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7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

李沆

李沆(九四七~一○○四),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雍熙三年(九八六),知制诰。四年,迁职方员外郎、翰林学士。淳化三年(九九二),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出知河南府,俄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真宗咸平初,自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初年改中书侍郎,又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景德元年卒,年五十八。谥文靖。《宋史》卷二八二有传。

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文学上,以继承韩愈、柳宗元自许,倡导古文运动。有《河东先生集》。

李沆担任宰相时,从来不向皇帝上密奏。有一次,宋真宗问李沆:“大臣们人人都有密奏,爱卿独无,这是为什么呢?”李沆回答:“我当宰相,公事就在朝廷公开奏对,还用密奏干什么呢?凡是密奏,不是诬陷别人,就是对上献媚,我一向厌恶这种做法,怎么能去效仿呢?”

摘录宋史原文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改中书侍郎。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加宰相衔的节度使),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指宰相)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奏,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 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沉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搜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

(《宋史·李沆传》)

李文靖公诗词录伏睹禁林新成盛事辄思歌咏不避荒芜上李学士

禁庭多士列华簪,严乐辉光冠古今。

御笔腾骧题玉署,宸章照耀咏辞林。

虚堂挂后传千载,翠琰刊成直万金。

振复文明知对作,尊崇儒术见天心。

增修一院烟霞丽,曲宴群英雨露深。

自我昌朝为盛事,鳌山清峻重难寻。

贡院销宿闻吕员外使高丽赠徐骑省圣化今无外,征途莫惮赊。

扬帆箕子国,驻节管宁家。

去伴千年鹤,归逢八月槎。

离情恨华省,持此待疏麻。

题六和塔

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