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福
黄福(1363~1440)字如锡,别号后乐翁,山东昌邑黄家辛戈人,明代政治家。历仕至少保兼户部尚书,卒赠太保,谥“忠宣”。《明史》有传。
黄福祖籍泗州,宋元佑年间六世祖恩甫始徙昌邑。明洪武甲子科入贡,官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号忠宣。从政50年,忧国忧民,廉洁奉公,死后家产甚少,为后人称道。黄福22岁为贡生,入太学,始任项成主薄,不久改任清源知县。后被明太祖提升为工部右侍郎。太宗继位,升为工部尚书,永乐三年(1405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任职期间,开源节流,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深受众望。是年,南方交趾动乱,朝廷命黄福去两广治军。动乱平息后,交趾大治,人心悦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明朝有名的新治之邦,黄福声望日高。黄福在边疆为官19年,仁宗皇帝调其回京。宣德元年,留守边疆的官吏,实施暴政,交趾人又起反抗,朝廷再次命黄福前去平息。黄福实施仁政,提出足食、足兵、省役三项建议,被采纳,减轻了农民负担。回朝后改任户部尚书。几年后皇帝念他年事已高,久劳在外,改任南京陪都兵部尚书,后又重赐,授光禄大夫,加赠三代。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病死南京,朝廷敕赐祭葬,回原籍昌邑安葬。
因避讳当地居民过年时不贴福字而是贴春。
黄福(1890—1975),原名贵福,字文媛。斗门人。出身于华侨之家,少年时加入同盟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跟随孙中山参加了镇南关起义的全过程。清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攻取南京时,黄福被委派为炸弹队长,便装潜入城内,并星夜出城密报军情,使革命军及时发动总攻,光复南京。袁世凯篡权后,黄福返回广东,参加联义社,参与讨袁诸役。民国6年(1917)夏,黄福为孙中山侍从。民国11年(1922)6月,陈炯明叛变,黄福掩护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此后参与讨伐陈炯明。民国12年(1923)春,被委为中校特派员。北伐战争开始后,黄福留粤任护沙大队长,后解甲归田。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在家乡组织武装与日寇周旋,曾担任中山县议会副议长。1949年10月,黄集合中山、顺德、新会等地的国民党残余力量,与共产党武装对抗。失败后于1951年赴港澳,复去台湾。1975年7月病卒。