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年
简介不良少年,是指具有一些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鉴于绝大部分未成年人都在接受教育,因此不良少年大都指校园中的未成年青少年。之所以有这些不良少年,主要原因是来自家庭的教育不当,以及家庭及社会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主要产生原因
失和美国心理学家索克说:对孩子而言,父母的离异带给孩子的创伤仅次于死亡。中国每年夫妻离异的超过百万对,这些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可想而知。
失教家庭一味地骄宠,而对孩子身上存在的小毛病、坏习气,听之任之,不严格进行教育,过分的溺爱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道德水准不高,形成不良品质和种种恶习,进而可能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使其形成了不良个性。
失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改善家庭道德教育,作为预防不良少年的中心点予以足够的重视。
失才由于文化素质较低,造成有的家长对孩子生而无爱,只养不教,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简要分析
现时未成年人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有的家长不大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科学教子方法,往往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精神和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些主要导致了不良少年的产生。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性格和行为的曲线,总是围绕家长性格和行为的轴线上下波动的。实践证明,凡是对孩子人格和品行教育抓得好、抓得及时的,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反之,孩子的人格和品行就可能出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滋生不良习气,积习难返,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
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行,做好家庭的法制、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配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预防和矫治,就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不良少年及其过激行为的出现。
对策及建议
强化监护责任父母不仅应尽抚养义务,还应依法履行对子女的教育监护的职责。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对不良行为要及时预防和矫治,不能对子女放任不管,杜绝未成年子女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现象。应对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作出进一步立法。
建立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失当是导致不良少年的重要原因。建议整合社会资源,成立统一的家长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开展符合实际的、系统化、制度化的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的成长规律和需求,传授如何进行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科学教子的经验。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的科研活动,确定一批家教的重点调研课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强化预防改进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让所有的中小学校都积极开展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工作,将学校的道德法制教育成果与学校领导、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鼓励教师关心和帮助不良少年,积极培养先进典型,大力开展正面宣传。
净化社会环境未成年人上网进入不健康网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其喜闻乐见的网站可以吸引他们,建议启用更多的绿色网站,过滤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内容,净化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环境,并在教育资源的软件开发上下功夫,将精彩的少年影视节目搬到网上。在内容上留住未成年人,比单纯的“堵”、“禁”更为治本。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是一件好事,学校也应该提供更健康、更便利的网络环境,为未成年人创建更多的绿色网吧。
影视作品分级电影、电视产品应当实行分级管理,这种做法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通例。电影应明确根据影片内容划定为“少儿不宜”,并在影片片头标明“本片不宜儿童观看”。凡是标有“少儿不宜”的影片,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门票,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场观看,并应制定专门的法规,对不执行该规定的单位应依法予以处罚。电视也应根据内容确定“少儿不宜”,以使未成年人的父母引导孩子有选择地观看电视节目,改善未成年人收看电视节目的质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