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锡田
秦锡田(1861~1940),字君谷,号砚畦,晚号适庵,别署信天翁。陈行乡人,荣光长子。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与弟锡圭同科中举。次年,会试不第。1900年捐官为内阁中书。越二年,改官湖北候补同知,充癸卯科湖北乡试同考,继管湖北省丰备仓。父丧归里,不再出仕。
平生致力于教育公益事业。1879年(光绪五年)入县学后,辗转三林、周浦、召楼、县城等地处馆。主张教育救国,认为“盖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工战,以商战,实则无不以学战。”“由小学以至大中学,由一校以至数十百校,扩而大之,进而上之。学校如林,人材蔚起,于以保主权,抗外力,崇实业,裕生计。”归田之年,协助杨斯盛创办浦东中学,任学校学务、财政经理员,后任监督、校董20余年。为陈行、杨思、三林3乡教育事业出力尤多。1902年承父命与赵履福等改三林书院为学堂,父殁后继任学堂总教习,后又历任3乡学董、3乡学校联合会长、高小校长,任三林学校校董会主席直至逝世。先后在陈行兴办正本女子学堂、本立小学,在3乡分设7所初等小学,筹建50余间高小校舍,募建三林学校20周年纪念堂,建职业中学校舍。三林学校校产,除3乡人士捐田外,有上海城隍庙、“小世界”等处房地产,觊觎者甚多,锡田力排众议,苦心维护。办教育以切实致用为宗旨,造就众多三乡子弟。1906年充上海劝学所学董、学务审查长。提出“根本之计在兴农学,以新法耕植,遣农家子弟留学外国习农科技术,归设农业学堂造就人才”,又认为“吾乡商业衰,商场风气朴。识远度量宏,须有计然略”,于是,拟改三林学校为中华农业学校,开办农业中学预科。1931年(民国20年),又创设三林初级商科职业学校。对地方公益事业,晚年更为专注。1921年起,历任上海县公款公产管理处总董、处长、主任,上海慈善团常务董事,同仁辅元堂、普益习艺所主任、上海游民习勤所、上海残疾院、公立上海医院、邑庙董事会等董事长。早在1906年,锡田于陈行乡题桥创办课勤院,前后5年,收容500余人,“教以一艺,俾谋生计”。1927年,又创办上海游民习勤所,实为课勤院的继续,至1936年,习勤所先后收容800余人。
锡田在官在野,均体恤民困,俗守“清、勤、慎”。管理湖北丰备仓,亲自收发,杜绝浮收克减,施赈严禁米中羼水。1906年,上书知府戚扬,请弛米禁,取消用护照购米规定,以绝垄断。宣统年间,先后当选为江苏咨议局议员、临时参议会议员,建议裁撤缉私、巡盐各营;整顿契税,禁止浮收,清查荒田;举发沪海道蔡乃煌贩地给外国人,侵蚀学户。民国以后,先后当选为县议事会议员、参事会参事员、江苏省议会议员。1914年,上书巡按使请禁米出口,以免有害民食。1917年,出席省议会建议剔除验契积弊,忙漕征费不加附税。1921年,力争前护军使何丰林归还强行提去的县积谷款本息银14万余元。1932年,在浦东同乡会上执笔呈国民政府行政院反对漕粮加价。1935年,致书前江苏省主席钮永建,提出“上海县税捐綦重,难负水巡支出,政府轻徭薄赋实为实际之救民,水巡应缓办。”
对吴地水利、地方史志等学,继承家学,有深刻研究。著《松江水利说》,主张“黄浦各支港于港口筑堤建闸,设水门节水量,使浑潮不入支港淤塞”。1935年,在浦东同乡会会议上提出整理黄浦水道案,据历史资料分析黄浦江两岸坍涨情况,主张应加疏浚,全面整治。曾受聘为吴淤江水利协会太湖流域防灾会议事员、江浙水利协会研究员、江南水利局顾问。1920年,与姚文楠纂修《民国江南水利志》10卷,辑《河工志》5卷,助父荣光校勘《晋书》,积研究心得,撰《补<晋书>王侯表》、《补<晋书>异姓封爵表》、《补<晋书>僭国年表》,后均收入开明书店版《二十五史补编》。另有《<晋书>补注》24卷,未刊。1914年,受聘为上海县修志局分纂,编修《上海县续志》。又助姚文楠纂民国《上海县志)。1923年,受聘为民国《南汇县续志》总纂,另著有《享帚录》八卷、《享帚续录》(由《适庵文稿、吟稿》辑成)等,编《梓乡丛录》、《上海掌故录》。唐文治作传,谓“先生所著书,志在扶植世道,非苟作也。”1940年3月16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