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月洋坡
地名:月洋坡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月塘乡月洋坡。
月洋坡在莆田新文公路(省道202)与沁峤公路(省道201)交汇的地方,莆田支线的高速路出口也在这里。不过官方的地名已经不叫月洋坡,而叫月埔。
过去月洋坡有个月埔粮站,到那里用粮食供应证或粮票买粮食的人很多,月埔粮站的门口就是202省道,从莆田到文甲(湄洲岛)的班车经过这里。新文公路修建时改线,没有经过月埔粮站门口。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附近的公路两旁有好几个灰窑,就是用海底的贝壳烧成白石灰,建筑用的。当时,那里的灰窑、墙壁上随处可见用白灰蘸水写的白色大字“月洋坡灰窑”、“月洋坡白灰出售”等等用以招揽生意的像现在广告一样的文字,路过这里,无论是坐班车、骑脚踏车还是步行的人们,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月洋坡”。
月洋坡曾经与霞塘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取月洋坡的“月”字、霞塘的“塘”字叫“月塘大队”,现在分开了,成立两个行政村,霞塘的叫“霞塘村”,月洋坡的并没有叫“月洋坡村”而是沿用原来月埔粮站的叫“月埔村”(1928年11月在月洋坡成立莆禧半岛地区第一个地下党组织)。
在月洋坡南边有一个双冠山也是这样,皇冠、加冠大家都知道,就是头顶上的东西,双冠山莆田话会说,可写不出来,就取其意把双冠山写成“双髻山”;写双髻山又嫌“髻”笔画太多老写错,加上“髻”与“冠”莆田话的发音完全不同,所以把髻字的下部吉拿出来,用形似加音似的方法,又把双冠山写成“双告山”、“双靠山”。在双冠山与西园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时,取双冠山的“双”字、西园的“园”字叫“双园大队”,现在已经分开成立两个行政村。
月洋坡东边的蚮砺也是这样,蚮,就是牡蛎、海蛎;砺,砺石、磨砺,大家都知道。蚮砺后面有一座山,叫砺山,蚮砺前面是平海湾、莆田人也叫前海,海中盛产海蛎、莆田人也叫蚮,用石头块磊搭架空在海水中养殖。蚮砺,凭莆田话发音被写成“蚮前”,当时的蚮前大队、蚮前村即是,只是不久前乡镇办公室用电脑打字发会议通知,打不出“蚮”字(至今也只有用微软拼音输入法才能打出这个“蚮”字),所以才把“蚮前”用同音字改成“岱前”,现在的岱前村即是。
还有一个情况是,紧邻蚮砺的砺山,大部分是郭姓人家,前几年有祖籍地的回族按照族谱记载找来,要求改为回族,族谱记载这一支迁往“蚮砺”,而蚮砺后面的砺山山顶的产权却是属于砺山的,砺山盛产名贵的黑石,是工艺加工的好材料,开采之初曾经发生岱前村与砺山村因山头权益争议,根据这一情况,其族谱记载“迁往蚮砺”是对的。后来砺山人考虑,改为回族虽然可以享受少数民族各种优惠待遇,但必须得按回民的生活习惯生活,周围又都是汉族,不方便,麻烦,所以就坚持汉族,没有改为回族。
月塘这个名称还在用,月塘乡即是。
月洋坡,夜色降临,月牙在天边高高地挂着,刚刚插上水稻秧苗的田野里,微风徐徐,青蛙跳动,波动的水田上面反射出点点月光,波光粼粼;匆匆赶路的人们从坡上经过,看到月光下的水田,听着蛙声一片,路也明了,心也明了。啊,月洋坡,美丽的月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