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场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概况天场乡古称“天赐场”,隶属于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

天场乡
天场乡简区域地图

,位于204国道西南,东连滨海县城,通榆河、S327省道贯穿境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2007年全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同比增长28.9%;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9亿元,比2006年增长18.9%;完成财政收入2263万元,同比增长60.9%,增长幅度居全县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比2006年增长12%。[2]

面积人口据当地政府官方资料[1]显示,全乡总面积83.3平方公里,2007年年底,全乡在册12452户,49458人口,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93个村民小组。

经济发展2007年,天场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个,1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5个,合同引资额4.2亿元,定报企业9家,实现开票销售6.8亿元,其中江苏吉华化工有限公司实现销售5.81亿元,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盐城鑫诚稀贵金属有限公司、华欣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乡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

天场乡以物运公司为龙头的运输企业,拥有运输车辆700辆,总吨位8000吨,2007年运输能力达40万吨,物流运输遍及全国各地。

天场乡涌现出以黄达金、蒋光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柴帘营销、农副产品购销组织和经纪人,常年从事大柴、柴帘和农副产品运销,2007年将产品销至河北、上海、山东、南京等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

2007年,天场乡建立了以服装加工厂为依托的劳动力培训基地,共有加工机械130台套,全年培训劳动力300多人。全乡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中,计培训农民15000人次,提高了劳动素质,增加了一技之长。

2007年,天场乡以乡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组织全乡干部和大户代表,走出家门,学经验,开眼界,取真经,使大棚种植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全乡发展设施栽培面积550亩,大棚西瓜享誉县内外,相继申报了“滨中”、“天赐场”牌无公害农产品注册商标,为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基础。

全乡拥有耕地面积49680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7319亩,粮食作物75609亩,单产431公斤,总产量32600吨,其中小麦31736亩,单产372公斤,总产量11806吨;水稻22859亩,单产564公斤,总产量12892吨;棉花5753亩,单产64公斤,总产量368吨。本着稳定粮食面积,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的原则,按照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税源增加的目标,积极组织实施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产比例由38.8∶29.9∶31.3调整为26.3∶47.1∶26.6。

基础建设2007年,天场乡实施了坎场路等12.5公里硬质道路建设,实现了全乡村村通硬质化路面的目标,扩大了集镇规模。加大文明创建工作力度,开展了乡村环境集中整治和环境优美乡镇与生态村创建活动,整治河塘36条,总土方120万方,强化集镇街道建设管理,对集镇进行定时清扫,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现了全天候保洁,使乡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做好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发动工作,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参保任务,参合率达95%,受到县政府表彰。深入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落实计生对象扶持政策,强化一流计生协会创建工作。组建了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了有线电视、电话、宽带“村村通”目标,全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700户,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滨海县人武工作规范化建设考核中,天场乡民兵整组、军事训练、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表簿账册等资料规范化,受上级领导表扬,要求将此先进经验向全县推广学习。县委、县人武部联合授予天场人武部“基层民兵营建设达标先进单位”。

历史文化天赐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朝廷征召灶民,建灶刈草,设场煎盐,建天赐场。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隶天赐场盐课使,清未建天场镇。因受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影响,现已建成为天场中心村。

潘岗。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在现天场乡潘吉岗村一带与元枢密院判官董搏宵率领的官军激战,百姓箪食壶浆支援义军,致使义军以少胜多,大败官军。

天赐场初级小学。1915年开办,校址在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净土庵,后改名为区立第十国校,是全县最早的学校之一。

范公堤。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巡盐御使谢正蒙续修范公堤,由今阜宁县向北经现天场乡天沟村至潘吉岗村与沙堤相接,形成挡潮屏障,统称范公堤。清朝中期,堤外滩涂淤展,范公堤逐渐失去挡潮的作用。

天赐桥。位于天场乡政府原址,横跨天赐沟,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民间募捐所建砖木结构桥,是清朝时县境内29座桥梁之一。

天赐沟党支部。1930年春,涟水中共组织派黄梦民发展天赐沟的管伯益入党,管伯益又发展管伯宁、惠祖光、刘学荣入党,建立了天赐沟党支部,是县内最早成立的党支部之一。

杨庄战斗。1944年12月10日,伪军孙良成部41师及日军一部,由废黄河北开往阜宁,殿后部队800多人当晚驻于现天场乡杨庄村。新四军二十二团和二十四团各一部在潘荡区队的配合下,发起攻击,打死打伤敌军500余人。

沈关。位于现天场乡海关村,形成于明朝末年,为防倭寇,派兵设关,后沈姓迁此建庄,得名沈关。

天盘。位于现天场乡荡东村,形成于清朝末年,历史上制盐业兴旺,所住各户均以烧盐为业,因煎盐用的器具为盘铁,又称铁盘。盐场东迁后,煎盐器尚存,此地逐称为铁盘庄,后渐以谐音替代,村名为天盘。

臧在新。清光绪八年(1882年)生于天场乡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后又积极反对袁世凯复辟行径,不顾军阀"一两皮肉一两金"的重赏通缉,积极联系会党,待机起事,不幸被捕,从容就义。1928年5月21日,国民政府追授中将军衔,在烈士家乡举行隆重的骨灰安葬仪式,数千人参加葬礼。

戴秉义。1918年生于今天场乡秉义村,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任八滩区委代理书记,12月初,遭匪徒偷袭被捕,1941年1月遇害,年仅23岁。现在秉义村建有烈士墓。[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