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
邶风 :诗经国风中的内容
经前人考定,邶、鄘(yóng)、卫都是卫国的诗。《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歌唱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卫三个地方(注①),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庚叛乱。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接着又合并三地为卫(注②),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公时,更加腐败不堪。公元前六六○年为狄人所灭。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议论纷纷(注③),没有定论。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但是这一说法仍有疑问。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只是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1]司马迁在《史记》的《鲁周公世家》与《卫康叔世家》中,只说到派管叔、蔡叔监督武庚禄父,未提及霍叔。同时周公镇压武庚叛乱以后,也只说“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本文主要采用郑玄《诗谱序》的说法,与《史记》略有出入。
关于邶、鄘的地望,王国维《北伯鼎跋》中根据北伯诸器出土于河北涞水张家洼,认为北即邶,邶国就是燕国,鄘则是鲁国。(《观堂集林》卷十八)录于此以备考。
[2]关于邶、鄘两地是周公连同卫地一次封给康叔的,还是后来康叔的子孙侵夺的,历来记载有分歧,又没有其他材料可资证。
[3]方玉润说:“惟邶鄘地既入卫,诗多卫诗,而犹系其故国之名,且编之于卫国之前,《序》与《传》都莫名其故。或谓其诗所得之地而存之;或谓其声之异而存之;或谓以寓存亡继绝之心。……愚谓邶自有诗,特无可考,故难征实,诸家又泥古《序》,篇篇以卫事实之,致令邶诗无一存焉。”(见《诗经原始》卷三)
邶、鄘、卫三诗大部分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的诗居多数。
包括: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
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
二子乘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