况管理整体水平提升。2002年、2003年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0%以上,综合节育率稳定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6年的19.85%下降到2004年的1.00%。综合节育率为95.8%。2005年实施计生扶助奖励政策76人。
十一、社会事务
龙潭镇于1958年的下半年就成立了福利院。2003年政府新修利院一幢,总面积2000平方米。今镇五保对象85人,优抚安置对象268人。婚姻登记从2005年7月1日起,全区设立5个婚姻登记站,龙潭镇是五个婚姻登记站之一,承办龙潭镇、新村乡、明家乡、同乐乡、巨宝乡范围内婚姻登记工作。
十二、集镇建设
解放前只有两条人字形石板街道,长347米。1982年建成建设南路、西路450米;1994年建成建设北路、育才路470米;1990年后发展建成交通路、滨河路820米。2003年建成金龙大道1480米,属泥结石路面。
1949年,场区面积0.2平方公里;1985年发展到1.0平方公里,2004年发展到1.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83789平方米。各类建筑各有千秋特色,形成山水、园林与建筑的协调发展。
集镇常住非农业户口2322人,常住人口8000余人。是重庆市100个中心镇建设之一。物资集散辐射半径约15公里。龙潭镇历来是每逢3、6、9为场镇赶场,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8月起更改为每逢2、4、6、8、10为场镇赶集日。
场镇街道12条,全长5.02公里。人民路(老街),原工商所至电影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两条呈人字形的石板街道:正街长162米,宽12米,岔街长185米。1982年将正街硬化为三合土面,街道两边房屋大部分为土木结构。走廊式凉亭,遮日避雨,前铺后院,具有涪陵西南片区市场特色。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原样。建设东路,人民桥头至粮油大厦,建于1989年,长500米,宽16米。建设南路,原工商所至群乐砖厂,建于1982年,长200米,宽16米。建设西路,人们桥头至洞青堡,建于1982年,长250米,宽16米。建设北路,卫生院门诊部至住院部,建于1994年,长220米,宽15米。上述4条路均为龙潭镇黄金路,是进入龙潭场的必由路,也是商贸流通最繁荣的路。育才路,2005年更名为学苑路,物资站至十七中学,建于1994年,长250米,宽16米。育才路后街,畜牧站至林业站,建于1997年,长70米,宽11米。交通路,永乐桥至陈子榜,建于1996年,长300米,宽17米。滨河南路,供销社至人民二桥,建于2002年,长450米,宽16米。金龙路,人们二桥至杨氏桥,建于2003年,长1480米,宽20米,泥结石路面。兴业路,酒厂至河边,建于2000年,长120米,宽13米。滨河北路,卫生院住院部至枯井,始建于2002年,长1000米,宽12米(正在建设中)。目前,场镇有彩砖人行道6000平方米,新拓宽20米,长1.48公里的泥结石路面1条,公厕4座,临时垃圾转运池7个;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综合集贸市场1个;场镇路灯31盏;绿化行道树201株;35千伏变电站1个;日供水4000吨的水厂1个;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电视宽带信息网络用户1000余户,可容纳100余人的老年公寓1所;师生达320人的民办小学1所;师生达1943人的中心校和330人的中心幼儿园1所;40个教学班次的涪陵十七中学座落于集镇中心。
十三、交通通讯
交通。镇1956年通公路,四级路(涪南路),该路于2000年拓宽硬化。至2004年末,境内15个村(居)委会,84个社全部都通了公路,80%以上农户门前已修通公路,镇境内公路总长144公里。其中村道118公里,县道22公里,乡道4公里。从2000年开始,实施公路拓宽改造和硬化工程,至2004年末,镇境内水泥公路20公里。实现了路好、车畅通。不但往返涪陵、南川及周边场镇,甚至重庆市主城区 ,均可朝发夕归。客运站每天发往市内客车达45班次,每逢传统节日还有开往广州、深圳的直达班车。全镇总计有私家农用车122辆,95%以上农户的农用物质都是用车运到家门。有长安车34辆,摩托车205辆,客车21辆。场镇120多辆人力三轮车常年载人载物,出入集镇大街小巷,给镇内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通讯。镇境内民国21年(1933年)始通电话,当时设总机一部,话机4部。由于各种原因,至20世纪80年代末全镇仅有话机59余部。1998年开通了程控电话,几经发展,至2004年末全镇100%村、社通电话,拥有固定电话2500门,移动电话3700部。
考察龙潭的发展变化,我们不难看出,龙潭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远大,各项事业处于繁荣时期,我们深信有党的好政策,有勤劳智慧的龙潭人民,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龙潭一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一、基本情况龙潭镇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距主城区60公里,东接同乐乡,南接新村乡,北邻明家乡。涪龙路及龙潭河横贯全境,县乡道路全部硬化,交通便捷,它是邻近乡镇的物资集散地,同时也是龙潭片区的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区位优势相对突出,全镇幅员面积8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万亩。镇辖15个行政村,8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1974人,其中城镇人口9610。2004年农业总产值575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644万元,粮食产量1.7万吨,本级财政收入19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09元,是一个典型的粮猪“二元经济结构”的农业大镇。
龙潭镇地处涪陵区后山坪目地区,海拔650—800米,地貌以平坝为主,兼缓丘;地壤以红棕紫色泥和棕紫色泥为主的冲积型水稻土呈略酸性。主产优质水稻,是重庆市少有的生态农业种植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喻。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雨1038—1300mm,日照时数1167—1656小时,年积温5200—6000℃,空气相对湿度79。
二、农业状况
近年来,龙潭镇农业结构调整初具成效,优质稻种植从去年的0.4万亩到现在的1.5万亩,发展迅猛。2003年无公害水稻示范种植40亩,喜获成功。种植蚕桑3000亩,苎麻1700亩,经果林800亩。有小型水库(龙桥)2座,小二型水库5座,山坪塘124口,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粮食常年产量1.7万吨。生猪常年出栏3.6万头左右,小家禽70万只,畜牧产值达3100万元。2004年已涌现生猪大户15户,年出栏500头以3户。
三、小城镇建设
龙潭镇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100个中心镇之一,也是涪陵区4个小城镇建设之一。《场镇建设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审批,规划期限2020年,城镇面积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5—7万人。
目前,城镇建设较为完善,有现代的通讯网络,有休闲购物的滨河小区,有子女就读的龙潭小学、涪陵十七中学。有甲等一级卫生院1个,有“农、工、贸”一体的龙潭众志批发市场。城镇建设突飞猛进,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由龙潭众志公司开发的滨河小区已投入使用,开发土地面积26万平方米,2003年规划城镇面积10万平方米。2004年涪陵榨菜集团公司协议开发2—6万平方米,现基础工程已完工,可望2005年实现半成品精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