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叔敖为楚令尹
原文孙叔敖①为楚令尹②,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③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④。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⑤,使臣受吏民之垢⑥,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⑦?”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⑧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⑨曰:“敬受命⑩,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
注释1。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二度为楚相,有贤名。
2。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3。老父:老人,下文中“父”,即此老人。
4。吊:慰问,吊唁。
5。不肖:品行不好。
6。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7。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
8。去:离开
9。擅权:擅弄职权。
10。恶:厌恶
11。再拜:拜了两拜,表示礼节的之隆重。
12。敬受命:聆听您的教训。
译文孙叔敖担任楚国的令尹,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慰问,莫非有什么要说的么?”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的人,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下;官职越大,欲望越要更少;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相关练习1.文中“衣粗衣”中,前一个“衣”作动词,释为“穿”,后一个“衣”作名词,释为“衣服”。请找出用法与此相似的词句。
答:“冠白冠”,第一个“冠”为动词,意为“戴”;后一个“冠”为名词,意为“帽子”。
2.从上文可知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纳谏,虚怀若谷,虚心请教,爱国爱民。
3.“老夫”提醒孙叔敖要治理好国家应当那几个方面的事情?
答:“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相关链接《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西汉时经学家,文学家,目录学家,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
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