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应天一词诞生应天一词,最早出现伏羲时期的《简易道德经》里。

根据《简易道德经》记载:“推天说:一无天,二少天,三常天,四顺天,五应天,六违天,七采天,八取天,九纳天。”这是太昊伏羲以简易图推理出的天象。说明人们思想进步的表现,从一切顺天发展到应天,应天的意思是应付与天并非响应与天,人们心里很虔诚没有违背天的想法,只为生活需要而已。例如,最初人们生活在山上,山上没有房子认为是天意,不可私造怕天怪罪,人们遮风避雨只有找自然形成的山洞。地上原有的东西不敢乱动,后来人们动了没有事,就敢在地上兴建工程了这个时期为应天时期。

北宋陪都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唐代称为宋州。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升为陪都,称为南京,下辖宁陵、下邑(今称夏邑)、宋城、谷熟、虞城、楚丘六县,是距离京师汴京最近的陪都。

城邑名

公元1356年,朱元璋亲自带兵分三路进攻“集庆”(当时南京的名字),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集庆”,并改集庆为“应天”。

但是,在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同年就把“应天”改为了“南京”(称南京、北京的同时亦称应天、顺天),这是古金陵称为南京的开始,也就是说,“应天”是朱元璋即皇帝位的前两年改的,当时应该算是元末,并不是明初。

朱元璋建国时在应天(南京),但第三任皇帝朱棣由于之前被封为燕王,夺了帝位后就兴建了顺天(北京)城定为首都。这之后都城就没有变过,迁都顺天(北京)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在当时顺天(北京)的重要性远大与应天(南京),尤其是战略重要性。

朱棣的行动正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他做出的决定是对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决定是对的。当时的北方的蒙古族,依然对明朝有着很大的威胁,为了加强对北方的军事控制,不得不迁都。

应天(南京)也不是那么的易守难攻的,那只是个人的原因,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朱元璋不过是恋旧不舍得走而已。而他儿子正是被封为“燕王”的,并且驻守在北京。使的燕王对北京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不过应天(南京)一直保留着一个名义上的行政班子(六部及御使台的班子都得以保留,并且留有尚书级别堂官),所以到了明朝被灭的时候,应天(南京)还出现了南明小朝廷。

年号:桀燕国刘守光年号,911年,刘守光称帝,建国号“大燕”,改年号应天。

南宋应天

公元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年号建炎,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