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隶舞
皂隶舞,福建莆田民间迎神赛会,在“神驾”之前,以八人扮皂隶,俗称“八班”,作四对而行,在行进中,每对在左方的将右手齐腰向后弯曲,左手持木棍伸出头上,将身向内一摆;在右方者则将左手齐腰向后弯曲,右手持木棍伸出头上,将身向内一摆;摆时两人相对而视,喊“扬威耀武”,接着两人又成背对背,在左方的将右手抵达左手,左手换右手,身向外一摆而喊;在右方的将左手换成右手,右手换左手,身向外一摆而喊。全队就这样且行且摆且喊,约二三十步而止,算是舞了一次,以后可反复多次,舞姿显得粗犷有力。此舞源于何时无考,清代至民国时期境内较为风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在乡村元宵节间出现,60~70年代被禁止,80~90年代初,在农村中又再出现。

皂隶舞概论
莆仙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它和民间音乐一样,保持百戏许多痕迹,并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就表演性质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戏曲舞蹈诸类。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地方特色鲜明,表现兴化人民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也反映当时风情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群众喜爱。
流传在莆仙民间的“皂隶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除邪”的踏舞,古称“乡人傩”。它源于远古崇神傩舞,也称八班舞,表演驱邪捉鬼动作,以表神灵下凡驱除邪气,保佑一方平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灵川的皂隶舞,表演者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队伍前面,每逢人多处就表演:两人一对,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抑扬顿挫尽显原始舞蹈单纯古朴,成为出游队伍最显眼文化符号。而在仙游枫亭,每年“六乡”“朱赛”等地出游,神驾前也扮有一队皂隶,成对而行。他们动作整齐粗犷,舞姿原始奇特,阵容严肃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