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熙
李晋熙(1849~1910年),字春卿,号芸友,海康县白沙镇邦塘村人。童年时就表现出聪明卓识,过目不忘。同治二年(1863年),15岁入馆当附生。同治九年(1870年)乡试已拟录为举人,后因对策里写错一字被屈入副榜。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试举人,十六年成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散馆后,授工部主事,充任则例馆纂修,补虞衡司主事,记名候缺,待命知府,留任农工商部主事。由于平生讲究气节,不喜欢趋炎附势,故在水曹主稿十余年也得不到提升。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王朝与日方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求和,晋熙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非常气愤,作诗寄予感慨。以后,朝野议论变法,康有为邀他参加上万言书,却又不肯参与。到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光绪西奔,京师臣民纷纷逃窜,而他却死守原职留在京城不走。后朝中参议曾习经等人,记其事迹,申请列入国史孝友传。
宣统二年(1910年),谒选得滁洲知州。任职通知刚到,而母亲病故的噩耗传来,他就匆匆返回家奔丧。他早年丧父,对母亲十分孝顺。回家后由于过度悲伤,又办丧操劳,不久染疾辞世,年61岁。
晋熙在京师任职时,常把所得薪俸购买图书,多至数万卷。文词诗赋,兼擅其长,举人陈乔森对他的评价尤高,称为“奇俊不可及”。他的著作很多,但大多失散,留世有《漉云斋诗存》四卷、《漉云斋集句》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