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台古文化遗址
霸王台古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城东南25公里的张集乡霸王台村,它与龙王台古文化遗址隔水相望,距东南角的三河岔(出土石斧、石凿等地)1.5公里,距裴东岗类型文化的石磨盘出土地约2公里。此地历史悠久,相传甚多,如“古台子”、“神农台”、“祖先台”,延续至今传说最多者通称“霸王台”。清乾隆七年(1743年)石刻“光州十景”中有霸王荒台的诗曰:“萧条路柳色苍苍,此日登台恨转长”。
遗址,南靠层峦叠嶂的大别山北麓,属丘陵垄岗地带,北接平畴千里的平原,地势起伏,南高北低,中南部有三条泥河,分别由江家集乡和商城入境,至乡北部汇流入春河,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我们的祖先用自己勤劳的双方、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灿烂的古文化。
遗址高出地面3-5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约560米,东西宽约470米。该遗址是1955年发现的,1978年、1985年又相继进行了两次文物普查,地面散存汉代陶片甚多。大都是夹砂褐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等陶系,器形有鬲、鼎、盆、甑、壶等,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锯齿纹、斜线纹、附加堆纹,在距地表2米处曾发现薄如蛋壳的黑陶片,型若壶罐;距地表4米处发现桔黄色和灰黑色陶片,胎质松散,薄厚不均,火候太低,有手触即破之感。这些陶片中很难找到器型,大多为素面,但也杂有网格纹、篾纹、手掐纹。在整体遗址的中下层内涵丰厚,大致有长足鬲、实心长鼎足、豆、盆,多为夹砂红陶,尚未见轮制的痕迹;石器中多为石斧、石凿、石箭头、石锛等磨制光滑细腻。其中有些石斧为梯形,长形石凿,偏厚近似三角型,刃部短而斜直。1981年9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安志敏(研究员),带研究生在该遗址考察时,发现灰坑三个,内涵兽骨、狗骨、破碎陶罐、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遗址东南部的断壁处发现大面积的蚌壳残骸及鱼网坠。
潢川县人民委员会(61)会文字第3号文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1986)111号文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遵照河南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划定保护范围”的规定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树立了“标志”,成立了县、乡、村三级保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